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农业机械持续增长,农机化水平逐年提高
随着农机补贴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扶持资金的大量投入,全市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开始逐年回升。2005年底达到1308台,比2002年增长了65台,增长5.2%,配套农机具达到5905台,增加了2383台,增长92.5%;联合收割机比2000年增加了88台,增长十倍多,尤其是上海-50型拖拉机,五年间增加了285台,增长57倍。 近几年来,铁牛-650型、福田FT700型、上海SNH 650型、东方红X700型、X750型、X800型等新型轮式拖拉机,从25台增加到了68台,增长了2.7倍。截至2007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102.87万kW,农业机械已经拥有13大类、总量达到13万台件,拖拉机1788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006台,占拖拉机总量的24.03%,联合收割机83台,配套农机具32141台。农业机械拥有量比2000年增长了25%、大中型拖拉机增长52.6%、配套农机具增长16.7%以上。2006年共完成机耕面积350.87万亩,完成机械播种面积369.93万亩,完成机械收割面积110.06万亩。全年完成农机总作业量10249.16万标亩,较2000年增加了1160.58万标亩。耕、播、收三大作业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2.7%,62.3%、18.75%。粮食种植面积五年间减少108.15万亩,而粮食总产量五年间却增产29.94万吨,增长43.5%。农机经营人均纯收入5555.46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879元多收3676.46元,高出了2.93倍。
2.3农机补贴政策。催生了大批的农机专业户
农机补贴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热情,已经享受到农机补贴优惠政策的农机经营户,作业积极性高涨,作业面积逐步扩大,作业成本进一步降低。经营收入不断增加。随着实施购机补贴规模的扩大,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兴起,解决了具有高效率特征的农机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矛盾。培育和发展以农机大户为主体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通过合同契约等办法,把农机服务组织与农户的效益连接起来,扩大农机作业规模,实现了农机双赢。广大农机户在科技带头人的带动下,组成农机服务协会,在完成本地区作业任务的同时还为周边县区的农户提供跨区域作业服务,并将服务领域扩展到农田基本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建筑行业等方面,单台拖拉机组的年收益达到了4万元以上,形成农闲机具不闲,农忙农民不忙,收益节节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已经涌现出了133户农机经营大户,并且成为当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镇原县屯字镇屯字村农机大户姜勇,目前已拥有各类农业机械7台,固定资产达到27万元,每年都参加跨区域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年利润2003年为3万元,2005年已达到6万元。在农机大户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服务组织也应运而生。宁县焦村乡农机站成立了“焦村乡农机合作经营协会”吸收会员136名。拥有各类拖拉机129台,农用运输车13辆,配套农机具264台(部),开办农机修理、配件供应、油料代售门点3个,固定资产总值达到了327万元。镇原县农机工作站成立了“镇原县农机作业协会”,吸收会员104名。拥有大、中、小拖拉机124台,各类配套农机具152台(部),联合收割机18台。农机合作组织架起了经营户与市场、经营户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使农机户以专业协会的形式走向市场,降低了经营风险,提高了经营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据对85户农机服务户的调查显示,有16户年均纯收入在1万~2万元,占调查户数的18.8%,有38户年均纯收入在2万~5万元,占调查户数的44.7%,有9户年均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占调查户数的10.6%。调查表明,经营农业机械,不但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而且还具有非常丰厚的投资回报率。
3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在农田耕作、平田整地、田间管理、播种收割、脱粒打碾、农副产品加工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于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解放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一大批新型农业机械投入到农田作业中为农村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据庆阳市统计局编辑的《庆阳市建市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一书显示,2006年庆阳全市输转剩余劳动力59.14万人次,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50.96%,创劳务收入16.93亿元,同时还有近十万农村妇女既不离土也不离乡,从事香包刺绣业、养殖业、家庭工副业及其他产业,每年还可增加经济收入近1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49%,应该说,农业机械化功不可没。
3.1农业机械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农机作业面积的扩大
目前,全市拥有农业机械13个大类48个品种,共13万台(件),农机总动力达到了93.17万kw,占全省农机总动力1406.92万kW的6.62%,农业机械总值达到6.98亿元,占全省农业机械总值90.4亿元的7.72%,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到了16067台,占全省拖拉机总量39.4万台的4.08%,农用运输车2.6万台。农机经营总收入7.17亿元,农机经营纯收入2.15亿元。2006年,全市机耕面积完成350.87万亩,占全省机耕面积2159万商的16.25%,机播面积完成369.93万亩,占全省机播面积1298.7万亩的28.48%,机收面积达到110.06万亩,占全省机收面积600.8万亩的18.4%,创历史最高水平。
3.2高效率的农机作业。极大地缩短了农业生产周期
据有关专家测算和资料显示,一个人力的最大功率为0.13马力,一个强壮劳动力每天可挖地一亩,每天可收割小麦一亩,或者每天可收割紫花苜蓿、牧草0.5~0.6亩。一头骡马的平均功率为0.4~0.5马力,一个人力外加一对骡马,一天可耕地5亩(耕深在14~16cm),而两匹骡马的市场价格与一台小四轮拖拉机的销售价格基本相等。
试验表明,一台18马力的小四轮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亩,一个班次可耕地25亩(耕深在20~22cm),由此推算,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可代替15个劳动力工作;一台中型拖拉机每小时耕地5~6亩,一个班次可耕地40~50亩(耕深在21~23cm),可代替50个劳动力工作;一台大型拖拉机每个班次可耕地80~100亩(耕深在21~25cm,深松在35~40cm,可完全打破犁底层,减少地表水径流60%以上,提高土壤含水率2%以上),可代替80个劳动力工作;一台联合收割机每个班次可收割小麦100亩(包括脱粒和清选),可代替150个劳动力工作;一台大型割草机每个班次可收割牧草400亩,可代替600个劳动力工作。2006年“三夏”期间,我市积极配合全国跨区机收工作,引进小麦联合收割机达1495多台,使全市252万亩小麦在15天内全部收获完毕实现颗粒归仓;在伏耕作业中,全市200多万亩小麦地在10天内全部耕作完毕。
3.3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促进庆阳市粮食增产增收的积极作用
庆阳市农业机械化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增减,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减,虽然有水利、良种、化肥、农药、地膜等多种新技术效果的共同作用,但都必须依赖于农业机械来实现。农业机械在深耕深松、平田整地、耙麽镇压、机械播种、化肥深施、机械铺膜、机械高茬收割等作业具有的蓄水保墒、熟化土壤、调节和增强肥力肥效、促进农作物生长、缩短作业周期、减少损失、实现颗粒归仓和节本增效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在粮食丰产增收中农业机械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其增产效果也是最为显著的。
3.3.1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粮食增产增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的第一个发展阶段,粮食平均亩产量由1955年的45kg增加到1965年的73kg,11年间增长了33kg,增长率达到了73.3%,年均增长6.66%。
(2)农业机械化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粮食平均亩产量由1965年的73kg增加到1979年的112.5kg,15年间增长了39.5kg,增长率达到了54.1%,年均增长3.6%。
(3)农业机械化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集体土地绝大部分承包到户,地块划小,条块分割,农作物种植杂乱无章,加之资金、技术能力的制约,大中型拖拉机和农机具保有量急剧减少,农业机械化出现了严重滑坡。农机总动力29.46万KW,拖拉机拥有量7165台,比1979年减少544台,全年共完成农田耕作面积166.29万亩,农机化水平仅为24.27%,比1979年下降了10.29%。粮食平均亩产量由1979年的112.5kg下降到1981年的81.5kg,下降了31kg。
(4)农业机械化的第四个发展阶段,粮食平均亩产量由1965年的73kg增加到2000年的124.6kg,增加了51.6kg,15年间增长率达到了70.68%。
(5)农业机械化的第五个发展阶段,粮食平均亩产量由2000年的124.6kg增加到2006年的161.6 kg,增加了37.0kg(期间的2004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183.6kg,比2000年增加了59.0kg),6年间增长了29.7%。
在整个80年代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历了政策性的调整和改革阶段,农业机械化同样也经历了较大的冲击和滑坡。我市拖拉机的拥有量从1955年的4台,发展到2006年的16067台;农机作业量(机耕、机播、机收三项作业)从1955年的0.74万亩,增加到2006年的816.91万亩,增长了1103倍;粮食总产量从1955年的28.66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95.01万吨,增长了3.32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从1955年的45kg。增加到2006年的161.6kg,增长了3.6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粮食种植面积的年际间变化、大面积推广良种、化肥,另外还有气象条件和自然灾害,不可否认对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拥有量大幅增长、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机作业面积的逐年扩大,则是影响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庆阳市粮食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3.2农机化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的大幅度增产
随着农业机械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农田耕作、整地、播种、植保、收获、脱粒打碾、种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中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逐步实现了机械作业,我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逐年增长,1955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量仅为45kg,到2006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为161.6kg,比1955年增加了116.6kg,增长了2.59倍(2004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183.6kg,比1955年增加了138.6kg,增长3.08倍),在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下,全市粮食总产量仍然保持在95万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417kg,农业机械化为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农机作业领域已由小麦的耕、种、植保、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向玉米生产的耕种收获机械化全面拓展,开辟了果园耕整机械化、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牧草播种收获打捆机械化、和各种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不仅保证了我市粮食生产水平的稳步提高,而且解放了一批劳动力去从事其他产业,也保障了在外劳动者安心就业、创业。根据《庆阳市2006年度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显示,全市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面积累计达到1006.85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粮食按25kg计算,累计增产粮食接近2,5亿千克,相当于新增耕地面积154.5万亩,农业机械化为我市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20%以上。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化新技术的大面积示范推广,为我市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