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青铜峡: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48637100000043

第43章 附录

林皋记忆

青铜峡历史文化地理——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古老的汉延渠纵贯青铜峡市,绵亘两千余年,滋润着这片热土。汉延渠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不可磨灭的印迹。青铜峡、大坝营、陈俊堡、汉坝堡、林皋堡、马站堡、叶升堡等沿汉延渠的古堡寨,哪一个没有经过历史的沧桑?哪一个没有美好的记忆?一个个都值得我们去回忆、去怀念。养育我的汉延渠边的林皋堡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林皋堡

林皋堡位于青铜峡市小坝林皋村,是汉延渠与中干沟交汇处。汉延渠在黄河上游青铜峡开口,即秦代北地西渠,汉代经过整修、延长,故名汉延渠。中干沟起源于树新林场西山处,经蒋鼎向东行,与旧东大沟相接,由林皋暗洞穿过汉延渠后向东直入惠农渠。林皋堡向东过陈袁滩、古城达吴忠、灵武等,向南通小坝、大坝、青铜峡镇、广武等,向西到瞿靖、蒋鼎、邵刚等直达贺兰山脉的边墙和烽墩,向北经叶升、永宁等直抵银川,可谓古水利和交通枢纽。

林皋一词,《汉语大词典》解释:语出《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后因以“林皋”指山林皋壤或树林水岸。宋黄庭坚《送刘士彦赴福建转运判官》诗:“官间得胜日,杖屦之林皋。”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每遇河冰冻后,近京贫民,于皇城内外,凡有冰处拉拖床以糊口。遇雪满林皋,坐拖床者艳素杂沓,交拉如织。”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在西湖寄都中同年》云:“星河云海望迢迢,八度花朝与雪朝……岂是升沉关气类,轻舟相继返林皋。”亦指树林高阜,犹山林。明陆采《明珠记·买药》:“留连不忍出林皋,叹仙俗难遭。”林皋虽然是一个褒义词,但林皋名字据考证是从堡长的名字而来,也许堡长起名时就考虑到其优美的含义。

我国历史上明代实行卫所制,每卫辖5个千户所,所之下设屯堡和烽墩。林皋堡为明洪武初设立,属左屯卫,并以屯长林皋名字命名。清代林皋堡属宁朔县,是宁朔县23个堡寨之一。中华民国实行县区乡保甲制。林皋堡在民国时属二区公所4乡之一。1949年9月宁夏解放,宁朔县人民政府成立,下设4个区公署、35个乡,林皋堡属一区8个乡之一。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林皋堡属小坝人民公社,是11个生产大队之一,当时称旭光大队。1966年10月,小坝人民公社更名为兴无人民公社,林皋又被称为东方红大队。1984年2月,实行政社分置,人民公社转为乡,大队转为村,林皋现为小坝镇林皋村。

林皋历史上是一个交通和水利枢纽,有清代胡秉正诗和沟阴洞为证。

林皋道上口占

(清)胡秉正

驱马林皋道,山河势接连。

浮云临水净,落叶信风偏。

雁阵喧晴日,霜花淡远天。

谁家新酿熟,击鼓庆丰年。

沟阴洞

林皋,汉延渠和中干沟以十字交叉流经此地,林皋又以汉延渠上的林皋桥(闸)和古东大沟与中干沟汇流后在此从汉延渠下以暗涵穿越而闻名。林皋桥(闸)调节了汉延渠水,汉延渠水养育了林皋人民。排水沟、沟阴洞历史上排除了青铜峡西部山洪沟的洪涝灾害,今天不仅排水,群众又在沟阴洞上下口建立补水站,安装混流泵,提水灌溉良田,为林皋人民造了福。这里排灌畅通,人杰地灵,物阜民康。

到汉延渠边钓鱼、在排水沟畔捉鳖是林皋人的休闲娱乐,更是为了能饱一次口福。雨季洪水到来,汉延渠中的鱼儿在水面吸氧,人们争相用各种方法捕捉。记得家父曾在为稻田添水时,在田边捉到大鲶鱼一条,用锹把穿过鱼嘴扛在肩上,鱼尾还拖在地上,唤来兄弟姐妹饱餐一顿。在中干沟畔捉鳖其乐无穷,老鳖在沟畔沙滩上晒太阳,邀小朋友一起编个柳条帽戴在头上作伪装,从沟水中慢慢靠近,猛然用木棍将其翻个四脚朝天,不等它翻过身来即迅速抓获,又是一顿美味强身补品。冬季人们也在林皋桥(闸)下和沟阴洞出口大坑冰面上,凿开坚冰捕鱼,别有一番情趣。

沟阴洞即古东大沟在林皋堡穿越汉延渠下的涵洞。古东大沟发源于大坝乡,与唐徕渠、大清渠并行向北流经小坝后又折向东,在林皋堡穿越汉延渠向东流去。汉延渠下旧有三暗洞,林皋堡的沟阴洞为其中之一。儿时常在洞中玩耍和摸鱼。宽大的暗洞四周用整齐的长条石砌架而起,孩童们常在长长的另一头呼喊,回音不绝于耳。沟水清澈,洞中鱼儿不断钻入长条石的缝隙,几个小朋友尾追堵截,欢笑声此起彼伏。沟阴洞出口处有一很大的水面,两侧怪石林立,每年都有外地渔民在此用鱼鹰捕鱼。记得有一年,一位渔民在此捕鱼,鱼鹰钻入石缝,不知何因久等不出,渔民痛哭流涕,不吃不喝,守候三天三夜,悲伤离去,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渔民的身影。

关于汉延渠下古东大沟林皋暗洞——沟阴洞,摘录清代王全臣《重修汉渠暗洞落成》诗作,以飨读者。

重修汉延暗洞落成

(清)王全臣

汉延渠下旧有三暗洞,泻各渠余水,岁久浸废,余重为修葺,且易以石,夏秋之交,竟免泛滥,诗以记之。

河流远引汉唐中,双拖白练舞长虹。

唐徕西绕兰山麓,汉延绵亘唐之东。

中间万顷纷挹注,余波总向湖中聚。

群湖宛转东归河,汉延堤高截去路。

古人立法妙有余,地底钻穴透汉渠。

就下能消群湖水,仿佛沧溟泄尾闾。

……

寻得古洞皆木植,支撑渠底苦无力。

经营石翁洞惟三,奥若蛟宫不可测。

石梁潜架邃且幽,坚牢稳栽汉渠流。

任他灌溉盈沟浍,暗把狂澜细细收。

……

使君政暇可郊行,洞侧清凉好驻旌。

为听澶湉河中去,尽是三渠击壤声。

予也闻之深愧谢,功以悻成劳奖借。

开渠修洞踵先贤,但愿岁岁宜禾稼。

谷禄台

谷禄台位于林皋桥(闸)西偏北不足两里处,在一浩大的、长有芦苇的湖面中间有一大大高高的圆形土台,台上有一座宏伟的观音庙,面南建大殿及两侧配殿,供奉观世音菩萨等佛像。东西各建有厢房数间,为居士住所及配套设施。从谷禄台向南过湖面有一条宽宽的通道,通道中间有一座石木结构的桥梁,直通东西走向的林皋道。

谷禄一词,查《汉语大词典》第六卷第1506页:“【谷禄】犹俸禄。古代以谷量计俸禄的高下。”《管子·立政》:“修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荀子·王霸》:“心好利,而谷禄莫厚焉。”可见古人称其为“谷禄台”有着深刻的含义。

谷禄台是每年四月八的庙会。四月八是“浴佛会”。民间有“四月八,娘娘庙上把香插”之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谷禄台的庙会规模宏大,历时数日,人们流连忘返。农历四月初八前,远近手艺人纷纷前往谷禄台,在湖面通道和林皋道两侧布满了各种小吃零食摊点、日用品和工艺品摊点、耍把式卖技艺摊点等等。庙会期间,远近香客有骑骆驼、骑骡马的,有坐木轮车、铁轮车和轿子的,有从汉延渠水路乘木船和羊皮筏子到林皋桥的,有全家出动扶老携幼步行而至的。人群前呼后拥,络绎不绝,齐聚庙会,在庙会看戏、吃零食、购用品。庙会期间从远处赶来的居士、和尚、道士和住庙居士们都在庙内念经,保佑信徒们平平安安,感谢善男信女为寺庙增添香火。庙内香烟缭绕,诵经声不断。想在庙里用斋饭,一般得化布施后领取饭票,便可在庙里用斋饭了。老人们说:“吃了庙里的饭可保佑身体健康。”

1958年吃大锅饭时,我们也在林皋小学(当时称回二小学)吃集体饭,大家轮流做饭。记得冬天时有一次轮到我做饭,我从谷禄台湖中冰面上割回来干芦苇烧火,焖好米饭后再炒土豆丝,谁知错将红色颜料当辣椒面加入菜中,尝了一口不辣,再加一点还是不辣,将土豆丝炒成了红色,同学们一看说辣椒面放多了,一吃说怎么一点也不辣。真相搞清后,我不免被数落一番。此事作为笑话让小朋友讲了好几年。

旧堡子

旧堡子是林皋堡的老堡寨,在林皋桥(闸)西偏南约两里开外处。旧堡子即为原林皋堡,明洪武初设,属左屯卫。从明弘治到万历年间,即明孝宗皇帝至神宗皇帝时期,明朝政府一边加强在西北修筑长城,一边在黄河到贺兰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修筑关隘,自南向北形成了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抵御了蒙古骑兵的侵扰。旧堡子于清同治年间毁于战乱,战后曾重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堡垒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此处至今仍可见其砖石瓦砾。

“堡”顾名思义就是城堡、堡垒的意思,过去它里面除驻扎大量士兵外,还有少量的士兵家属和农民。儿时常在旧堡子(林皋堡)的断壁残垣上玩耍。旧堡子约呈方型,堡寨四周围墙长均超过一里,主堡寨门向东,瓮城门向南,堡寨围墙外边用大青砖包砌,中间夯以黄土。小时候在这里玩耍时堡寨墙还有一人多高,堡寨墙的宽度,用老百姓的话说:“上面能跑大汽车。”

旧堡子(林皋堡)过去是一个边防戍寨,也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它承担了保家卫国和地方管理的双重作用。在青铜峡境内像林皋堡这样的堡寨就有十多个。

汉延渠边的林皋堡值得怀念的还很多,除林坝街、古砖窑等外,还有历史事件、名人逸事等,理应抓紧整理,使其免受历史的尘封。

青铜峡的历史文化值得记忆的很多很多,应当挖掘整理在册,使其免受历史的尘封。

(此文在2007年《古峡文学》刊登,2008年又被收录在《行吟古峡》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