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向南亚:南亚国家经贸指南
48640700000002

第2章 印度(2)

四、民族宗教

印度素有“民族博物馆”之称,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种极为复杂。既有身材高大的北欧人,又有身材矮小的尼格利陀人;既生活着白色的雅利安人,又有黄色的蒙古人种。通常说来,印度有13大民族(但是没有一个像中国汉族一样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和上百个少数民族。印度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阿萨姆族、奥利雅族、比哈尔族、锡克族、克什米尔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泰卢固族、马拉雅拉姆族、贡德族等。印度斯坦族人口3亿人,占印度人口总数的30%,主要分布在印度北部和西北部的北方邦、比哈尔邦、中央邦、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

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还是世界宗教气氛最浓的国家之一。同时,印度也是世界上宗教和教派最多的国家之一,它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宗教已经深入到印度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大多数印度人看来,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不信宗教的人是不正常的人。根据1991年人口普查,99.36%的印度人是当今世界七大宗教的忠实信徒。信仰人数最多的是印度教徒(6.7亿人),其次是伊斯兰教徒(0.5亿人),以下是基督教徒(1890万人)、锡克教徒(1630万人)、佛教徒(630万人)、耆那教徒(340万人)和其他教徒(350万人)。印度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最大。其主要教义包括:因果业报说和人生轮回说;非暴力说和仁爱说;禁欲与苦行说及形形色色的教律等。

五、政治制度

1947年政治独立后,印度基本上仿效英国议会模式,确立了议会民主制,建立了联邦制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宪法规定,联邦行政机构由总统、副总统和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组成。总统为印度国家元首,任期5年,形式上是国家权利最高执掌者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代表。由于任命总理是按惯例任命人民院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实际上总统权力是由总理以总统的名义行使的。副总统为联邦院当然议长,只是在总统死亡、辞职、罢免及其他原因出现空缺时,才行使总统职权。联邦政府设立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行使职权。总理为印度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人民院多数党议会党团领袖担任,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由于总理有议会多数党支持,又领导部长会议和控制内阁,因此是印度政府机构的核心。在内阁中还存在小内阁,往往只由2~3人组成。其主要职权是,作出政策决定和行使行政权力等。现任总统为阿布杜尔·卡拉姆;现任总理为曼莫汉·辛格。

印度立法机构为联邦议会,由总统及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联邦院为常设机构,不应解散,每届任期6年,但每两年任满后尽可能有三分之一的议员离职。该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议员总数不超过250人,总统按规定指定12人。从法律上讲,议会两院地位平等,但是其实际地位低于人民院。人民院议员总数不超过547人,其中各邦直接选举的议员不超过525人。该院设议长和副议长各1人,由人民院选举产生。

印度司法系统由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和县法院组成。联邦设最高法院,为印度最高司法机关,由1名首席法官和24名法官组成,由总统任命,为终身职务。各邦设立高等法院,但一些较小的邦可以两个或几个共同设立一个高等法院。其由1名首席法官和若干法官组成,首席法官和法官仍由总统任命。县法院法官由邦长和高等法院法官协商后任命。

六、经济体制

印度宪法规定的发展目标是,将印度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为此,印度在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同时,不断建立并大力发展公营经济,在印度建立起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但更强调公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控制,印度在允许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的同时,又坚持实行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并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在印度经济发展中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控制相结合的宏观控制机制。经过30多年的实践,印度已从一个吃粮靠进口的国家变成为一个粮食基本自给,还有大量储备和出口的国家;同时,印度也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经济长期发展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30年中,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5%,被印度学者讥讽为“印度教徒增长率”。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发展难以吸收不断增加的劳动力,造成劳动力失业人数不断增多,贫困问题日益严重,50%以上的人生活在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印度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重要调整,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印度政府又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减少对公营经济发展的支持,放松对私营经济发展的限制;减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增强市场机制的功能,使印度经济朝着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印度经济体制的实际内容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存混合经济形式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公营经济在印度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依然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同时,市场调节与政府控制相结合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也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只是增强了市场机制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政府对经济发展过程干预依然存在。

七、重要节日

由于民族众多,宗教繁杂,因此印度的节日名目也繁多,不仅有国家法定节日,而且还有民族节日和宗教节日,在印度几乎天天有节日。

主要的法定节日有:

公历1月1日为元旦节。这天印度人相互拜年,祝贺新年吉祥如意。军队放假1天。

公历1月26日为国庆节,也称为共和国日。这天是庆祝活动最隆重的节日,总统主持庆典,举行盛大的群众游行和阅兵式。全国放假1天。

公历1月30日为甘地逝世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在进行晚祷时被人暗杀。这天,德里人民往往要参拜甘地陵。

公历8月15日为独立节,全国三大非宗教节日之一。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后定为独立节。这天,全国都要举行庆典,政府各部门、教育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都要升国旗,政府机关和军队放假1天。

公历10月2日为甘地诞辰日。1869年10月2日,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诞生在波尔班达土邦的一个印度教徒的家庭。

印历12月(相当于公历2~3月)15日为洒红节,又称泼水节、霍利节,为印度全国性节日之一。其也是印度教徒表示旧年结束、新年开始的节日,因此也称为印度教徒的春节。

回历10月初,公历3月初,为伊斯兰开斋节。这天,穆斯林教徒要到清真寺做礼拜,宰牲摆宴,歌舞庆祝,军队放假2天。

印历8月(相当于公历10~11月)30日为灯节,是印度的重大节日之一,也是印度教徒最盛大的节日。从印历8月28日起开始庆祝,有的地方庆祝活动长达半个月之久。

由于盛行宗教,印度的宗教节日更多,其中主要的有:

公历3月左右为印度教的丰收节,又称庞格尔节。一般要经过3天,在南印度,庆祝活动最为隆重,往往要进行赛牛会。

印历7月(约相当于公历9、10月)初一至初十为十胜节,是印度全国性四大民族节日之一。传说在“圣河”中沐浴,可以消除秽语、谎言、诽谤、骚语、盗窃、暗害、盲从、贪欲、恶语和愚妄十种罪恶。军民各放假1天和2天,欢呼正义战胜邪恶所取得的胜利。

印历4月(公历6、7月)初二为游神车节,又称扎格纳特乘车节,是印度教三大派之一的毗湿奴派的重要节日,现已发展成全国性节日。

印历正月(相当于公历3、4月)初九,为罗摩诞辰节,是印度全国性的节日之一,也是印度教的重要节日。

印历3月(相当于公历5、6月)初十为恒河女神下凡节。这天,人们要在恒河中沐浴,消除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印历6月(约相当于公历8、9月)23日为黑天诞辰节,南印度人通常在印历5月(相当于公历7、8月)23日庆祝这个节日。据说,庆祝黑天诞辰节能够改恶从善。

印历3月(相当于公历5、6月)30日为北印度的莎维德丽节,南印度此节在印历3月15日。莎维德丽为古代印度妇女贤德贞节的典范,所以此节也成了印度妇女的节日。

印历6月(相当于公历8、9月)21日为耕犁节,是大力罗摩诞辰的日子。由于罗摩经常使用的武器是犁,所以称为耕犁节,通常也为妇女门的节日。

印历7月(相当于公历9、10月)初一至初十为拜难近母节,又称弟尔迦节。它既是西孟加拉邦印度教的主要节日,也是全印度的节日。难近母是一位有三重身份的女神,既是雪山神女的化身,也是湿婆神的妻子和印度教性力派信徒崇拜的女神。她是反对一切邪恶的正义力量的象征。

印历4月(相当于公历6、7月)15日为拜毗耶娑节。据说毗耶娑为一位大仙,又说其与哲学大师商羯罗为同一人。此节又成了印度的尊师节。

八、风俗礼仪

1.生活习俗

首先,印度普通老百姓都有地毯。往往在客厅中铺一块地毯,既可席地而坐,也可在吃饭时铺一块餐布当饭桌用。其次,由于宗教原因,印度人饮食习惯不相同。印度教徒绝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形成许多印度人有吃素的习惯。同时,由于气候原因,印度人喜欢吃有刺激性的咖喱饭。再次,手抓饭是印度人一大特色,而且只用右手。第四,由于宗教原因,印度大多数邦明令禁酒。外国人饮酒可以例外。第五,印度人喜欢喝由红茶加奶和白糖煮成的奶茶。有的印度人即使不吃早餐也要喝茶。印度人也有喝生水的习惯,会议、餐厅、旅馆都只供应生水。第六,印度人喜欢盘膝而坐,并将两手放在膝上。第七,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正中点一个红点,即为吉祥痣,以示吉庆,如为黑点,则为寡妇。但现在已有变化。第八,印度妇女主要服装有裙子、莎丽和紧身上衣等。莎丽是印度妇女传统民族服装,颇具特色。印度男子传统服装叫“托蒂”,实际上是一块围在腰间的布。印度男子还喜欢头巾和头饰。第九,印度妇女特别喜欢首饰,且种类繁多,有耳环、鼻环、发饰、项饰、脚躅、脚铃等。第十,印度人进入厨房或庙宇时有脱鞋的习惯,否则不礼貌。

2.礼仪习俗

印度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印度人有两个极为重要的礼仪习俗。一是见面习俗。印度人见面时,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口称“那摩斯卡拉”,表示尊敬和吉祥。如手中有物,可举右手问候,但高低很讲究。无论行举手礼还是递东西给别人,忌讳用左手。二是摇头习俗。印度人在听到自己赞同的观点时或看到值得欣赏的事物时,总是以摇头表示。

此外,印度还有许多其他习俗,如童婚习俗和嫁妆习俗等。按照印度教传统习惯,结婚时男方要向女方提出许多要求,女方父母不仅要拿出一大笔嫁妆,而且要承担结婚仪式的一切费用。同时,由于印度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婚礼也与宗教信仰有关。

第二节经济发展简史

一、英国征服前的印度经济

英国入侵前,印度经济已相当发达。在17世纪中叶,无论从农业强度、种植作物多样性、使用肥料普遍性、土地轮作复杂程度,还是从灌溉面积扩大等方面来看,印度农业发展水平比当时大多数欧洲国家还要高。古吉拉特的棉花,阿格拉的蓝靛,南印度的生丝、椰子和香料等,闻名于世,吸引着世界各地商人;纺织工用棉花和蚕丝织成的各种布匹,用羊毛织成的地毯和披布,显示出印度手工业技艺高超;印度商人把布匹、蓝靛、香料等货物,销往东方各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赚回大量黄金和白银,使印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比较富裕的国家。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逐渐产生并有所发展。在某些城市地区,还产生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

1.村社结构与组织

村社是原始社会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农民没有土地,在村社制度中,种封建王公的土地。在向封建王公缴纳田赋的前提下,对所耕种土地具有永久占有权。到莫卧尔王朝统治时,土地名义所有权为国家,但由于实行柴明达尔等土地制度,使土地所有权问题变得较为复杂。柴明达尔虽然没有土地所有权,但却是国家田赋的包收人。他们把收到的大部分田赋交给国家,小部分留作自用;且其征收田赋的权利还可继承、转让甚至出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