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青铜峡: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48637100000008

第8章 分裂与融汇的交响曲——三国魏晋南北朝(2)

南方人来到北方边地,将南方的文化带到北方,灵州的农业景观与江南水乡无疑是一派兴旺景象。无论从文化本身还是从地理意义上讲,都有“塞北江南”的多重含义。

“塞北江南”的称谓,早就成了灵州的品牌,蕴藏在它身上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古人早已发现并作了界定。在后人的眼里,“塞北江南”早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所指,更不是景观意义上的涵盖,而是宁夏历史文化繁荣的象征。

实际上在《太平御览》中记载:由于南人迁居于灵州,给灵州的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并不能理解为仅仅发生在灵州城一带。当时灵州是地方的第一级政权,州下还管理着许多郡、县、镇和军城。灵州所管辖的范围,既包括黄河东岸的郡县,也包括黄河西岸的郡县。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太平寰宇记》中所记的灵州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当然也适用于灵州全境范围之内。这样看来,南北朝间,人们用“塞北江南”来形容和夸赞银川平原,理应既包含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包含着自然风光。

第四节丝绸之路和黄河水运

一、薄骨律镇与灵州

1.古灵州

根据西夏地图,古灵州的地理位置清晰可辨。

西汉时灵州属北地郡,隶凉州刺史部。为何称“灵州”?据《两汉博闻》卷五载,因这一带“有河奇苑,号非苑”。颜师古曰:“苑谓马牧。水中可居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州,又曰河奇也。”西汉时的北地郡领19县,灵州县为其一。北魏改薄骨律镇为灵州。唐为朔方节度使理所,肃宗即位于此,遂升为大督都府。

2.薄骨律镇到灵州

关于“薄骨律”的得名,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中有这样的记载:“城在河渚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彦云,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西夏地图(上)西夏地图(局部)(下)故目城为白口骝韵之谬,遂仍今称……”骏马的白口骝,音转为薄骨律,这是郦道元从当地老人口中听到的传说。这个传说也有它的根据,因为早在西汉时,灵州就有官办牧马场,朝廷在此设有“号非苑”“河奇苑”。这里的“河奇”也与“随水高下,未尝沦没”的灵州有关,和灵州如出一辙。灵州之上水草丰美,因而又以盛产良马闻名于世。灵州作为州的建制,始建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薄骨律镇为灵州。由于这段黄河的河床游荡性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明初,灵州居民内徙,至弘治十三年(1500年)才由宁夏巡抚王珣奏准开设州治,仍名灵州。

明张九德《灵州河堤记》:“灵州,阻河而城其西南,当河流之冲……城凡三徙,皆以河故,而河亦益徙而东。”张九德在十里外黄河故道建石堤,以长坝、码头逼河水。1622年年底动工,1625年春完工,每天抛石量达800船,“垒石为堤,首四十余丈用遏水冲,继以次迤西而北,其垒石亦如之,计堤长六千余丈”。

《宣德宁夏志》载:灵州,“故城居大河南,今犹存其颓垣遗址,其西南角被河水冲激崩圮”。

灵州城在什么地方?2005年,吴忠市区唐墓群发掘,吕氏夫人墓志铭记载:夫人于太和四年(830年)七月终于灵州家中,十月十四日殡于回乐县(古灵州治所)东原。从上述史料推断,灵州故城在今吴忠利通区西古城湾一带。

二、丝绸古道张骞出使西域图

丝绸古道的延伸,使华夏文明走向世界。通过丝绸之路,源源而去的,有养蚕、织造、冶炼铸造业,有造纸印刷、耕作、水利技术,还有丝绸、钢铁、瓷器、漆器、竹器及农作物等。异域的文化也越过千山万水,传到黄河上下。随之而来的有胡麻、蚕豆、绿豆、黄瓜、苜蓿、胡萝卜等农作物,有石榴、葡萄、核桃等果木,还有绘画艺术、乐器及音乐舞蹈等。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友谊之路。

在漫长的岁月中,丝绸之路的走向往往是随着中原王朝都城的迁徙而变化,也常因西北各少数民族地方割据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的好坏而摆动。如北魏建都平城时,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大同;唐代是以都城长安为丝绸之路起点的。从长安西至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条丝绸之路有三段即:东段——关陇河西段;中段——西域段;西段——中国境外段。东段又分南中北三道,古代西域各国与中原交往的丝绸之路北道,是一条东起长安,在灵州西渡黄河,黄河入峡处过青铜峡口、广武,经河西走廊、凉州通西域中亚,再到欧亚大陆。从汉代起,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这条通道的贸易水平也进一步得到提升。西汉时期,在青铜峡黄河岸边设置了渡口码头,成为当时这条古道上重要的渡口,张骞曾两次奉命从这条古道出使西域。

青铜峡为“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咽喉”,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史上的古道有几路都通过青铜峡。一是灵州至凉州道,由灵州起,在青铜峡过黄河,从广武沿黄河经中卫至凉州,长约450公里。二是灵州至顺州道,从灵州西渡黄河到顺州,长约25公里。三是兴庆府至应理州道,一条经顺州,再到青铜峡峡口沿河而上;一条经叶升,到青铜峡峡口沿河而上。

三、黄河水运

黄河出青铜峡峡口,水流渐缓,河面宽阔,中间多有洲滩,航运历史悠久。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薄骨律镇将刁雍在牵屯山造船200艘,运河西积谷至沃野镇。唐代曾置朔方六城转运使。元代又置应理州城(中卫)至东胜的水驿各站。

黄河更为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的物资水运交通线。木帆船通航繁忙,煤炭、食盐、陶瓷及皮毛等土特产品多由船运黄河上下,转销内地。

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羊皮筏是黄河上使用历史悠久的一种简易水运工具。常见的羊皮筏,系先将山羊或小牛宰杀,去头割尾脱出整个皮筒,鞣熟去毛,擦油装少量盐水,扎紧爪口充气即成,俗称浑脱。织筏时,将单个浑脱分三排,联系在长方形木杆框架的一面,两头各五只,羊皮筏子中间四只,共十四只连成一副,俗称排子,即羊皮筏。放在河中浑脱贴水面,木框架上载人运物,曾是运物、渡人的主要工具。上行时,由筏工肩扛而行,或放气折叠用畜力驮运到上游目的地,再充气放在水中运行。长、短途运输开河时节均可。行驶渡运时,由一名筏工用一根木桨划驶,停靠不需专用码头,极为灵巧方便。若运量大、货物多、运输里程长,也可数副相连。此种工具操作简便。

黄河上行驶的木帆船,船体大,载重量均在10吨左右,有别于南方小型带固定篷房的渔船或航船。木帆船主要有高帮船和低帮船两种。高帮船较大,行船运货,顺流而下;逆水上行全靠人力拉纤。但顺风时,可使用风帆助之。青铜峡木船通航,上可达中卫、兰州,下至县外各渡口,远达包头或更远。

青铜峡峡口上下黄河段还以渔业发达着称。这里河势平缓,沿岸湖沼、水田特多,运粮漕船加以人工开掘的渠沟,使许多水面与黄河沟通,形成了生态环境良好、饵料丰富的栖息场所和洄游通道,便于多种鱼类产卵、育肥、越冬。一般每年四月,黄河中鱼群常顺渠沟进入湖沼、稻田,七月前后又游入黄河。黄河青铜峡段的天然鱼类有20多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肉味鲜美的鸽子鱼和金色鲤鱼,而鲫鱼、赤眼鳟(俗称马鲢棒子)、鲶鱼等则是城镇集市上的常见渔产。自古以来,黄河沿岸“村居多以渔为业”,特别是今青铜峡库区,捕鱼是当地的重要副业。

第五节宗教文化——牛首山寺庙群

牛首山位于青铜峡市区东南20公里处的黄河东岸,南北长40公里,宽10多公里,最高海拔1791米。南陡北缓,两座主峰高耸,从远处望去,宛如牛头上的一对犄角,故称“牛首山”,又叫“牛头山”。牛首山,古名有望云山、黛黛岭,北魏时称“青山”,唐时称“回乐峰”,亦称“大石山”,宋(西夏)时称“峡口山”,明代称“金积山”,清初又叫“紫金山”之后称牛首山至今。牛首山为古代边防重地,有“文华武英翠相连,并峙兰峰壮九边”之句。因山间道路通往陕西、内蒙古、河西走廊等,故有“银川锁钥此称雄”。

牛首山的古寺庙群,分“西寺”和“东寺”两处,相距10公里,为朔方名刹。

一、牛首山西寺群

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李贲撰的《重修牛首寺碑记》记载:“天下东有九华,南有普陀,西有峨眉,北有五台……然哉,兹惟我宁夏西南隅河东百七十里,以牛首为名,牛首山寺庙群(局部)双峰插云,取其高也。北则根底贺兰、黄河,南则联络金积……古佛孤灯,日夜香火不断。老僧野衲晨昏礼诵不休……此山真四镇之灵境,朔方之名刹也。世传为小西天,释迦牟尼尝会诸佛众生演法于兹,证有大乘经存焉。”李贲当时已把牛首山与国内的佛教四大圣地并列齐观了。

寺庙多供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释迦的左右胁侍,三佛最早排列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释迦居中,而牛首山三佛座次排列也与五台、峨眉相同,可说明当属同一时期。牛首山吉祥寺(万佛阁)碑文载:“自汉唐以来,我牛首寺,山明水秀,景致茂焉,巍峨岚色,可与东土着名佛教大兴的诸寺媲美。”峨眉山有佛光,牛首山也有佛光。这种奇特景象,可与四方九华、普陀、峨眉、五台名山胜地同其高深,灵感利济众生于无穷也。

牛首山西寺群以大西天、小西天、药王洞、三圣宫、清凉寺、三圣寺、地藏寺为中心庙群;还有万佛阁、观音殿、滴水寺、三教堂、睡佛寺、金牛寺、净土寺庙群;极乐寺、小弘庵、大弘庵、观音台寺庙群;地涌塔寺、龙王庙、孙家寺、和尚塔寺庙群。这些寺庙风格不同凡响。大西天有一副对联:“众善力行毫非无作,六根都摄净念常荣。”教导人们行善勿恶、修身养性。小西天有一副对联:“诸佛太清闲不管沧桑惟静座,游人若烦恼忽闻钟声顿回头。”三圣宫有一副对联:“灵山缥缈朝如来,宝殿巍峨礼世尊。”把牛首胜景与道、佛教结合了起来。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和七月十五日前后,有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的香客和云游高僧来此朝山拜佛讲经。

二、牛首山东寺庙群东寺庙群建在东寺沟两边的山上,由西向东分布,最高处有孤佛台(也叫老君台),越过山头就到了山神庙、十王殿、龙泉寺、龙王庙,沟右边山坡上排列着三佛殿、四莲庵、西方境。西方境坐南向北,庙门上有一副砖刻对联:“青山白云常自在,禅悦法喜悟无生。”另一副对联:“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离苦海,玄机妙至广化世人出迷津。”沿沟东行,左边山头上是无量殿,后边山巅上是太阳宫。绕过山湾前行,山头上排列着药王庙、睡佛洞、还魂堂,山顶上有观音堂、极乐寺,山顶上座落着晴峰寺。顺山脊盘旋不远,就是保安寺。山腰上有苦工庙。在保安寺的西北面,有一个悬崖,高出沟底约100多米,叫舍身崖。山上还有大弘庵、娘娘庙(也叫赵家寺)等34座大小寺庙,其中的一座叫观音堂,相传此庙是庆靖王正妃募建的。

东寺庙宇分布在山崖和幽谷之中,寺院与寺院之间或石梯相连,或羊肠小道相接,风格迥异。其中普光寺倚山势由下而上修建,集佛教与道教合二为一。有“鹊桥”通向石狮守护的石牌楼门,在石牌楼门和门框两边,有群鸟搭鹊桥的浮雕,雕刻刀法娴熟,活灵活现。石柱、石板、护栏都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大雄宝殿居高临下,殿内西方三圣像慈眉善目;左右配殿内,十二生肖像栩栩如生;一尊宝鼎镇守寺中,气势庄严肃穆。紧靠普光寺的是西方境,由山门、前殿、正殿、斋房、厢房等组成。踏石梯而上,前殿里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憨态可掬;正殿里,释迦牟尼镀金佛像身披红袈裟,腰系黄丝带,结跏趺坐莲花台上,令人肃然起敬。离西方境不远处的极乐寺大殿内,是一幅天女散花图,七仙女围绕着王母娘娘依次而立,个个衣衫裙带随风飘摆,手中的花篮里涌出各种花卉,撒向人间。

牛首山寺庙群历史久远。根据《旧唐书》和明朝管律撰《牛首山碑记》所述,从小西天寺留存“敬德重修”石碑分析推论,很可能是南北朝遗物。

牛首山寺庙群与西面的贺兰山麓的广武大佛寺,组成一个佛教区域。唐、宋、明、清均多次进行维护重修。保安寺内今存两块明清时期的碑刻,碑文有:“本堡(金积堡)南有金积山,盖古踪也,有刹名保安寺,其创建者历唐宋元以来盖云世远人湮矣,于古明弘治壬子岁(1492年)重修。”160多年后,殿舍倾圮,于清顺治甲午年(1654年)再次重修,三年告竣。又据清初碑文记载,其他诸庙始建于明朝嘉庆年间,后遭兵燹,万历至清初重修。

2005年9月,牛首山寺庙群被确立为第三批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