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从1994~1995年,这一阶段是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NCFC网,于1994年4月开通了国际Internet的64kbps专线连接,同时还设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这时中国才算真正加入了国际MTERnet行列。此后又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CAS)于1994年4月完成。该中心自1990年开始,主持了一项“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是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计委共同投资的项目。项目内容为在中关村地区建设一个超级计算中心,供这一地区的科研用户进行科学计算。为了便于使用超级计算机,将中科院中关村地区的三十多个研究所及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全部用光缆互联在一起。其中网络部分于1993年全部完成,并于1994年3月开通了一条64kbps的国际线路,连到美国。4月路由器开通,正式接入了Internet。NCFC后来发展成中国科技网(CSTnet)。
CERnet是中国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国家教委主持建设和管理的全国性教育和科研网络,目的是要把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并与现有的国际学术计算机网互联。
第三阶段是1995年以后,该阶段开始了商业应用阶段。1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Internet网即Chinanet。1996年9月电子部ChinaGBN开通,各地ISP也纷纷开办,到1996年底仅北京就有了30多家。
经国家批准的可直接与Internet互联的网络(称为互联网络)早期有四个:CSTnet、Chinanet、CERnet及GBnet。
下面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
1987年,我国的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向德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当时中国还未加入互联网;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发言人怀特·托基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 ;
1992年6月,中国开始第一次正式讨论如何接入Internet的问题;
1992年12月,中科院院网(CASnet)、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和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初步完成建设 ;
1994年3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 ;
1994年4月20日,中国教育科研网(NCFC)与美国NCFnet直接联网,这一天是中国被国际承认为开始有网际网络的时间 ;
1994年5月,中国完成全部联网工作 ;
1994年6月28日,北京化工大学开通了与Internet相连接的试运行专线;
1995年,中科院的NCFC网络建成;
1995年5月,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 ;
2000年4~7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联网的春天已经来临。
历史记录着过去,未来正在创造着,虽然我们进入互联网的时间较晚,但我们的步伐很快,我们国家正在构建着信息化社会,以努力追赶上发达国家。
三、中国的网络
总的来说,我国的网络已形成规模,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要求。我国网际网络的现有格局是:中国电脑互联网已形成骨干网、大区网和省市地区网的三层体系结构。中国骨干网是由5家经政府批准成立,拥有独立国际通道,各自在全国平行建一级网的“一级互联网服务商”(ISP)。它们是:
中国公用电脑互联网(Chinanet);
金桥网即吉通通信(ChinaGBN),已形成一个以卫星为主干的互联网,有四个独立国际出口,在全国已建100多个卫星小站,有300多家非个人用户;
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联网的国内高校已有100多所,已建成用64kbps,DDN专线连接全国八个大区网络中心的主干网;
中国科技网(CSTnet),是面向科技用户、科技管理及其他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全国性主干网络;
联通公用电脑互联网(UNInet),面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至1998年12月底,骨干网已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网络节点遍布全国230个城市。
不同于美国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计划,中国没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提法,代之的是国家信息化的构想。
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展开信息化问题的研究。1997年召开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2001年1月国务院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出任组长,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任副组长。
“信息化”最早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言论中是1989年江泽民的文章《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与我国的发展战略问题》,指出:“信息服务业将会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最早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1995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1995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提法。随后的各种《规划》、《纲要》对信息化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整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到2010年,将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国家信息化体系由下列六个要素组成,即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可以看出,我国的信息化与外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有所不同。我国强调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之间的紧密关系,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核心地位。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八五期间、电子工业年平均递增30%,电信业平均递增40%以上。中国通信网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和程控化。全国已经初步建成以光缆为主,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多种手段并用的网络。
近年来,中国的公用数据通信网建设速度很快。电信部门建立了ChinaPAC、ChinaDDN、ChinaNFRN等数字通信网络,形成了我国的公用数据通信网。
(一)“金”字工程
1993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兴建“金桥”、“金卡”、“金关”工程,简称“三金”工程。
2002年8月5日,中办发17号文件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管(含金卡)4个工程,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启动和加快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8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相应构建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金桥”工程是以卫星综合数字网为基础,以光纤、微波、无线移动等方式,形成空地一体的网络结构,是一个连接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与各省市、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工程连接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可传输数据、话音、图像等,以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EDI)为信息交换平台,为各类信息的流通提供物理通道。目前,“金桥”工程已在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等全国24个中心城市利用卫星通信建立了一个以VSAT技术为主,以光纤为辅的卫星综合信息网络。“金卡”工程即电子货币工程。它的目标是用10年多的时间,在3亿城市人口推广普及金融交易卡、信用卡。“金关”工程是用EDI实现国际贸易信息化,进一步与国际贸易接轨。
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提出和部署金桥工程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启动工程之一。它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其任务是把我国已经建成和正在筹建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专项应用工程,把各个不同构架的专业网络和网络中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信息源以及各种应用软件通过经济、有效、迅速、合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建设支持多种协议和各种异构网络互联的、公用的、开放式的综合信息通信网和信息交换中心。建设金桥工程的目的是: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服务;为经济和社会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为企业信息应用服务;为建设电子信息市场,促进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提高社会生产力服务。
“三金”工程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掀起了一个网络建设的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开展了多项“金”字工程。
“金”字工程的建设奠定了中国信息化的基础,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网络的发展水平。
(二)中国公用网
1.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
1993年9月开通,1996年底已经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
(1)网络状况
分组交换网是邮电部门建设和发展最早的基础数据通信网络。分组交换网以CITTX.25建议为基础,可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型号终端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以及计算机局域网之间的通信。分组交换网是一种基础的数据通信网络,在其网络平台上可以构架各种增值业务,如: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传真存储转发等。
ChinaPAC由国家骨干网和各省(市、区)的省内网组成。目前骨干网之间覆盖所有省会城市,省内网覆盖到有业务要求的所有城市和发达乡镇。通过和电话网的互联,ChinaPAC可以覆盖到电话网通达到的所有地区。ChinaPAC设有一级交换中心和二级交换中心,一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不完全网状结构,一级交换中心到所属二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星状结构;ChinaPAC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国际出入口,广州设有到港澳地区的出入口,以完成与国际数据的联网。
(2)网络特点及业务功能
分组交换网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一条物理电路上同时开放多条虚电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出功能和复杂完备的误码纠错功能。X.25协议是在物理链路传输质量很差的情况下开发出来的,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它在每一段链路上都要执行差错检验和出错重传;这种复杂的差错校验机制虽然使它的传输效率受到了限制,但确实为用户数据的安全传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ChinaPAC提供的业务如下:
基本业务功能
基本业务功能是指向任一数字终端设备(DTE)提供的基本业务功能。它能满足用户对通信的基本要求。有两类基本业务,交换型虚电路(SVC);永久虚电路(PVC)。
任选业务功能
用户任选业务功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向用户提供的特殊业务功能,如入呼叫封阻、出呼叫封阻、单向入逻辑信道、单向出逻辑信道等。
其他业务功能
Chinanet还提供其他费ITU—T建议的业务功能,如虚拟专用网(VPN)、TCP/IP、分组多址广播、呼叫改向等。
(3)用户入网方式
Chinanet提供两种接入方式。
专线方式:适用于通信业务量大、使用频繁、要求高的应用,但需使用专线,费用相对较高。专线入网速率为9.6~64kbps。
电话拨号:适用于业务量不大、间歇时间较长、可以容忍呼叫失败的应用。因其使用已有电话线路,无需另外投资,且数据可以与话音共享线路,因此大大节省投资,对零散用户是理想的接入手段。可分为X.28异步拨号入网或X.32同步拨号入网,拨号入网的速率为1200~9600bps。
(4)资费政策
ChinaPAC现行有两种收费方式,一是计时计量收费,二是包月制费。
和DDN、帧中继相比较,分组业务资费比较便宜,它是用户构架其内部广域网最经济的一种选择。在需要同时建立多点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分组交换网的虚电路功能,可以替代昂贵的多点DDN专线。
2.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
数字通信网(DDN)是利用数字通道提供永久性、半永久性连接线路,以传输数据信号为主的数字传输网络。它可以提供各种灵活的数据接口,为传送数据信号服务。由于它的协议简单,速率较高,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DDN由数字通道、DDN节点、网管系统和用户环路组成,它主要提供点到点和点到多点的数字专用线路业务,也可以提供帧中继和压缩语音/G3传真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