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机械现状及发展对策
石林雄 曹新惠 刘文武
(1.甘肃省农业机械鉴定站 兰州 730046
2.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兰州 730000)
摘要:本文在全面分析了甘肃农业机械行业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甘肃农机发展实际,总结出甘肃农业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通过分析甘肃农机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提出加快甘肃农机发展的8条对策,为管理者与投资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机械 现状 特点 机遇 趋势 对策
农机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资料显示,在国际工程技术界评出的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中,农机名列第七位,而我国统计的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机的贡献率为25%,名列第4位。甘肃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占全国的1.92%,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78%,粮食种植面积达3880万亩,年产量在800万吨以上,其他经济作物及特色农业也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决定了农机在甘肃应该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1甘肃农机发展现状及特点
1.1甘肃农机发展现状
从总体上看,甘肃农机产业的基本状况是:农业机械以小麦的耕种、收获、加工为主体,小型农机占主导,产品门类相对集中,生产企业多而规模小,缺乏强势龙头产品和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弱,无序竞争普遍存在,市场前景广阔但竞争压力大,政府扶持政策有待完善和强化。
1.1.1农机总量
截至2007年甘肃农业机械总值达到100.6亿元.超过百亿大关,农机总动力达到1577.3万千瓦,农机装备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机耕面积达到2322.9万亩,机播面积达到1469.9万亩,机收面积达到694万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45.2%、26.18%、12.3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9.6%。
1.1.2农机工业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农机销售企业及销售点1500多家,各种农机及配件生产厂家100余家,农机经营总收入55.5亿元。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生产企业有5家,500万元以上的有10余家。与其他农机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农机现状依然处在初级阶段,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甘肃和全国一样规划建设了以甘农厂(兰州手扶拖拉机厂)、天水拖拉机厂为主机生产企业,以兰州柴油机厂、天水柴油机厂、兰州油泵油嘴厂、省二配、兰州一拖配等为配套企业的省级企业为龙头,以地区一级的武威柴油机厂、张掖农机厂(以耕作机械为主),定西车辆厂、酒泉种子机械厂等为骨干,以县一级的县农机修造厂(以拖拉机大修为主,兼小农具生产)为基础的农机工业体系, “兰驼”牌三轮农用运输车的生产和销售量曾一度在全国排名第10位, “天水”牌小四轮拖拉机、 “敦煌”牌单缸柴油机、 “敦煌”牌割晒机等在西北乃至全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量和知名度,为甘肃农业的发展和甘肃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置的农机工业体系已经基本瓦解。这些国有体制下建设的企业体系已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少部分原国有企业经过改制,重新回到我省农机生产的行列,而大量的个体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产品在当地适应性强等优势,成为甘肃农机工业的主力军,其产品占全省的80%以上。
1.1.3农机产(商)品的质量现状
甘肃是农机消费大省,同时也是农机生产落后省份。我省市场销售的农机整机产品有70%来自外省,农机零配件产品中除气缸套、活塞销、活塞环、油泵油嘴占有少量市场份额外,其他产品全由外省企业生产,因此,我省的农机产品质量的重点是市场,通过连续13年10188余批次产(商)品的监督检验显示,甘肃市场农机产品及零部件质量逐年提高,平均抽检合格率从1995年的40%上升到2007年的75%。
1.2甘肃农机产业特点
综观目前甘肃农机产业的现状,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2.1产品种类较多,机型以小型为主
甘肃农机产品涉及的门类、品种比较丰富,主要包括耕整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农业运输机械,以及各类机械的零配件和配套机具等。具体产品涵盖近百个品种、数百种型号,在这些众多的产品中,有一定影响和规模的主导产品相对集中,而且多以小型机械为主。主要包括:铧式犁、旋耕机、深松机、小麦播种机、玉米播种机、马铃薯种植机、马铃薯挖掘机、脱粒机、粉碎机、铡草机、种子清选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有:山地拖拉机、葡萄埋藤机、高杆收割机、棉秆铲切机、啤酒花采摘机、瓜子剥壳机、中药材挖掘机等。
1.2.2农机生产基础相对薄弱
我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是个体企业,普遍存在着专业人才紧缺、技术力量薄弱、硬件设备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渠道闭塞等弱点,全省只有3家农机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产品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足15家。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个体企业相当于他们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水平,起步晚、底子薄是当前我省农机企业的普遍特点。尽快完成企业的原始积累是他们的当务之急。而积极引导督促企业在生产上标准化、管理上制度化,帮助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当前我省农机管理工作的重点。
1.2.3农机生产企业众多,极少数地区形成规模效应
作为一个传统的产业,甘肃农机产业小而全的倾向显而易见,各市州都有自己的农机工业,大多数县市都有一个或多个农机生产企业。全省各类农机生产单位有100多家,但是大多数分散而且不成规模,只有武威市双城镇,生产厂家比较集中,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现有各类农机生产企业11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产品有20多个品种、100多个型号,农机产业成为武威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规模效应初步显现。例如武威市双城的脱粒机、单铧犁在西北市场的份额达到30%以上,产品竞争力显著提高。
1.2.4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在甘肃农机产品中,已经有一部分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例如以酒泉的奥凯种子机械、铸陇玉米和棉花播种机械,金塔的小麦播种机械,武威的脱粒机械,天水的山地拖拉机,榆中的微耕机,临洮的马铃薯机具,正宁的深松机,这些产品在西北乃至全国市场均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特别是酒泉的奥凯种子机械是全国种子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70%,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产品技术水平,都居全国种子企业第一。天水的山地拖拉为25°山坡地作业提供了动力,填补了我国山地小型动力机械的空白,在我国坡度25°以下的山坡和丘陵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省机械院研制的啤酒花采摘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述这些产品极具竞争优势的企业中,有望形成一批甘肃农机产业的龙头企业。
1.2.5市场需求旺盛,市场范围不断扩展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三农”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机购买热情持续高涨,激发了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小麦为主的种植、收获、耕作机械基本上供不应求,特别是各型联合收割机和耕整机,大部分生产企业都订单充足,没有存货,拖拉机、小型柴油机、农用运输车辆等产品也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形势,以酒泉铸陇、正宁金牛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同样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由于强劲的市场需求,促进了甘肃农机产品市场版图的扩张,我省农机产品从以往的西北走向全国,出口国外,仅2006年、2007年甘肃有23家企业的7类101种产品经过农业部组织的初审和专家综合评审,进入《2006年~2009年国家支持推广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有3家企业的6种免耕播种机进入农业部造型推荐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名单。
1.2.6企业经营理生化
在甘肃众多的农机生产企业中,大部分都是依靠仿制衍生而出的,家庭小作坊式的工厂、简单的生产条件,在经历了市场经济激烈的洗礼之后,一部分成长起来的企业开始变得理性,开始关注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关注技术的创新和保护、关注市场秩序的规范、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放眼于国际市场,这些积极的变化将为甘肃农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甘肃农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2.1甘肃农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甘肃农机过去曾经辉煌的成就,如果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势,适应农机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甘肃农机产业今天应该能够继续保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甘肃农机产业全面滑坡,与农机强省的差距日益扩大,究其根源,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1企业虽多但规模小、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差,缺乏行业龙头的拉动和支撑
例如在我省农机企业相对集中双城镇,农机生产企业多达11多家,但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其他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一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规模小,设备、工艺简单。类似的情况在脱粒机、粉碎机、铡草机、小型铧式犁等产品生产的其他企业上也相当突出,很多企业年产销量只有十几台、几十台,这种数量众多而处于“散、小、弱”状态的生产者的云集,虽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但由于缺乏具有市场统治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因此同时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生产商缺乏大局观念,各自为战,追求短期利益;资源浪费,市场秩序混乱,通过原始的价格战恶性竞争;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等。这直接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非常有限,例如在定西市,定西车辆厂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定点生产农用挂车的国有大企业,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除此还有定西活塞环厂、定西高强度螺栓厂等,农机生产具有数十年的历史,企业比较集中,而且定西农机在省内外还享有一定的声誉。但现在这些在定西农机行业处于前列的企业目前有的已破产,新发展起来小型农机企业,有的甚至连属于自己的生产场地都没有,厂房仍然依靠租借,没有一家大型龙头农机企业,这种有限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了我省农机产业的正常发展。
2.1.2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由于农机产品主要面向农村市场。购买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政府的政策性资金扶持对于提高农机购置能力,促进农机产业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和中央多个“一号文件”的深入贯彻,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均设立了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同时还启动了优质粮食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民或农业合作经营组织购置农机装备,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但由于总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满足农民的购机欲望。例如中央和省财政投入购买农机补贴资金逐年增长,2005年800万元,2006年4600万元,2007年达到6100万元,加上市县财政投入的285万元,各级财政投入的购机补贴资金为6385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达1.97亿元,超过3万户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直接受益。2008年中央财政对甘肃购机补贴资金进一步加大,达到1亿元,而省财政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1000万元,只是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十分之一,而山东省投入近1亿元,河南省投入也有6000多万元,我省省级财政投入的资金在全国处于低位水平。一些同样的机型在我省的购机补贴要比四川、青海、新疆、宁夏等周边省低许多。由于补贴资金有限,各县农机部门不得不采取限量发展的办法,放慢了购机的步伐。
此外,尽管国家强调重视农业,而且农机对于农业的作用也不言而喻,但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农机生产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农机生产似乎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这一方面表现在缺乏必要的农机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农机产品科研开发的支持力度比较欠缺,即使市场前景较好、技术含量较高的农机科研项目也很难进入科研支持范围。由于农机新产品从开发到定型稳定通常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投入较大,单靠农机企业自身的投入难以支撑,政府应适当加大投入予以支持。另外,一项好的农机产品面世之后,要进入国家或省级农机购机补贴目录,尚需企业付出较大的人力和财力,实力不济的企业往往因此却步。而且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绝大多数的农机生产企业都基本上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货款无门,规模和产能难以扩大。
2.1.3发展不平衡,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