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理膳食,除弊利脑。保证饮食量就是健脑的起码条件,在现代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合理膳食,因为合理的膳食制度能保证大脑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能量予以支持。在同时应避免饮用有害大脑的食物,如某些食品添加剂、食用人造色素等。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有人认为吸烟能使人心情振奋,大脑清醒,实是一种误解。研究证明,抽烟能严重地麻痹人的思考和感觉机能。过量地饮酒对大脑也不利,往往造成记忆力衰退、思维能力下降,应引起注意。
3.必需营养,积极补给。大脑所需要的营养物有很多,基本的有水、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第二节 )学校因素
一、学校校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它是学校大多数人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校风是学校成员所处的精神环境,它通过校容、校貌这一物质环境有所展现,但主要体现在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上,又集中表现为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领导的作用。一种校风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行为倾向被巩固和保持下来,就成为学校的传统。
校内的心理环境,在不少方面是以心理气氛的形成和行为作风的形式出现。当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力量时,便已经具有“风”、“风气”的意义。这是校风的一般水平。
校风指一学校区别另一学校的独特之风,或者说,是一所学校的许多优良风气中最为突出而且有统帅意义的某种作风,这种校风代表了该校的特色。例如延安抗大的三八作风,北京大学的学术民主之风等。突出的、传统的校风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效果,乃至成为学校成员和全体学生的个性特色,并使之经久不衰,一届传一届,一代传一代,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这是高水平的校风与传统。
学校校风与传统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尤为明显,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强烈的外在感染力
校风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比之道德和纪律有着更加鲜明的约束力,它是以外在的感染影响表现出来的。如常见的转学现象,一个各方面表现都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从一个具有良好校风的学校转到另一个校风校纪较差的学校,他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放松感,由此成绩下降也是必然的了。相反,一个学生从一个校风较差的学校转到一个良好校风的学校,他也随之产生一种紧迫感,即使他原来各方面都不突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审慎地言行,努力地学习,久之就会成为一个各方面都有进步的好学生。
一个学习集体(班级),也存在某种气氛,这种气氛与校风有关。有的集体气氛是和谐、欢乐、严肃、紧张而有秩序的,但也可能是充满敌意、喧嚣、苦恼而杂乱无章的。前者能使集体成员积极创造性地学习,后者集体成员往往处于不安不信任状态,学生易激怒,不愿合作。所以,集体气氛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近年来,有些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研究集体风气对成员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体中有对抗和冲突的,全班学习成绩普遍偏低,而在一个有良好风气的集体中,成员间便互相有吸引力,成绩也普遍较高。
(二)具有深刻的内在凝聚力
良好的校风是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长期艰苦努力培养的结果。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勤奋好学,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等。表现在领导和教职工身上,就是忠于职守,事业心强,团结合作,为人师表,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
一个学校有了这样的好校风,对学生应会产生潜移默化,自然陶冶的积极作用。古人所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强调的影响作用。学校的特点之一,是学生不断地流动,每年都要送旧迎新。一个有多年历史的学校,总是老生多新生少,如果一所学校形成了好的校风,有自己优良的传统。那么,新生进校,就会很快受到同化。这种同化作用,如能因势利导,加以发现,还可以促进原有校风和传统的不断巩固、充实和提高,这就是深刻的内在凝聚力。
良好的校风能使每个班集体中的学生都能满足心理上的需求。首先是满足归属的需要。个体只有产生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的感觉时,才能免于孤独的恐惧感,不仅获得生理上的满足,同时还获得心理上的安全。随之,人的需要结构形式也就起了变化,当某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其他需要随之出现,直沿需要阶梯而上。其次是满足自尊的需要。在良好的风气中,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努力以取得自尊和自爱动机的满足。它是以优秀的成绩、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体魄为标志的。
(三)校容校貌对人心理的影响作用
校容是指学校环境的外部特征,是由自然环境和物理环境构成的。校容校貌两词连用时,一般还包括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和风气等。良好的校容校貌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
校容校貌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心理活动状态。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同时,优美舒适的环境有助于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工作学习热情。反之,嘈杂的环境会使人心烦意乱,情绪厌倦,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
良好的校容校貌应该是校园整洁安静,美化,绿化,设计有致。学校应避免建在空气污染和有强烈噪音的地方。实验证明,噪音干扰大的学校,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也比没有噪音干扰的学校低得多。美化和绿化校园可以改善局部的小气候,空气新鲜,环境幽雅,使人心旷神怡,有利于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和学生成绩的提高。
一个学校的校风对学生的影响如此之大,那我们应当怎样培养良好的校风呢?培养良好的校风与传统,是全面贯彻党的增长率方针的需要,也是达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一环。学校应从各个方面努力形成自己学校的良好校风与传统。
要培养良好的学风。这里所说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好学风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勤奋学习,并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勤于动脑、动笔的习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就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演算严谨、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学习的习惯。如果保持并形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按时作息,坚持锻炼身体,注意卫生等。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尊师爱友,尊老爱幼,讲文明,懂礼貌。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谓自然,就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一种势力。列宁说过,坏的习惯势力是一种可怕的势力。那么反过来说,好的习惯势力就是一种可敬的势力。在这种势力的影响下,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容易取得良好的成绩。
好的学风来自好的教风。教风是指教师的教学风气和风格。教风是学风的基础,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是校风的核心因素。学生的学风主要通过教师的教风影响和培养而成。在这方面,教师除了要懂得教育科学外,还要具备两条:一是要有高尚的品德;二是要有比较科学的知识结构。没有这两条,就很难为人师表。因此,在教师是中要树立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风气,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自己首先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此外,教师还要树立爱护学生、严格管理、教书育人的思想。
教学的风格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特长所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的特点。两个有着同等教学水平且肯努力的教师,其能力结构是不同的,性格特征更有差异。教师的能力结构和性格差异反映在教学中时,就成为不同的风格。应该看到,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对于促进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有利的。
好的教风来自好的领导作风。作为学校领导干部,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不缩小,如实反映情况,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其次,要有平易近人的作风,能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听到不同意见,防止脱离群众和思想僵化;第三,要有办事公道的作风,不图报答,不徇私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第四,要有身体力行的作风。要求教师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带头做到,要求教师遵守的规章制度,自己要模范地执行,这样才能真正把学校办成个有良好校风和传统的学校。
综上所述,良好的校风与传统是巨大的教育和鼓舞力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青少年受到感染和熏陶。校容是师生工作学习的必要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校领导者要重视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安静、舒适、整洁、美观的环境,使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学生蓬勃努力地学习。
二、教师素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育者的言行对学生归因起着信息或者是前提条件的作用,学生往往是因为教师的言行来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原因推理,并总是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师素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意识
所谓教师意识,就是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是教书育人。而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必须明确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性质、任务、应具备的条件。如意识到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任务的艰巨性,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工作技能等。有没有教师意识,以及教师意识明确、强烈与否,对教师工作影响很大。没有明确的、强烈的教师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将会缺少拓新的可能性,就会对现实产生较多的歪曲认识,就会附入错误地表述偏见和虚假意图的深渊,就不能更好地认识手段与目的关系,就缺少工作的目的性。这样,教学中就往往不知道在一定情境中应当做什么、怎么做,不知道自己行动的理由和行动的后果。有了教师意识以后,作为教师就可以衡量一下自己其他方面的素质是否符合教学要求了。
(二)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的品德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教育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他们对前途的信心和希望;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的创造精神;教育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所以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有理想,有道德,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这些也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为此,师范教育应当大力加强师范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普通教育的领导部门也应加强对在职教师的教育和提高。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普通教育都应既抓教书又抓育人。以育人促教书。
(三)智力素质
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智力品质,即教师必须有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博闻强志的记忆力,深刻的思维力,丰富的想像力和良好的注意力。
(四)知识广度、深度
当今世界,知识激增。一方面,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孤陋寡闻的教师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好奇心。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农村学校教育尚处于落后状态,师资质量达标各方面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急需知识渊博的教师到那里传播现代文明和最新科技信息。教师广博的知识能刺激学生智力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教师知识的精深又能引导、促进学生向深处钻研。所以,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钻研,争取深造机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师资培训,给教师深造的机会。其他各行业也应当从各方面支援师资建设。
(五)教育能力
要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教育能力。这种能力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和预见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思想、态度兴趣、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理解学生的个性和处境,根据学生细微的迹象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预见教学中学生的困难、发生的问题。
2.传递信息的能力
即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与否关系密切,如果讲解不清,容易使学生产生情绪波动,干扰学生的思维,影响对知识的理解,破坏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表达应当是准确无误、精炼严密、生动形象和情感、语调适当的。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立场上看待教材,把困难复杂的内容讲得简明易懂。要做到这些,教师应当首先从思想重视,态度上认真。要做有心人,平时多揣摩、推敲,多注意积累,上课努力求新。
3.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应能把学生组织在一个健全的集体之中,成功地控制教育过程,有效地督促学生的学习。教师能否条理、系统地管理课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前者使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后者则相反。
(六)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