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小城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48617800000007

第7章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趋势(4)

(7)一般化提升制造能力将向同时提升网上经营能力转化。

跨国制造业的五大变局表明:网上经营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核心经营能力、战略经营能力、我国制造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偏重于提升制造业的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制造能力,而不注重尽快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网络经营能力。相当一批制造业企业“只见网页建,不见定单来”,网站等于“花瓶”和“摆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经营能力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网上获取商机、网上寻找客户、网上进行交易已经成为跨国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因此,这必将给制造业信息化产品制造商提出新的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8)有效益的信息化,将成为制造业企业选项的主要着眼点。

随着信息化科学发展观的逐步确立,信息化项目中的不问投资、不讲效益的“散财童子”越来越少了,样子工程、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将受到置疑和查处,讲经济、讲效益、讲效率的崭新的信息化项目观将逐步确立起来。信息化项目的智能引进,专家把关,前期论证,实施跟踪,全程监理和项目审计等一系列管理规范和相关法规必将逐步健全和完善起来。企业确定上马信息化项目的决策过程将更加严谨、周全。比较性选择、竞争性选择将更加广泛和激烈。特别是随着制造业企业主体意识的增强,追求和讲究投资效益的科学投资观和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法论都将得到提升和确立,信息化项目和网络信息工程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作用将充分显示出来。

2.3.3七大关键技术

制造业信息化需要突破的七大关键技术,分别是三维CAD系统、ERP系统、MES系统、企业集成系统、区域网络化制造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控装备。

目前,我国在集成化设计、制造和管理系统、数据库、数控以及工业现场控制等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国产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业初具规模,我国的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PDM、ERP等软件在应用数量上已超过国外产品,并且对国家重大工程和行业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中,将以企业需求为牵引,以集成应用带动系统研发,以系统研发带动技术突破,以原始创新促进技术发展。七大技术的推进将分为三个层次: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关键技术产品应用示范、产品应用服务支持。三者之间相互衔接配套,形成一个有效的产业化促进机制。

2.3.4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方向

对于中国来说,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特别是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较大优势,现阶段还主要采取“请进来”的发展模式,积极利用外资,吸引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制造基地以及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

(1)采取分层次发展模式,形成不同业务层面

中国制造业企业要立足全局、兼顾局部,照顾眼前、立足长远,对不同业务采取不同对策,动态协调和有序推进自身向生产要素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产品;吸引外资和国内富余资金,形成资金优势;集中优势、有重点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

(2)采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培养自己技术能力的“核心环节”

以市场换技术,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的方法之一,它有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但是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技术只能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技术。有的企业想因此而获得先进技术,并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从而摆脱对国外技术力量的依赖,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国外企业技术优势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不能指望学了师傅的马上就不当徒弟。”中国制造业企业首先是要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关键在于通过技术的消化,在生产经营中培养自己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制造、服务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充分利用国内外技术资源,才有可能增强引进更先进技术的谈判能力,并在价值链环节获得更大的价值分配,并且可能成为跨国公司之间技术引进相互竞争的格局,获得更大的主动性。

(3)建立“核心价值环节”

在行业价值链中,不必做到面面俱到,应该保留最有竞争力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加速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在发展中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重要的是资本,不一定是自有资本,国内资本、境外资本都可以,但需注意在资本引进上不能失去企业自身的控制力。这里所谈的控制力并不是指在股份上的50%或相对控股,而是指包括品牌、市场、人员等环节的综合控制能力。

(4)企业的全面升级

制造业企业也是一个集合营销、生产、研发、供应、服务等诸多环节的系统,需要从传统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进行企业的全业务流程再造,进行高度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用信息化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快从“制造车间”向“制造公司”的转变。

2.4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叫战略机遇期,整个国家将继续稳步发展。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科技工作的目标,这就是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确立了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即“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明确了科技工作的重点,确立了重大专项、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的基本内容;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和军民结合、利军利民的创新体系;力争大幅度地提高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投入。

据来自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五届年会的信息,中国从2005年开始,在未来3年中,中国行业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提速增长期,年均提速15%,2007年行业信息化IT投入将达到3817亿多元,比2004年的2549亿元增长49.7%。今后,中国信息化建设的IT投入累计将超过1万亿元。

但是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中国的各类企业总数约3000万家,90%以上是中、小企业或个体工商企业。最近进行的一次中国互联网调查表明,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9500万,网站的总数是69万。这些网站还包括了大量的政府网站、个人网站等等,真正的企业网站数量还比较少,同3000万个企业比起来,说明企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还差得很远,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只是刚刚开始。

2005年11月3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黄菊等出席会议。会议审议并在原则上通过《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温家宝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重要部署,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任务的重要举措。要按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断把我国信息化提高到新水平。会议指出,实施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新一轮波及全球的产业大转移让中国成为了制造业的焦点。据统计,过去20多年里,制造业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40%以上,吸收了近1/3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中国商品出口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以上,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似乎无处不在。

然而,在信息化大潮涌动的今天,制造业也面临着信息化危机。密切跟踪中国制造业的一些中外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只是“蓝领”,如果中国制造业不尽快完成从低端向高端的演进,将面临优势殆尽的危险。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必须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加强实施制造业的信息化将会使这个差距缩短为10年之内。

要实现这个转变所面临的问题有:

一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深度与广度和我国从制造大国提升为制造强国的需求相差甚远,这是客观事实。

二是支撑制造业信息化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与集成系统的功能与性能和国外主流软件产品与系统还有较大差距。有的大型企业引进了国外的软件系统实现信息化,取得明显效益,这也是好的。但是我们国家这么大,大量的中、小企业要靠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系统解决信息化问题是不现实的。

三是广大企业对制造业信息化还存在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民营企业主,总认为信息化会扼杀企业的灵活性。

四是企业对制造业信息化的投入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总希望投入少,回报大。

我国将成为制造大国,如果只看到机遇,一切依赖跨国公司的投资,我们就不会成为经济强国。任何跨国公司都在追求最大利润,而不会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投资不是慈善事业,一旦无利可图的时候,跨国公司就会撤退。每个企业都应该抓住当前的机遇,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大力提高自己的产品开发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把机遇变为现实。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是一句口号,需要认认真真去实施,因此,首先正确理解信息化的目的、作用和内涵,然后根据本企业的条件和客观需要,制定实施策略和计划,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当然,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可能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诸如能源、污染等都使制造业信息化更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