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向南亚:南亚国家经贸指南
48640700000001

第1章 印度(1)

第一节概况

一、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

印度,全称印度共和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次大陆。地处北纬8.4~35.6和东经68.7~97.25之间。北与中国、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家相邻,东北与孟加拉国和缅甸接壤,东南为孟加拉湾,隔保克海峡与斯里兰卡相邻,南部为广阔的印度洋,西南隔海与马尔代夫相望,西部为阿拉伯海,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面积294.7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居世界第七位。南北两端直线距离约3214公里,东西两端直线距离约为2933公里,大陆及各岛屿的海岸线总长为7516.6公里。首都新德里,位于印度西北部。新德里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2.5小时。

2.战略地位

印度三分之二的国土位于印度半岛,是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海陆交通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亚欧大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全局来看,印度处于亚欧大陆东南外缘“弧形地带”的中央部分,地处东南亚地区和中东地区之间,扼东南亚到中东陆上交通要冲,控制着素有“海上生命线”之称的印度洋战略要道,是东亚、大洋洲、太平洋地区和非洲、欧洲、大西洋地区之间国际航空及海运的咽喉地带。因此印度历来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竞相争夺的重要地区,曾经也是前苏联和美国争夺的一个重点地区。

3.行政区划

印度实行联邦制,在中央政府下设邦和中央直辖区;在邦下设专区,专区下设立县,县下设发展区,区下设村。目前,全印划分为28个邦(包括有争议的查谟与克什米尔和阿鲁纳查尔等两个邦)和5个中央直辖区。主要邦有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米佐拉姆邦、曼尼普尔邦、那加兰邦、特里普拉邦、比哈尔邦、喜马偕尔邦、北方邦、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拉贾斯坦邦、德里邦、果阿邦、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卡拉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尔纳杜邦、中央邦、安得拉邦、奥里萨邦、西孟加拉邦等。

二、气候与资源

1.地形与气候

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脉,一系列崇山峻岭将其与亚洲其他部分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印度次大陆”。但是,印度地形差异较大,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印度北部由喀喇昆仑山系和喜马拉雅山系构成的新月形高山地区;位于印度中部,西起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处,东至西孟加拉邦的恒河河口的印度大平原地区;位于印度南部,以德干高原为主体的高原地区及位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岛屿区。

印度气候复杂多样。西北部山地属高山地气候,恒河流域属季风型亚热带森林气候,半岛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此外,印度大部分地区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3~6月为热季,7~9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2月为凉季。

印度各地降水量存在极大差异。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80%,凉季降水较少,热季几乎没有降水。各地年降水量差别很大:以东北地区阿萨姆邦、那加兰邦、梅加拉亚邦、特里普拉邦和曼尼普尔中央直辖区等降水最多,年均降水量在4000毫米以上,乞拉朋齐地区更多达10824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卡纳塔克塌西部和喀拉拉邦等西部沿海地区,也属多雨地区,年降水量可达3000毫米。北方邦东部、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中央邦东部等恒河下游流域,降水量较多,年均降水量达1700毫米。包括印控克什米尔、喜马偕尔邦、北方邦西北部等在内的印度西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多雾,降水以降雪形式为主,年均降水量可达1500毫米。包括古吉拉特邦、中央邦西部、安得拉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中部、卡纳塔克邦东部等半岛中部腹心地带,年均降水量为850毫米,属半干旱地区。包括拉贾斯坦邦东北部、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北方邦西部等恒河上游地区,年降水量为600毫米。包括安得拉邦东部、泰米尔纳杜邦东部等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但主要集中在11~12月。位于拉贾斯坦邦中部和西部的塔尔沙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西部地区仅有10~20毫米。

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加之北部高山屏障,使印度气温较相同纬度地区偏高,年均气温一般在24~27℃之间,全国四分之三地区最低温度不低于0℃,因此印度热量十分丰富。但由于地形、海拔高度及海陆相对位置差异,印度各地气温相差较大。西北部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西北部气温较低,冬季寒冷,最低气温低于13℃,夏季平均气温20℃,年平均气温13~15℃。塔尔沙漠地区冬凉夏热,1月平均气温13~18℃,夏季最高气温达48℃,极高温可达54℃。西部沿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24℃,最低气温18℃,夏季平均最高气温35~37℃。包括古吉拉特邦、中央邦西部、安得拉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中部、卡纳塔克邦东部等半岛中部腹心地带,夏季平均气温可高达40℃。半岛东北部冬季气温在10~23℃,夏季最高温度在35℃左右,有时也达到40℃。东北地区阿萨姆邦相对凉爽,1月平均气温6~8℃,夏季平均气温25℃左右。半岛东南端冬暖夏热,冬季平均气温25℃,有时也可达到38~39℃,夏季最高气温38℃,有时也可超过40℃。

2.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在其辽阔国土里,平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3%,台地和缓丘约占28%,丘陵约占18%,山地约占11%。在印度国土总面积中,可耕地约占50%,森林约占23%,草地约占4%。地形多样性决定了印度土壤多样性。其土壤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类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东西沿海平原及其他江河流域冲积而成的冲积土,其土质肥沃,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二是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的黑土,其土质松软,黏性强,适宜于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三是光布于德干高原的红土,其呈碎块状结构,淋溶作用强,适宜于种植干旱作物;四是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地土,其呈酸性,可生长某些稀有植物;五是分布于西北部沙漠一带的沙漠土,其含沙量高,经改造后也可种植农作物。

生物资源 地形、土壤和气候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印度农作物的多样性。其农作物品种繁多,大致可以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谷物和豆类。谷物中除大量生产的稻谷和小麦外,印度还生产品种繁多的杂粮,如玉米、大麦、荞麦、红薯、高粱等等。印度出产的豆类主要有黄豆、豌豆、红豆、绿豆、蚕豆、鹰嘴豆等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籽、棉花、甘蔗、茶叶、烟草、黄麻、咖啡、橡胶及油料作物、香料作物和水果蔬菜等。仅主要油料作物除花生和油菜子外,还有芝麻、椰子、胡桃、棕榈、橄榄、油桐、葵花子等;香料作物主要有胡椒、辣椒、生姜、大蒜、茴香、肉桂、豆蔻、八角等等;水果类作物主要有香蕉、椰子、苹果、橘子、菠萝、葡萄、芒果、西瓜、木瓜等等。此外,印度还出产品种繁多的各类干果。

在印度广袤土地上,还有许多草地,如温带喜马拉雅山地草原区、干旱半干旱冲积平原草原区、湿润热带草原区和高湿热带草原区等。在印度众多河流湖泊中和辽阔的海洋里,还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在印度广袤森林里,也还有许多珍稀动物和名贵药用植物。

森林资源 印度森林面积约为75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2.8%。有的地区森林覆盖率更高,如米佐拉姆地区94%,安达曼·尼科巴岛77.8%,特里普拉邦63%,阿萨姆邦和奥里萨邦分别为42.5%和42.1%,喜马偕尔邦33%,中央邦31%。在印度广袤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树木资源。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包括热带潮湿常绿林、热带湿润半常绿林、热带湿润落叶林和热带潮汐红树林等在内的热带湿润林。热带潮湿常绿林的树身高大,主要数种有竭布罗香树、黄兰树、胶木树、红椿树、婆罗双树、棕榈树、黑黄檀树等。热带湿润半常绿林中有常绿树,也有落叶树,主要有月桂树、橡胶树、椰子树、咖啡树等。热带湿润落叶林中经济价值大的主要树种有婆罗双树、柚木树、黄檀树、紫檀树等。二是热带干旱林,主要树种有婆罗双树、檀香树、黄木树、乳香树、合欢树、枣椰树等。三是亚热带及温带林,主要树种与热带潮湿落叶林大致相同。四是喜马拉雅山区森林,主要树种有松树、柏树、杉树、桦树等。

水利资源 雨量充沛,使印度形成众多的河流。据调查,流经印度境内的大小河流就多达10214条,还有4303条人工运河。其中主要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塔菩提河、马哈纳提河、哥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等。印度湖泊和池塘水库也很多,总面积约为160万公顷。印度众多河流的出海口、沼泽、泻湖及河口等面积也多达33.8万公顷;河口咸淡水水域面积更多达200多万公顷。据估计,印度水资源至少可灌溉11350万公顷土地,目前实际灌溉面积还不到1000万公顷;印度可通航内河长达1.45万公里;水力资源每年可发电4722亿度;广袤海洋更蕴藏着许多宝贵的资源。

矿产资源 印度矿产资源品种比较齐全,有些储量比较丰富。在世界已知150多种矿产资源中,大部分在印度已有发现。印度已发现的矿物资源主要有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铅、锌、锡、镍、汞、钼、钛、黄金、白银、云母、钨、锰、铀、钍、绿柱石、独居石等。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不多,煤储量不少,约为1500亿吨,但埋藏较深。印度核能资源极为丰富,钍储量估计为36.33万吨,铀储量估计为7万吨。如果将其用于增殖反应堆,前者相当于6000亿吨煤,后者相当于1200亿吨煤,两者合计相当于印度现有煤储量的5倍左右。印度的黑色金属储量不多,但其含量较为丰富,如铁矿储量为175.7亿吨,其含铁量大都在60%~70%。印度一些有色金属储量也较为丰富,如铜矿约为5.66亿吨(含铜629.3万吨),铝矿约为24.89亿吨,铅锌矿约为3.6亿吨(含铅锌2090万吨),镍矿约为1.65亿吨,钛矿约为5400万吨,钨矿约为4550万吨,金矿约为1610万吨(含金85.33万吨)。印度还有丰富的宝石和半宝石矿产资源。

三、人口和语言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之一。200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总数约为10.2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6.7%,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印度人口最多的邦为北方邦(1.66亿),第二位为马哈拉施特拉邦(0.967亿),第三位为比哈尔邦(0.828亿),第四位为西孟加拉邦(0.802亿)。2001年,全印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4人;人口密度最大的德里邦每平方公里6352人。印度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在2001年印度10.27亿总人口中,男性5.313亿,女性4.957亿。2001年,印度人口识字率为65.38%,其中男性人口识字率为75.85%,女性人口识字率为54.16%。人口城市化率为25.7%(1991年)。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有20多个,其中加尔各答和大孟买的人口均超过1000万人,德里超过900万人,辰奈(原马德拉斯)超过500万人,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都超过400万人。人口预期寿命为60.4岁,其中男性61.8岁,女性59岁。

印度语言繁多,素有“语言博物馆”雅誉。在印度,作为母语使用的语言就有1650多种,其中100万以上人口使用的语言有33种。大体上可以分为雅利安语系和非雅利安语系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拉提语、古吉拉特语、旁遮普语、奥里雅语和拉贾斯坦尼语等。后者主要包括泰米尔语、卡纳尔语、泰卢固语和马拉雅拉姆语等南方语系和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藏缅语系。1950年印度宪法将印地语作为联邦政府官方语言,英语在15年内继续作为行政、司法通用语言,地方语言作为有关邦内通用语言,其包括阿萨姆语、奥里雅语、乌尔都语、卡纳尔语、克什米尔语、古吉拉特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旁遮普语、孟加拉语、马拉提语、马拉雅拉姆语、印地语、梵语和信德语、尼泊尔语、曼尼普尔语和孔坎尼语等。1967年印度政府就颁布法令,确认印地语国语地位,延长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期限,允许各邦将当地语言作为本邦官方语言,实行地方语、印地语和英语长期共存的语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