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
1.3.1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人类社会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都引起了制造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制造业的巨大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实现了从手工工具生产到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在纺织机械制造业、纺织制造业、蒸汽机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机械、冶金、采煤、化工等部门制造业的发展。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技术为主导,极大地推动了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全面发展,使汽车、船舶、机车、石油等一系列相关制造业迅速兴起,迎来了材料工业的钢铁时代,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开始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又称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并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与大发展,产生了高新技术制造产业,如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生物医药等一大批新兴制造业。
由于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全球化战略已成为指导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制造业全球化是指从事制造业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国际合作与竞争,由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过程。
综观各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可以看到,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国际经济竞争背景。这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计划提出时即以提高本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为目标,既注重技术的超前性,更重视来自产业界的实际需求;在关键技术的选择上注重系统集成技术与工艺装备研究开发并重,通过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引入提高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到,各国在发展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政府通过若干计划的实施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和创新机制。
1.3.2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在发达国家中已能嗅到信息化时代到来的气息。当时大家热衷讨论的是“信息插头”的问题。大家认为,“信息插头”已经开始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并将其性能与电气插头作了有效的类比。电能的取用,在当时自然已不成问题,但“信息插头”的理想功能还不能在生活中完全实现。而经过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信息插头”已随处可见,而这也正好符合了信息时代中对信息取用方便的特征要求。同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工业企业中,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这个时代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如Mechatronics (机电一体化)。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产品开发层次上,开始出现了CAX的概念,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等。在管理上,特别是车间管理的层次上,当时提出了一种“看板”形式的工作模式。另外,在车间作业调度(Workshop Scheduling)的层次上,提出了“Just-in-time”的优化目标,以及使库存量尽量保持最小,甚至为零(即零库存)的概念。在生产管理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如MRP-I、II、III,Plus(制造资源规划)等。在流程工业中,还提出了DCS(集散控制系统)和CIPS(计算机集成流程系统)的概念。这些概念使我们目不暇接。特别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概念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整体优化的概念,它不仅考虑了产品在生产层次以及作业调度层次上的集成问题,而且考虑了在企业管理层次上的集成问题。
自1986年3月起,我国开始实施“863计划”,用以跟踪国外各领域中的先进技术。在自动化领域,所跟踪的国外高技术领域主要为智能机器人和CIMS这两个领域。在CIMS领域中,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对上述的这些新概念做了许多跟踪性的研究工作,并在其中的某些局部领域有所创新,制造了一些“目标产品”,并对“目标企业”用以上观点进行了改造。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它在一些先进的企业集成理念,特别是先进的工业管理理念以及优化管理模式等方面作了极为深入的探讨。这些理念并不一定马上就能加以实施,但它在理论上强调了系统的整体优化,反映了20世纪末期工业界的改革需求。另外,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在国外企业中率先提出了“重组”(Reengineering)的改革模式,他们欲将其原先的企业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革和重组,从而达到提高效益、适应市场的目标。我国企业在此领域也做了许多工作,所有这些工作,均反映了“863计划”按照CIMS观点进行信息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五”大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实现制造业跨越式发展”这一理论,制造业信息化由此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1.4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地位
1.4.1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和支柱地位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均以制造业作为主要支柱,重点发展。在我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同样不可动摇。从2000年我国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国工业总计的比重来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完善、需求量最大的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均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制造业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制造业,对于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全面提高入世后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4.2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
制造业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改造传统产业、保持和壮大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如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推出“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敏捷制造使能技术计划(TEAM)”等,把制造业信息化列入“影响美国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2项技术之一加以研究开发,通过技术机构调整,夺回了在国际上制造业的霸主地位,为实现持续经济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日本正在实施“智能制造系统计划(IMS)”,2000年又制定实施了“e-Japan”战略。德国也在积极推行“德国制造计划”。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制造业信息化,如印度、韩国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改造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新兴工业化国家希望通过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希望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1.4.3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显着特征。它主要表现为采购、生产、销售乃至研发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它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仅通过技术集成、零部件集成、营销集成就达到世界范围的生产制造与销售。就我国制造业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培育了新兴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而且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辐射,使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也受益于现代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跨国式的技术引进和研究集成,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使中国的制造业走出亦步亦趋的历史怪圈,赶向新时代的信息潮流,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1.4.4信息化工程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出路
在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正进行着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战略调整与优势重组。其中一个显着特点是,发达国家把一些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或把一些产品的中间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充分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和避开一些贸易壁垒,以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还远不是制造强国,仅仅是中、低档商品的世界制造工厂。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信息化给我们带来难得的机遇,可以通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产业后发优势,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5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1.5.1推进信息化的三个核心要素
技术、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是信息化生产力的三个核心要素,也是推进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资源。
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信息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机器,人力资源是信息化的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信息活动是有组织进行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对信息活动的效率和有效性起着决定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技术至上主义”的影响,或者只是片面地看到西方信息化的某些技术成果。因此,在推进信息化的工作中,有些人只注重技术因素,忽视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因素,因此造成了不少的挫折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