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三明地名纵横
48615000000064

第64章 后记

根据《三明市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承弘扬特色文化,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要求,我委编纂出版“三明市情丛书”之《三明地名纵横》一书。

三明地名的命名或以自然景观,或以人文历史,或以寓托感情,或以古老原始地名移用,但都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尤其是一些城市街道的命名时代特征更为明显,如为了体现三明是省重工业基地这一特征,将原白板路、跃进路、新华路分别更名为工业南路、工业中路、工业北路;为了突出“三明新市”的构想,将原红旗南路更名为新市南路等。三明的一些建制村村名的民族特征也很明显,如宁化石壁镇的南田村,原名葛藤坑。传说,唐末,黄巢起义军入闽路过该村,特嘱各户门口挂上葛藤为标志,可免兵祸,以保平安。为此,该村形成每年端午节“挂青”时不仅要挂菖莆、艾枝,还要加挂葛藤;村名也因此改称葛藤坑。后来,随着葛藤坑人的不断外迁,也将此习俗外传,形成了客家习俗。

1980年,全市全面开展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各地的地名遵照“照顾历史,符合习惯,好找好记,体现规划,含义健康”的原则,进行统一的标准、规范管理。

《三明地名纵横》共分市、县(市、区)地名,乡、镇(街道)地名,部分村(社区)地名、部分城市街巷地名,部分自然实体地名,部分人工建筑地名六辑,客观地记述行政、自然实体、人工建筑的地名(名称)的命名以及更名、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历程,为研究三明的语言、地理、历史、民族等区域文化提供一份详实的资料。

本书由邓长华主笔编写,林荣发协助修改,黄荣发负责全书的策划和审定。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三明市民政局以及各县(市、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三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丽娟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资料不足,以及我们的水平有限,本书尚存许多缺点与不足,希望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教。

编者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