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广西桂林人黄某看了《南国早报》刊发了绍钟祥古墓众多,梁庄王墓发掘出了大量珍贵文物的文章之后,顿起盗掘之心。随后,黄某伙同龙某、潘某等6人于3月初窜至钟祥郢中城区,栖身于长坑街一旅馆。他们以参观为名,在市博物馆里了解到有关情况后,确定明显陵和郢靖王墓为盗掘目标。经踩点,他们发现明显陵无从下手,便将目标锁定为郢靖王墓。6名盗墓贼备齐工具,乘夜幕盗掘郢靖王墓,疯狂挖掘3米多深。
次日凌晨,附近村民发现古墓旁有很多湿土,遂向所在地的九里派出所报警。该所民警分析盗墓贼晚上还要来挖,便在各个路口布控。当晚8时许,警方当场将6名盗墓贼中的4人抓获,另两人仓皇逃走,不久之后也落入法网。
郢靖王墓遭多次盗掘,虽幸免于被盗,但是黄某的盗窃活动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地下文物免受盗掘,湖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到钟祥郢靖王墓实地考察,一致认为:郢靖王墓位于偏僻农村,交通、通讯极为不便,加之当前文物安全角势日益严峻、盗墓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决定采取“抢救性发掘”的保护措施。
2005年4月27日,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对郢靖王墓进行抢救发掘的意见函》,同意组织对郢靖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2005年11月28日正式开始。
2005年12月26日,考古专家从墓地取出王墓墓志铭,这是一块合墓志铭,由“盖”、“身”两部分扣合而成,上面字迹清晰,四周都镌刻有龙凤纹,字迹上有朱砂。墓志铭曰:王,讳栋,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三子也……十二年(公元1414年)十一月一日王疾逝,享年二十有七。妃郭氏,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皇帝念骨肉之亲,不胜痛悼,辍视朝十有五日,诏有司治丧葬如礼,赐谥曰靖,遣使驰祭。以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四月初六日,葬于宝鹤山之原(钟祥市九里回族乡三岔河村四组皇城湾)……由此证明,此墓的确是郢靖王朱栋的墓。
12月28日,郢靖王墓门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场考古专家无不感叹这是明代藩王墓中保存最好的!一天后,王墓地宫正式开启了,这个神秘的王墓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古老的传说与眼前的现实神奇地吻合了。
墓内的棺木和尸体已经腐烂。但是从剩下的牙齿及骨头来看,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据史料记载,郢靖王朱栋死后,他的妃子郭氏痛哭说:“贤王舍我以去,我寡而无子,尚谁恃邪?念自幼嫔贤王侍如宾友,今安忍独生乎!”乃整妆对镜,自写其客,付谨密宫人掌之。遂自尽。朝廷闻而贤之,恤典加厚,将两人合葬在宝鹤山。
郢靖王墓的后室是王、妃合葬地。这里有一张大棺床,棺床上已经看不见棺木的模样,只是堆积着一些物品。而且,因为墓室中曾进过水,所有陪葬品摆放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专家介绍说,两座棺木应该放置在棺床上,棺木的头部均朝着北部,郢靖王的棺木在东边,王妃的棺木在西边。后室里发现了两个青花瓷瓶,一个刻着龙纹,一个刻着凤纹。按当时的风俗,这两个瓷瓶应该是魂瓶,龙纹瓶摆放在郢靖王的头部,凤纹瓶摆放在王妃的头部,是给去世的郢靖王和王妃收魂用的。从现场情况来看,两个瓷瓶虽然进过水,但保存得相当好,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属于珍贵文物。在棺床上,还发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金粉盒,上面有铭文,记载着制造年份,专家推测这有可能是王妃生前的用品。
在墓室的左右耳室里有6副腐朽的棺材,左耳室和右耳室各有3副,棺木的头部均向着中室,殉葬者的尸体已经腐烂,骨头已经钙化,只留下一个殉葬者的头骨和牙齿,据此判断,殉葬者的年龄都很小。在耳室里,专家们还发现了6个瓷瓶和一些金银器,金银器均为殉葬者所佩戴的装饰品,主要有金簪、银簪、银花和金耳环,由此看出殉葬者是6位女子,在殉葬者的头骨下面还发现了金珠和玛瑙,应该是入葬时含在口中的。
据现场的一位专家说,王墓中有殉葬者,本已少见,而郢靖王墓中殉葬人数之多,更为罕见。6位殉葬者早已风化,只发现牙齿和饰品,他们的身份、年龄,他们为何成了殉葬品,这在史书中均无记载。遥想当年,因郢靖王早逝,王室一定发生了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
历史向我们显示,郢靖王朱栋于公元1414年11月1日病逝,时年27岁。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身份显赫的王子如此之早就撒手人寰,到现在也没有定论。考古发掘现场的领队院文清教授介绍,朱栋之死可能与炼丹吃药有关。要知道,当时炼丹吃药比较盛行,特别是达官贵族为了练就长生不老之躯而沉湎于此。据史料记载,他的后辈明光宗朱常洛也是因吃丹药而莫名其妙死去的。
2006年1月5日,墓室清理结束,这座在地下沉睡了近600年的王室墓穴,终于真实地展现在考古专家们面前,恢宏的墓室、精美的文物,倍受世人关注……
清孝陵未被盗掘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介绍了清东陵被军阀孙殿英之流疯狂盗掘的史实。虽然清东陵遭到了毁灭性的盗掘,但是有一座陵墓却幸免于难,这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陵墓。
顺治,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生于盛京皇宫之永福宫,生母为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正月三十日(公历10月8日)承袭父位,时年六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1644年改元顺治。九月自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于武英殿。福临是于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岁(1651年)亲政。顺治帝在位18年,死时年仅24岁。关于顺治之死,广为流传的是出家圆寂之说。
历史上喜爱佛教、宣扬佛教的皇帝很多,可是真正愿意丢开皇帝不做而返身皈依佛门的恐怕就凤毛麟角了。而清代顺治皇帝就是传说中真正皈依佛门之人。这件事究竟有几分真实可信的地方?
据民间传说,顺治是因为受到精神打击,看破红尘,遂抛去帝位,遁入五台山削发为僧。在顺治短短的一生中,他一共娶了19个妻妾,差不多是每年一个,但是最讨他欢心的,只有董鄂妃一人。在顺治眼里,董鄂妃就是他的心。虽然两人不曾有过任何誓言,但是,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的确能感天地、泣鬼神。
顺治出于对董鄂氏的偏爱,打算将皇位传给董鄂氏之子,可不幸此儿出生数月就夭折了。董鄂氏大受打击,同时加上皇太后雪上加霜的折磨,所以于顺治十七年八月,抑郁而死,顺治痛不欲生。为哀悼董鄂妃,他5天不理朝政。没过多久,他又亲自给礼部下了一道圣旨,特意采用追封的方法,给董鄂妃加封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董鄂妃死后,顺治的心也随之而去,于是遂抛去帝位,削发为僧。《清史演义》、《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诗人吴梅村也有暗示顺治帝出家的诗句。还有传说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康熙帝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岩卷复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语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唯愿鬼神知。”语气十分悲恸。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这似乎又是一个顺治出家的证据。顺治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降、玉琳二禅师,印章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称号。他对木降曾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旋庵相待。”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临宣布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削发为僧,因此一些人认为顺治出家之因是与孝惠皇后不合,所以宠爱的董鄂妃一死,他就以此为借口皈依了净土。
顺治帝的离家出走,令清宫上下惊慌失措。他们为了不引起世人的非议,只得向外宣布:顺治皇帝驾崩。但是,这种谎言也瞒不了多久。很快,堂堂的大清皇帝为了一个女人而削发为僧的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但是较多的研究者认为,顺治帝并未出家,而是病死宫中。明清史专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举出《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没有出家。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四,朝廷曾正式向文武群臣宣布皇帝患了天花病。当时王熙在《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记载,奉诏入养心殿,谕:“朕患痘症势将不起。”命王熙赶写遗诏。初五,朝廷大赦天下并传令民间不许炒豆、点灯及泼水。但到初七深夜,顺治帝还是驾崩了。顺治帝庙号世祖。骨灰葬河北遵化清东陵“孝陵”,与他合葬的,还有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深得顺治宠爱的董鄂妃。董鄂妃死后被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孝陵位于瑞山主峰的南麓,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的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体现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
顺治帝采取火化的方式入葬,这在清东陵诸帝中是绝无仅有的。据《五灯全书·峁溪传》记载,顺治皇帝是经峁溪森禅师举火焚化的。顺治皇帝笃信佛教,他死后自然希望按佛门规矩处理后事。另外,他也遵循了故土先祖之习惯,满洲塞外风俗就是火化。顺治皇帝死时,满族入关才十几年,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尚留用如初,皇帝火化并不以为讳。由此可见,顺治帝信佛但未出家,不过最终依照佛门规矩和自己民族的风俗,采用了火化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顺治的孝陵除了三个骨灰坛外,几乎是一座空陵,这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康熙六年五月初六所建立的孝陵神功圣德碑上,可有“皇考遗命,山陵不要过多的装饰,不要埋藏金玉宝器”这样的文字,所以人们都传说孝陵是空墓,里面没有珠宝金银。可能这些事业传入盗墓贼的耳中,所以孝陵地宫洞口已被人打进三米,还没有打通,这大概是盗墓贼灰心胜过侥幸的结果。正因为如此,顺治的孝陵逃过了孙殿英之流的魔掌,成为东陵内连奶娘、侍卫墓在内,唯一没有被盗陵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