书城旅游地图三明地名纵横
48615000000039

第39章 部分村(社区)地名(7)

大源村落由严、戴两氏先后开基,严、戴姓分别聚居于上大源、下大源两个主村。村庄现存古碑、石刻等,与严、戴两姓族谱中的“里居地图”等相与吻合,证明大源村的总体格局,至明中期时已经完全形成。大源村的古建筑形式以民居为主,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20余处,多为前后一至二进合院式,依山而建,层层递高,是闽西北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作为大源民居代表的戴氏官厅,位于下大源村的村尾,是大源村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明后期,清乾隆年重修主座前堂、正堂局部,后堂仍完整保持明代原貌。另外大源村还形成了上村、下村两个庙宇建筑组群,有上大源村的南溪庙、文昌阁、三圣庙组群,以及下大源村的隆兴庙、永安殿、奎星阁组群等。庙宇依山构筑,掩映于翠树丛中,景致优美。

大源地处闽赣交界,又是客家分布区的边缘地带,民间习俗异常丰富,最具代表性和鲜明特色的为傩舞、赤膊灯。傩舞产生于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邪镇魔的一种巫舞,经长期传承发展已渐渐从单纯驱邪向娱乐方面转变,并成为民间的一种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由于傩舞历史悠久,民间流传渐少,被视为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活化石。大源傩舞自1995年被重新挖掘整理以来,先后参加了中央、省、市、县组织的各种文艺调演和庆典活动,并获多项荣誉。2005年10月,大源傩舞被省政府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赤膊龙灯”自宋熙宁年间以来已有近千年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间民俗迎灯艺术。2007年除夕,“赤膊龙灯”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一年又一年”节目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特色民俗节目参加展播。2010年12月14日,大源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儒坊村位于泰宁县开善乡。该村原名开善。据族谱记载,唐贞观年间,杨开、廖善二将军屯垦于此,此地因之得名开善。宋末元初因避兵乱,原籍江西南昌铁树观的江孟七迁居此地,见这里山青水秀,诗书发达,预料以后必将儒生辈出,便将地名改为“儒坊伟”,俗称“儒坊尾”(方言为“余坊尾”),简称“儒坊”,沿用至今。

池潭村位于泰宁县开善乡,开善池潭村的洒尾,是个平静无波的深潭,故名池潭。传说潭中水每六十年会自然地像煮沸的开水一样翻波滚浪一次,这时潭中五彩缤纷,有十多分钟长久。传说这就是“开锦陂”,如果有人碰见,可放骸骨、汗衫或扁担,或咬破指头滴血下去,不久就会富贵。有一次,一个小商贩挑担碰见,就把肩头上的扁担放下去,那锦陂自然停住了,不久他真的大发横财。后来这个商人财心不足,又去那里祝告,想再发横财,不意身旁发现一条扁担,拿来细看时,却是原来自己放下去的扁担。此后他做事很不顺意,逐渐又穷下来了。

梅林村位于泰宁县朱口镇,因村庄山林布局如梅花状,故名梅林。著名的福建地方剧种梅林戏即源于此村。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据说清朝中叶时期,梅林村有一寡妇周氏,家境富裕,有一年她过生日,聘请浙江来的徽班来家连演数日祝寿,后来周氏为了能常看到戏,筹钱聘请徽班艺人为家乡子弟传艺,从此梅林村人以学戏为乐事。在梅林及邻近乡村,人人都会唱几段“土戏”。2006年5月20日,泰宁梅林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音山村位于泰宁县朱口镇,宋代建村。音山村村后山上有仙棺石,相传往年此地因风雨,白昼晦冥,人闻空中音乐声,及风停雨霁,见棺木置在岩间,其处峭绝,人莫能上,疑为仙人蜕骨送于此,因名音山,村名因而名音山村。音山亦曰圣石,遇大旱,祈雨即应。蒋颖叔使福建日,过之为赋诗,更名卓笔峰。

茅店村位于泰宁县梅口乡。茅店是泰宁通往建宁必经之道,建宁濉溪由村西入境至梅口流入金溪,历来水陆交通方便。传说明代有几户人家在此搭茅棚开设客店,招徕过往旅客,故称茅店,至今沿用。1980年春,金湖建成,原村址淹没,就地迁于高处。

宝石村位于泰宁县新桥乡王明村,又名破石村,是个自然村。该村水口(村子附近的厝桥头)有一块圆桌大小的巨石立在路旁。据当地民间传说,此石原来是块宝石,凡遇过往行人路过,石中空隙就会吐出一枚铜钱来。一天有一乞丐从这儿路过,只听“当”的一声,一枚铜钱滚到脚边,乞丐高兴地捡起就走,走了几步发现走错路,走回来时,石中又丢出一枚钱。乞丐感到奇怪,便来来回回试了几趟,每趟都有钱丢出。这时乞丐起了贪心,想将石中钱币归他一个人所有,就用打狗棍撬缝扩隙,不想一用力巨石破裂,石中并无一钱,乞丐扫兴而去。从此宝石破损,石中再无钱币吐出,人称“破石”,故随石得名的“宝石”村,也换名“破石”。

第十二、建宁县

水尾村距建宁县城69千米,距客坊乡(过龙溪村)19千米,东南与宁化县安远乡毗邻,西南距广昌县塘坊乡6千米,西北通江西省广昌县尖峰乡。村中有条东西走向、穿过村庄汇入赣江的小溪流,村位于溪流的尾部故名。

水尾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村。1932年10月红军第二次解放建宁后,水尾是重要的红色交通站点,成为红军一部驻地。1933年9月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指挥,红军节节失利。1934年5月16日,建宁县城失守,中共建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迁址客坊水尾村,县委书记由闽赣省军区第二作战分区司令员肖明星兼任。建宁县游击队协调闽赣第二作战分区在水尾村设立兵工厂、红军医院、苏区银行。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实行战略转移,闽赣省军区所属武装整编为独立第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团,建宁县党政机关干部和游击队编成建宁县基干游击队,在闽赣边界坚持游击战争。独立十二团后转到建宁的罗源、张溪、中畲、水尾一带配合建宁县基干游击队活动,团长王子成、政委肖明星。11月,在建宁、宁化、广昌边界坚持斗争的建宁县基干游击队、广昌独立团、广北游击队、宁化边沿游击队和闽赣军区第二作战分区机关干部,在水尾村合编为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员黄宇清,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驻地旧址位于水尾村新屋里,下设3个大队和机枪连、通讯班、侦察队、卫生所、修械厂等直属单位。1935年3月下旬,敌第八十八师从建宁方向、第五十二师从宁化方向乘浓雾包围袭击水尾。闽赣基干游击队和闽赣军区第十二团奋力突围,一部突围经山下、笔架、洋坑到蕉坑与闽赣省委工作团会合后转向泰宁、将乐,后在将乐编入闽赣新编第一团;一部突围后突破敌广昌驿前封锁线到苦竹等地游击;一部转移到龙溪村龙门山一带活动,后在白云寺战斗中全部牺牲;其余则在战斗中牺牲或被打散,水尾村被敌占领。至今,水尾村这些革命根据地旧址仍保存完好,在水尾一些百姓家中还保存有当年红军遗留下的物品。

水尾村中还有一座历尽沧桑、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刹“白云崇圣寺”。该寺始建于后唐同光二年(974),至北宋时香火极盛,熙宁七年(1074)由宋神宗命名、赐额。北宋名相王安石,因是水尾村谢氏门中外甥,年轻时曾投亲到此,见此风光秀丽,寺院规模宏大,有才学的僧人众多,就住此习学一年有余,还曾作“云山十奇诗”。此事迹在《福建省志》、《建宁县志》上都有记载。

桂阳村在建宁县濉溪镇西27千米,属黄埠乡,原名癸羊,清末太平军驻扎此地时改名为桂阳。1931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经村西北船顶隘入闽,驻总部于此地,建立过苏区政权。桂阳村四周青山环绕,土壤沙性好、水资源充足,种植的白萝卜甜辣适中,水分充足,口感独特,是远近闻名的绿色农产品,全村萝卜种植面积达500亩。

枧头村在建宁县濉溪镇西7千米,属溪口镇,因此地有引水灌田的水枧(过去以竹子或树身架设的引水管道)故名。村落分布在三条小溪沿岸的溪谷盆地上,分新、老枧头街,是建宁县水稻、莲子主要产区之一。因地处多条河流汇集之处,每遇上洪灾,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清代时乡中富户吴文正捐资兴修水利,朝廷封赐建“仁德里”府第,堂构宏伟,是建宁县当时的最大庄院。2011年,总投资130万元的王家坝水利设施重建完成,确保了枧头村1600多亩农田灌溉所需。

西门村在建宁县濉溪镇西部,民国时期为濉安(城关)镇西门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金溪乡城关村,2007年10月濉城镇与金溪乡合并后属濉溪镇。该地为古濉城墙西门所在地,故名西门。西门莲池众多,阡陌纵横,有“万朵荷花迎朝露,百口莲塘吐清香”的美称。西门莲粒饱色白,稍炖即熟,久煮不散不糊,汤清味美,补脾止泻,养心益肾,可入药,历史上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是建莲中的极品名产。民国初年,西门有莲塘近百口,年产白莲千余斤。民国时的《建宁县志》称西门莲品质为“吾国第一”。

上坪村位于建宁县西北部溪源乡境内,距乡所在地16千米,距县城30千米,距泰宁寨下大峡谷30千米,与本县的黄坊乡及江西省黎川县相接壤。上坪村地理位置独特,海拔700米,四周群山环抱,形成盆地,两条小溪流环绕全村,四周是层层而上的梯田。村中山形独特,似人似神,根据古代风水之说有村前四象把口,村后双蚕织茧,村落玉带环绕,村内七星伴月等独特的地理景观。

上坪历史悠久,自上坪杨氏始迁祖杨感遁之祖父圣达公随闽王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至福州。因闽王王审知失政,杨感遁再由福州迁到上坪,肇基以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上坪关西族谱》载:“吾宗本河南光固始县圣达公,梁太祖时随闽王来三山,至鼻祖感遁公,因闽王政失,来居楚水上坪。”上坪从唐朝初期就有人居住,圣达公孙子杨感遁发现上坪之地山川灵秀,可谓风水宝地,适宜居住,于五代十国时期便带领儿孙披荆斩棘定村“六龙井”。至元代初年,六龙井其他族姓或外迁或消失,而杨氏子孙则繁衍很快,生产力也有所发展,开始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建设村庄铺设石路,遂改村名为上坪。明、清两朝上坪村达到鼎盛时期,作为明、清两朝的省界驿站,曾经商贾云集,人口达3000多人。现全村均为杨姓,尊杨感遁公为开村鼻祖。上坪自古以来崇学风气浓厚,人才辈出,大理学家朱熹曾到此游驻讲学。据杨氏谱载: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130多人在各级为官任职,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最为旺盛,有2位官居二品,4位官拜大夫,秀才举人众多。村内古迹颇多,有杨氏家庙、社主庙、古学堂、大夫第、司马府第、得水园、古香园、五代同堂坊等多处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2007年11月,上坪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友兰村属建宁县黄埠乡。村内有一名为友兰坑的自然村,原名牛栏坑。地名由来相传为初到此村开基建业的先祖,夜里梦见有头牛背着草走入牛栏,故名牛栏坑。其后有村里的读书人感到这个称呼不雅,遂根据谐音改为“友兰坑”。此名既文雅大气又兼有“友结金兰”之义,所以友兰村也以其辖地友兰坑命其村名为友兰。

王江田村位于里心镇汪家村的一个自然村。初看村名,以为其含义是三姓合一,或两姓的田产所在,其实此地名是以地形命名的。“王江田”三字为建宁方言的普通话音译,因为这个地方有一方块石砌成的“照墙”,其形象酷似大水缸的半沿,用建宁方言叫做黄缸沿。因建宁的普通话比较普及,久而久之“黄缸沿”就转成了普通话的“王江田”,并用之为正式村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