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向南亚:南亚国家经贸指南
48640700000006

第6章 印度(6)

为实现计划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各行业的具体增长指标,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对投资方向进行适当调整。该计划期间,印度公营部门实际投资总额为3932亿卢比,较“四五”计划增加147%。其中工业投资为1029亿卢比,比“四五”计划增加183.47%,占26%,比“四五”计划上升3个百分点。二是继续支持农业发展。除继续保持对农业发展高投入外,印度政府还采取诸多政策措施,如科学使用土地资源,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管好水用好水,以扩大农作物灌溉面积;提高农作物单产,扩大出口农产品生产等。三是实施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计划。从“四五”计划起,印度政府就设立专门委员会,研究如何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并提出通过农村电气化、修建农村公路和灌溉工程等方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还公布一系列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消除农村贫困计划,如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农村工程计划,解决农村失业问题的边际农和农村劳动力计划,帮助小农发展的小农发展机构计划,农村服务中心计划以及以工代赈计划等。四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该计划期间,印度政府加大控制人口增长的力度,还对各地区规定适龄人口进行绝育的指标,在全印各地掀起实行绝育的浪潮,并出现过激现象。

该计划执行情况较好。计划期间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4.85%,并且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计划期间,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1.3%、6.1%、9.3%、7.2%和8.0%;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6.2%。在该计划期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1.2%、9.0%、1.2%、7.5%和5.5%。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5.2%,为独立后各五年计划期间最高增长率。印度国民收入总增长率也从“一五”计划期间的19%上升到“二五”计划期间的20%,“三五”计划期间下降到12%,“四五”计划期间回升到18%,“五五”计划期间更猛增到29%。

在该计划执行过程中,长期在印度执政的国大党在1978年大选中落败,新上台的人民党政府停止执行“五五”计划,使该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中断。人民党政府上台后实行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如充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实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促进乡村工业发展等;放松对外资和私营经济发展的限制,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等。同时,人民党政府还转而实行年度计划。在1979~1980年度,由于发生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印度经济也发生严重危机,第一产业较上年度下降12.2%,第二产业较上年度下降3.4%,国内生产总值也较上年度下降5.2%。

3.调整时期的经济发展(1980~1990年)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人民党政府就已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某些重要调整。1980年英·甘地重新执政后和1984年底拉.甘地执政后,都不断地对印度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使印度经济打破长期徘徊的局面,出现加速增长的势头。

(1)“六五”计划时期的印度经济

实际上,人民党政府在上台后不久的1978年,就停止执行“五五”计划,并执行人民党政府制定的“六五”计划。该计划发展重点是,发展农业,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家庭工业和小工业生产,实行最低需要计划以提高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等。由于执政不久的人民党政府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激烈,在1980年大选中,英·甘地得以重新上台执政。英·甘地重新上台后,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尼赫鲁经济发展模式,试图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人民生活贫困问题,然而从英·甘地政府推出的“六五”计划和其后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看,还是因循了人民党政府开始的经济政策调整道路,继续推进经济政策调整。英·甘地政府制定的“六五”计划规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加速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促进现代化,实现经济和技术自力更生;加强消除贫困工作,逐渐减少贫困和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减少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加速本国能源的开发,并注意节约能源;逐渐缩小地区差别,并大力控制人口增长等。

为实现“六五”计划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计划战略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继续扩大政府投资,并调整政府投资的结构。在“六五”计划公营部门计划的9750亿卢比投资中,农业与灌溉投资为2470亿卢比,占25%,较“五五”计划提高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为2305亿卢比,占24%,较“五五”计划下降2个百分点。当然计划执行情况与此略有出入。其次进行经济政策调整。一是放宽对私营部门发展限制。通过提高划分大财团的资产标准;允许私营部门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允许私营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允许其到国际市场去筹措资金。二是整顿公营企业经济。成立公营企业管理局;给公营企业较多的经营自主权;选派有业务能力的行家担任公营企业的领导;调整公营企业产品作价方法等。三是强调能源运输等基础产业发展。允许私营部门进入电力和煤炭等过去只能由公营部门垄断发展的领域;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于能源和交通运输部门;把电子技术等高技术运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大幅度增加对能源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投资等。四是抓紧农业生产的发展。把绿色革命引向东部和南部,扩大绿色革命的范围;建立粮食储备为重点的粮食保障体系;增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计划费用等。五是促进对外经济联系的发展。建立印度进出口银行;允许各类企业自动扩大出口商品生产;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简化进出口手续;对出口商品实行价格补贴;加强对商品出口的行政支持等。六是强调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小型企业的资产标准限额;扩大为小型企业保留的生产项目,并增加对小型企业产品采购等。尽管政府在计划中提出依靠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的战略,然而该计划还是将增加就业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农业、乡村发展、乡村企业和小型企业、建筑、公共管理和服务行业等增加就业。计划执行期间,印度政府发起并执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和最低需要计划等。

“六五”计划期间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基本上是成功的,保证了“六五”计划规定的各种经济增长指标的实现,并使印度成功地抵御了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西方国家发生经济衰退情况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1980~1981年度增加12.9%,1981~1982年度增加5.7%,1982~1983年度严重自然灾害,但保持上年度水平,1983~1984年度又猛增9.1%,1984~1985年度增加1.5%。计划期间,印度农业生产年均增加3.5%;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各年度增长率分别为4.0%、7.4%、2.9%、8.7%和6.2%;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6.5%。由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展情况都比较好,该计划期间整个印度经济增长情况还算不错。计划期间各年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7.2%、6.0%、3.1%、7.7%和4.3%;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5.4%,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3.2%。均高于此前各五年计划期间印度经济的增长情况。

(2)“七五”计划时期的印度经济

1984年底印度政府总理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其儿子拉吉夫·甘地接任印度政府总理。拉·甘地上台后,很快制定出社会经济发展“七五”计划。拉·甘地政府认为,印度经济已经走上较快发展道路,“七五”计划期间印度可能朝着伴随社会公平的自立发展目标前进。在“七五”计划中,印度政府强调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把其作为该计划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目标。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该计划设想年均经济增长率为5.0%,其中农业年均增长率为4.0%,制造业为8.0%,水、电、气供应为12.0%,建筑为4.8%,交通为8.0%,服务为6.6%。

为实现“七五”计划规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各经济部门增长指标,印度政府实行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是消除农村贫困。该计划采取了直接瞄准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计划期间,政府继续把国家农村就业计划、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和农村无地农民就业保证计划等作为扶贫主要内容,同时强调通过实现经济增长增加劳动力就业。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七五”计划强调改善城市贫民窟居民生活条件,并对城市失业者提供有利可图的就业机会,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等。其次是调整计划投资结构。该计划公营部门计划总支出增加到18000.0亿卢比,比“六五”计划增加84.62%。其中农业与灌溉防洪等投资占公营部门计划总支出的21.8%,比“六五”计划下降3.5个百分点;工业和矿业投资占公营部门计划总支出的12.3%,比“六五”计划下降3.1个百分点;能源投资占公营部门计划总支出的30.6%,较“六五”计划上升3.4个百分点。再次是进行经济政策调整。一是放松对私营部门的限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放松对工业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扩大私营部门的生产领域,提高反垄断法控制公司的资产限额,提高小型企业的投资标准,降低国家对私营部门的税收等措施,以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改善对公营企业的管理,发挥公营经济的作用。主要通过在同一生产领域引入竞争机制,调整衡量公营企业好坏的标准,整顿公营企业领导班子,并实行谅解备忘录政策,扩大公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调整公营企业的工资政策和产品价格政策等,让公营企业更多地面向市场。三是调整计划管理的地位,增强市场调节的功能。主要是减少指令性计划,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工资政策和价格政策等,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四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主要措施是,通过放宽对进口许可证的发放,扩大地方政府从事对外贸易的权力,放宽利用外资的条件,增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资等,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联系,推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七五”计划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计划规定的指标全面完成。流入印度的外国资金不断增加,引进外国技术不断增多,私营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公营企业执行情况有所改善,不仅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继续保持盈利,印度铁路、电力、电信、医药、化学等工业也扭亏为盈。从1985~1986年度至1989~1990年度期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1.0%、0.2%、——1.0%、15.4%和1.9%;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4.7%、6.2%、7.0%、8.6%和10.7%;运输通信等年增长率分别是7.9%、5.9%、5.2%、6.0%和7.4%;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年增长率分别为10.2%、11.3%、8.4%、11.4%和12.6%;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4.5%、4.3%、3.8%、10.5%和6.7%。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5.5%。但印度政府财政赤字和内外债务急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物价水平大幅度上涨,全印度所有商品批发价格在1985~1986年度上升7.1%,1986~1987年度又上升5.7%,1987~1988年度上升5.3%,1988~1989年度上升6.3%。两极分化加剧。一方面劳动力失业人口不断增加,仅在就业登记所登记的人数就从1984年的2354.7万人增加到1989年7月的3158.5万人;另一方面私人资本急剧膨胀,新的亿万暴发户相继出现,使贫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外贸逆差迅速扩大,国际收支危机加深。印度外贸逆差从1984~1985年度的539.0亿卢比增加到1988~1989年度的741.2亿卢比;印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从1984~1985年度的165.66亿卢比增加到1986~1987年度的3583.0亿卢比。使印度外汇储备从1985~1986年度的738.44亿卢比下降到1989年11月的550.7亿卢比。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印度即将陷入一场国际收支危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