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领导权力的运用
在组织中,处于同样职位和权力的不同领导人,他们的领导效果迥异。不善于运用权力往往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权力是领导进行管理的生命线,是实现领导功能的主要手段。在组织内,要实现组织的目标,强有力的权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滥用权力,一方面会使组织的利益受到损害,严重的甚至威胁组织的生存;另一方面,会损害员工的切身利益,引起下级和员工的反感,造成人际关系恶化,组织凝聚力下降。可见,正确使用权力,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正确运用权力性影响力。根据韦伯的观点,法定权力是最基本的权力,其他权力都不能和它相提并论。因为合法权力是领导权的基石,领导者必须首先依靠并正确运用合法权力才能实施有效的领导。
运用合法权力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审慎用权。合法权力的运用,更多地带有执法的性质。合法权力运用不当,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严重的后果。为此,领导者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合法权力的运用程序,不能越权。二是善于授权。授权是指领导者把一部分合法权力按照某种程序、以一定的方式赋予下属,使其在领导者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工作自主权和行动权。领导者的权力总有一部分要授予下属,将监督和指导结合起来,做到大权集中小权分散,便于有效地发挥权力的作用。善于授权有三方面积极意义:一是领导者从有限的时间中脱身;二是培养下属,造就接班人;三是有利于沟通关系,获得更多的支持。
②正确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对被领导者来说,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分离,只能起到奖赏和强制的作用。而由各种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的权力,更能激发下属工作的自觉性。在某种意义上,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整个领导权力的构成中占有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领导者如果他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较大,那么,他的权力性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大;反之,则降低。由此可见,非权力性影响力能够促进权力性影响力的运用效果。
(8)领导权的监督
实践证明,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必然导致效率低下。权力过分集中或权力没有约束,都会产生种种弊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组织中长期存在的单向走向的权力结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单向走向的权力结构还会造成权力和责任分离,即有权的不负责任,负责的没有权力,这当然是极不合理的。因此,需要完善监督机制,把组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建立股东、工会和社会舆论的多种渠道的监督。
2.威信
(1)威信的含义
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它表现为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尊重、信赖、钦佩、崇敬和心甘情愿的服从、追随、仿效的精神感召力。
(2)领导威信的特点
①非强制性。威信所带来的精神感召力来自领导者自身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工作能力和交往艺术。它不是来自职位的正式权力,所产生的力量不具有强制性。
②持久性。威信由于不具有命令与服从关系,其效果往往显着而持久。它使被领导者对领导者心悦诚服,并接受其影响力,缩小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3)领导威信的作用
①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领导者的威信越高,他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短,其影响力就越强。威信高的领导者能使群体对组织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这是领导有效与否的关键;反之,则产生排斥力和离心力。领导实践表明,没有威信的领导者,即使大权在握,也不能很好地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员工敬而远之,产生一种离心力。
由此可见,脱离威信的权力是难以发挥出理想作用的。这是因为,威信是比权力更为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管理者的威信高,那么,他运用权力的效果就好,权力的作用则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缺乏威信的领导者,下属人员是不会从内心佩服、理解、拥护他的,这样,势必会造成领导者有权力而不能正常行使的局面。
②提高领导效能的条件。有威信的领导者能够带领被领导者自觉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领导者的根本任务在于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领导者的威信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有威信的领导者对员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产生巨大的工作动力,激励被领导者追随领导者去实现目标,并可使被领导者不假思索地去执行领导者的指示,做到没有威信的领导者花几倍的努力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③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现代组织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不论是产品或技术的更新,还是用人制度或组织结构的改革,都会触犯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在组织变革过程中,领导者的威信对推进改革具有很大的作用。威信高的领导者,其改革主张容易被下级理解和接受;相反,缺乏威信的领导者,即使提出正确的改革措施,也容易被下级所误解,甚至会引起反对和抵制。
④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在一个组织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因此,他们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就不一样,矛盾和分歧是难免的。有威信的领导者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即使产生矛盾,出现分歧,甚至出现过失时,与没有威信的领导者相比,更容易得到下级的谅解。
⑤有利于吸引人才。人才是决定着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优势,广泛招揽人才对领导者实现其领导职能非常重要。广泛招揽人才除了靠物质待遇和工作条件之外,还有领导者的威信问题。与缺乏威信的领导者相比,拥有威信的领导者对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如果领导者有较高的威信,大批人才就会聚集在他周围;相反,人才就会敬而远之。各种人才,尤其是具有特殊能力的人才,更期望有支持自己把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干出一番事业的有威信的领导者。
(4)提高领导威信的方法
权威=威信+权力,但威信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威信可以提高一个领导者的权威,有助于其权力的使用效力。但是,有权力并不能说明一个领导者有威信。
威信的形成主要不取决于职位权力的影响力,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成非权力性影响力中的诸要素:品格、感情、知识、能力等。因此,可以通过提高领导者品质中的这些因素建立领导者的威信。这是因为:优秀品质是领导者建立威信的第一要素;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特长是领导者建立威信的基础;以身作则,干出实绩是领导者为下属做出的示范榜样。
10.2领导素质理论
领导者和领导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的过程,但直到20世纪以来领导才真正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领导和领导者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就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组织行为学家们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早期的领导理论以探讨领导者的素质为主,称为素质论。
10.2.1领导者应有的素质
领导素质一般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由于领导者是决定组织事业成败的关键角色,所以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对领导活动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关于有效领导者应具有哪些方面素质的问题,中国和西方有许多不同的描述。
1.我国古代关于领导素质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领导思想十分丰富。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两三千年的文化史中,虽然没有形成“领导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众多思想家遗留下来的着作中,却有大量关于领导素质的光辉思想,值得我们去发掘、利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遗产极为丰富。许多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管理思想,就蕴含着关于领导素质的观点,其中以孙武、荀子和韩非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
(1)《孙子兵法》有关领导素质的论述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大约是孔子同时代人。孙武所着兵书《孙子兵法》,今存本13篇,大约6000多字。《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军事理论着作。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精辟,文笔美妙。它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和“兵学圣典”,充分说明了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在《孙子兵法》13篇中,篇篇都有为将之事和对将帅的要求。孙子把将帅看成是掌握民众生死的人,是国家存亡的主宰者,强调将帅应有优良的素质。孙武的兵法主要是给将领用的,对将领要求甚多。孙武把对将领的基本素质要求归纳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五德具备,方能成为大将。其中孙武把“智”放在五德的第一位。
(2)荀子关于领导者素养的论述
荀子名况号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现存的《荀子》32篇,主要部分出于荀子的手笔,少数为其弟子记述或附加,是研究荀子领导思想的可靠资料。
荀子是一位儒家思想家,但对于其他学说,尤其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也颇有批判吸收。他的这种儒法合流的思想特点在其领导思想中同样有所反映和体现。荀子关于领导者的素养的论述是他全部领导思想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部分。对于领导者的素养问题,荀子根据领导者的不同层次分别作了论述,主要可分为君的素养和臣的素养两大方面。
①君的素养。荀子认为,君是一国之中至高无上的领导者。
君的这种地位,决定了他个人对国内人民的巨大影响力和对国家政治的巨大决定作用。据此,荀子十分严肃而庄重地提出了君的素养问题,主张“君国长民者……必先修正其在我者”,“修志意,正身行。”
在荀子看来,一个合格的君主必须具备遵礼、贵法、亲贤、爱民、纳谏和谦诚恭信等方面的素养。
②臣的素养。臣处于君之下,民之上,是沟通君和民的中间环节。人臣素养如何,对国家的政治形势影响极大:素养好,“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易于造成安定和乐的好局面;素养不好,则上无补于君,下有害于民,社会就不免陷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基于此,荀子对臣的素养做了大量论述,提出了作为人臣应该具备忠顺、从道、智慧和端正等方面的素养。
荀子还就人的素质的形成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人的素质是基本相同的,但是有的人成为尧禹,有的人成为桀跖,有的人成为工匠,有的人成为农贾,其情况都是由习惯而形成有异,由习惯而形成了为工匠的技能,与为农民、为商贾的行为了。他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埶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总之,荀子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领导思想。从总体上看,荀子的领导思想代表了战国时期儒家领导思想的最高成就。在荀子的领导思想中,还有不少新见解、新主张,如对于相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关于领导者应坚持公开性原则的主张,以及设官分职、专人专职的设想等,值得我们重视。
(3)韩非关于领导者决策素质的论述
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前233年,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韩非子》55篇,除个别篇外,均可认定为韩非亲作。韩非的领导思想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领导者的守职之道、领导者的用人和领导者的决策三个方面,下面就其决策思想进行简要概述。
决策一词首先见于《韩非子》。他说,“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当然,韩非所说的决策与我们这里所讲的决策在含义上还有很大区别。尽管如此,类似我们讲的决策的思想火花,在韩非那里却也是屡有闪烁的。韩非有关决策的思想集中表现为:利大害小原则;臣议君裁办法;“讽定而怒”的实施要求。
2.我国现代关于领导素质的观点
我国学者对领导的素质也进行了许多研究,他们从各个角度阐明了有效领导者的特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
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是企业家整体素质体系中的核心素质,从实践的角度看,它表现为企业家把知识和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经营管理的过程。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家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决策能力
按照西蒙的观点,企业家可以看作是企业的决策者,因此,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就构成了企业家的核心能力。企业家的决策能力集中体现在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能力上,即企业家在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能力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和准确而有预见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发展目标,选择经营方针和制定经营策略的能力。虽然企业家有时候也进行一些战术性决策,但更多的能力是用于战略决策。企业家能否作出这种决策以及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方向和发展全局。因此,在实践中,往往要求企业家具有极强的决策力。
(2)组织能力
企业家的组织能力,是指企业家设计组织结构、配备组织成员及确定组织规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