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制度创新的原则
制度创新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体制保障。企业要按照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设计要求进行机构重建和流程重组,适时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5)市场运作的原则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必须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组织示范项目、开展中介服务、进行技术咨询等工作都应在市场运行机制下开展,这是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成功的关键。
(6)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需要大批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和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人才培训工作,充分调动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积极性。要积极吸引国内外人才,参与宜昌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制造业信息化的人才队伍。
4.1.4发展思路
以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变革为主导,开发和集成各类信息、知识与技术资源;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抓住新机遇,推动体制创新,降低社会信息化总成本;抓住信息化的重心,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并由应用深化形成渗透,最终导致变革;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大好机遇,通过制造业信息化,探索宜昌市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目标。
(1)更加重视信息化工作服从于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
信息化只有解决了应用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才能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和企业的生存密切相关,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备手段,企业对信息化提出了迫切需求。能否使企业信息化真正地产生效益,是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实现制造业和软件业协调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广大软件企业紧紧抓住制造业信息工作的机遇,树立服务意识,在软件产品上抓下功夫。一切围绕制造业竞争力出发,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是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正确处理制造业和软件业协调发展的前提。
(2)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宜昌市中、小企业在数量、产值和就业人数等方面都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大力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是制造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情况的限制,信息化工作应该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地攀比、求大,要针对企业的急需,在寻求企业信息化的外部服务方面下功夫。许多企业上了信息化,养不了信息化,远在外地软件商的服务跟不上,内部留不住信息化的专业人才。这为中介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介服务机构建立ASP制造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服务,努力为中、小企业群提供产品协同设计、制造资源共享及市场信息交流的公共制造服务,这不仅可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成本,而且将形成中、小企业的聚集效应,也增强了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化服务能力。ASP制造服务平台的建设是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更加重视制造业信息化在重大集成应用方面的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型集团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普遍运用了网络化集成制造技术进行跨地区的企业产品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这为我们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加强网络化集成制造技术的开发,积极开展面向我国大企业集团和重大产品的网络化集成应用工作将是制造业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思想创新、体制创新和应用创新。具体而言:
一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培训教育。促使广大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以及我国入世后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增强主体意识,立足于企业创新,尽快、科学地做出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决策。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制定科学的经营发展战略、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强化基础管理和文化建设工作,为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是“十一五”期间,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应朝着协同商务、系统集成和企业创新的方向努力。企业要将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应用,带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和双赢机制的创新,实现研发、制造、管理和过程控制信息化,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是广大企业要在推进全面创新的基础上,编制“十一五”期间信息化总体规划、加强培训教育、制定明确量化的应用目标、实行管理模式重组、引入项目论证、监理与评价制度,从思想和方法上确保信息化项目的成功。
四是政府在继续深化改革和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还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引导和扶持宜昌市管理咨询/IT咨询机构和市内应用软件产业实现同步快速发展。
4.2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
宜昌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
4.2.1“十一五”目标
“十一五”期间,宜昌市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工作应紧紧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十一五”计划和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的实施,坚持“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的指导方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创建四个“体系”,即“领导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应用示范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打造三个“平台”,即“政府扶持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以生物医药、化工和机械制造行业为重点,建设25家示范企业,开展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示范;抓好各类人员培训3000人次,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达到1亿元,以促进宜昌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营造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良好氛围,建设制造业信息化的企业示范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使宜昌市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有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企业素质和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有较大增长。促进宜昌市优势产业、重点行业信息化,带动全市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出贡献。
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信息化技术在宜昌市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面达到90%以上,重点企业取得显着效益,拉动宜昌市制造企业效益增长30%以上,将宜昌市建成全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1)创建四个“体系”
一是建立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政府顶层设计,部门协调配合,项目属地管理,高效、透明的“领导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以高等院校、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企业领导、科技及管理骨干为对象,以培养一支满足宜昌市制造业信息化需要的人才队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建立以试点示范企业、特色示范行业、重点示范区域为主体的,具有显着辐射与扩散效应的“应用示范体系”;四是建立按市场化机制运作、熟悉业务、面向企业、联系宜昌、沟通全国的“中介服务体系”。
(2)打造三个“平台”
一是以项目资金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扶持平台”;二是以重点示范企业信息化技术开发机构、行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机构为核心,为宜昌市重点行业实现制造业信息化提供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的“公共技术平台”;三是以资源共享为原则的“资源共享平台”。
(3)建立数字化示范企业
①初步形成一批数字化装备企业。至2010年,全市生物医药、化工、机械制造三个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70%。
②初步形成一批数字化设计企业。至2010年,全市生物医药、化工、机械三个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CAD/CAPP/PDM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95%。
③初步形成一批数字化生产企业。至2010年,全市生物医药、化工、机械三个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CAM/CAE/MRPII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0%。
④初步形成一批数字化管理企业。至2010年,全市生物医药、化工、机械三个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ERP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90%。
⑤企业信息化取得明显实效,到2010年,90%的企业实现上网,重点企业的内联网建成率达到100%,外网应用率达70%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4.2.22020年远景目标
根据国家“十一五”期间至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创新发展将成为主流。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发展、跟踪发展与超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在跟踪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地自主开发新产品,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高速(宽带)主干网,完善公用信息交互平台,信息资源社会化,信息基础设施达到满足制造业现代化先进水平的需要。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取得重大进步和提高,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得以加强。“数字制造”信息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企业的应变能力、协同能力得到加强。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将为宜昌错位发展、再造优势、重铸辉煌插上跨越的翅膀,必将为宜昌实现“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基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宜昌市将紧紧依靠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关心和支持,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的精神和要求,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扎实工作,进一步把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力争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