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三明地名纵横
48615000000063

第63章 部分人工建筑名称(14)

大水湾陈氏大厝位于沙县虬江街道茶丰峡村,始建于清代,又称“孝子坊”大院,平面方型,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8980平方米。主院由封火山墙围护的左、中、右三列院落组成,正堂明间为七架抬梁,次间为穿斗式;其余各堂明间设厅,次间置耳房,穿斗式构架,悬山顶。主院之内,木雕精美;院墙外,各建两排护厝及外院墙,西南角山边建有碉楼,用于防御、瞭望。2009年11月,大水湾陈氏大厝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第俗称“五福堂”,位于泰宁县城区胜利二街福堂巷,为明天启年间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师李春烨的府第。尚书第建于天启三年(1623)至七年,坐西朝东,南北长87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5220多平方米。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两门进出,北端进门设仪仗厅、接客厅。甬道设五重门楼,全宅门额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匾额的枋檩柱头雕刻着各种精巧图案。尚书第门斗的石阶列一对抱鼓石,高2米,宽0.92米,鼓座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门墩墙基刻有荷墀托、莲裙座、竹节衬柱等精美图案。

尚书第有主宅5幢、辅房8栋,分5道门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余间,全为砖石木结构。每幢主宅均为三进,整个府第宏伟壮观,布局严谨合理,建筑艺术高超,富有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群。1988年,泰宁尚书第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紧邻尚书第东面的世德堂,为元末明初古建筑精品,占地7000多平方米,具有500多年的历史。其主房是一列六幢坐西朝东的封火山墙硬山式木构架建筑群。它面阔79米,进深40多米,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米。尤其是第五幢,建筑年代久远,风格古朴。该堂完整地保存了“三厅九栋”的明代民居建筑模式,用材粗犷,风格古朴,厅堂连片,安全舒适,集中展现了明代民居的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

世德堂与建于明末和清朝中叶的尚书第、李氏宗祠共同构成尚书第建筑群,总面积达12000平方米。该建筑群中含有古代官居、民宅、祠堂、客厅、辅房、大庭院等多种功能建筑,保持了明、清以及民国至今的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浓缩了古代建筑的生活场景,而且建筑艺术精湛,是江南最典型、最完整的古代民居精品建筑群落之一,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2001年6月,世德堂并入尚书第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童氏宅院位于泰宁县朱口镇龙湖村。该宅院为清嘉庆年间所建的木构架民居建筑群,中间主厅及两旁附厅纵深均为三进,呈九宫格状,占地920平方米,四周为砖砌封火墙,其砖、木雕饰工艺精美。该宅院至今保存完好。

桂峰蔡氏民居位于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为清代民居,由大门、正堂、楼坪厅、书斋等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大门额书“绩绍西山”;门楼左右各设一座钱库,正堂昂、枋等构件雕刻精美。正堂左侧另设书斋,有洗砚池和石构花架;“楼坪厅”两侧为藏书楼等。2009年11月,桂峰蔡氏民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岩上节孝坊位于建宁县里心镇岩上村,由左、右两座石牌坊并中间加筑路亭组成,其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2.33平方米。牌坊整体石砌,总高6.38米。石牌坊均为四柱三间五楼式,门上额枋正面,阴刻“旌表儒童张卫澜之妻谢氏”,额枋之上阳刻“节孝”匾,二侧纪事碑阴刻有张大宾及其子孙女婿、建坊石匠、建坊官员姓名和建坊时间等。2009年11月,岩上节孝坊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叶衍祥坊位于建宁县溪源乡上坪村,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四柱前后两侧有抱鼓形夹柱石。牌坊坐北朝南,总宽6.98米,总高8.76米,占地面积约14.24平方米。牌坊上下三层,左右五楼,额枋之间嵌置匾额“七叶衍祥”;字碑及匾额的两侧,又各有一块字碑,记述有关事迹以及建坊经过等。上额枋之上龙凤柱间立“圣旨”碑。2009年11月,七叶衍祥坊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田烈士陵园原址在大田县凤山西麓,建于1958年6月,烈士碑为主体,碑高12米。1987年6月在白岩山公园的仙跳仑重建陵园,占地15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96平方米。碑高14.3米,碑身砌以磨光花岗岩石板面,顶端仍为持枪战士,正面镌刻朱德的亲笔题词“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建宁县革命纪念馆位于建宁县城北溪口镇右侧,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的右侧,于1959年建馆,1971年新馆落成展出。

馆内设有10个室,陈列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工农红军首次进入建宁后的情况介绍;第二部分是中央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及在建宁歼灭敌军刘和鼎部七千余人等情况的详细介绍;第三部分介绍了建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红色政权的建立、土地革命等情况;第四部分介绍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及建宁人民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

全馆展出革命文物、历史照片、文字资料数百件。其中有毛泽东的亲笔信,周恩来、叶剑英、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建宁的照片,红军标语和各种红军时期的革命报刊等等珍贵的文物。

毛泽东和朱德建宁旧居(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位于建宁县城北面溪口镇,原是溪口天主教堂。1931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建宁,这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及毛泽东、朱德居住的地方,建宁人民热情地称它为“红军楼”。

“红军楼”在镇中心,坐西朝东,由前部二层楼房和后部的教堂大厅组成。前后两面结构有小天桥相连,全部为木质结构。

1931年5月,毛泽东和朱德在此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实施了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战。毛泽东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毛泽东住处、总司令部参谋处、警卫人员住处设在楼上。朱德住处、司令部其他机构和传达室设在楼下。总司令部会议室设在教堂大厅。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进驻溪口45天,直接领导建宁人民建立红色政权及党组织建设,1931年7月20日离开建宁后,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于1932年10月至1933年12月再次回到建宁。溪口天主教堂又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驻址。

毛泽东和朱德旧居经整修后,还保持了原貌,1969年10月1日开始对外开放。旧居内陈列有毛泽东用过的桌、椅、床,红军用过的马灯、会议桌等原物,还有其他革命文物数百件。2006年,建宁县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建宁旧居位于建宁县中心、荷花宾馆左侧,是一座白色的木质结构楼房,圆形的大门,石灰粉刷的墙壁,四周走廊。楼下小院,铺有鹅卵石路,种有梧桐树、万年青等树木花卉,环境幽雅。据县志记载,自南唐以来,这里就是知县的后衙。1985年10月,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2年10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前夕,周恩来以代总政治委员的名义与朱德、叶剑英、杨尚昆率领红一方面军进驻建宁。周恩来就住在这座楼房里。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委员会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也多次署“于建宁”发出文件。所以它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周恩来建宁旧居(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陈列馆,于1978年修复开馆,馆内陈列有战役计划第十二号、周恩来、朱德用过的毛毯、载有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消息的《红色中华》报、中央军委文件和《红星》等珍贵文物。在第二展室展出了部分革命老前辈的回忆录、怀念文章,表达了建宁人民对周恩来的忠心爱戴和怀念。

红一方面军无线电台旧址即溪口镇的“青云阁”和“杨家屋”。此前,红军部队尚未建立无线电通讯。1931年6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在建宁溪口组建了无线电总队。王静任总队长,伍云甫任政委,下设五个无线电分队。驻溪口总队电台与江西后方留守处的第一次通话,就是在此发出的讯号。红军拥有了自己的电台给以后的战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到1931年秋,由于缴获了敌人较大功率的电台,苏区中央同上海党中央实现了电台通讯。此后,红军的无线通讯技术得以飞速的发展。

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仗旧址即横跨濉溪的万安桥,位于建宁县城之东,桥全长93米,桥面宽6米,桥高10米,是县内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古石拱桥。该桥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初建时有桥亭和长廊,后屡毁屡修。

1931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出富田,向东横扫“七百里驱十五日”,沿途四战告捷,于5月29日直抵建宁,进行第二次反“围剿”的最后一场激战。蒋介石的五十六师刘和鼎部依靠德国装备,凭据坚固工事,企图固守县城。红三军团第五、八军和红一军团十二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驻城守敌刘和鼎部一个旅的兵力。当日下午三时,红十二军与红八军在西、南门外形成半圆形包围,十二军先调出一支先头部队,抢占东山头制高点,用机枪封锁万安桥,截断敌人向东南逃窜的道路。另一路红五军包围北门,堵住敌人往黎川方向的去路,并抽调一个师从溪口塔下过河,迂回到黄舟坊、东门一带包抄。守敌发现被包围就企图从万安桥突围,遭到红军的袭击。战斗激战三小时,工农红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从此,万安桥就成了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战的旧址,成为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

塘堀毛泽东旧居位于清流县林畲乡塘堀村。1931年1月,毛泽东率红军二纵队出师上杭,经连城入清流,途经沙芜乡洞口、余朋、芹溪、温郊,1月15日经过林畲时,在塘堀村一幢三进大房居住,并在此召开群众大会。毛泽东住宿上厅左厢房、右厢房住警卫干部,下厅住警卫连,中厅为部分首长住宿。驻地尚存有红军七师一团、红军十二团等遗留的宣传标语十八条。毛泽东在这次行军途中写下《如梦令.元旦》为全党全军指出“风展红旗如画”的革命锦绣前程。1931年6月,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为了扩大中央根据地,部分红军由泰宁、将乐、明溪进入林畲,成立了林畲乡苏维埃政府。塘堀村红军史迹还有毛泽东旧居(诒燕第)、工人夜校(即润晖第)、红军井、红军医院(由一座民居和一个天然溶洞组成)、红军桥、烈士墓等。2009年11月,林畲红军史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旧址原为刘氏宗祠,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由门楼、前殿、正殿、辅房等组成。1931年11月上旬,中共福建省委委员、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在此主持召开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宁化县苏维埃政府以及中共宁化县委。2009年11月,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位于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旧址为建于清末的张氏祖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由门楼、下厅、天井、正厅、后厅、两侧过雨亭、护厝等组成。1933年,原设于江西瑞金的红军第四医院随军进驻此地。旧址现保存有红军标语20多条、漫画13幅。2009年11月,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