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之力修秦陵
中国的帝王,生前生活奢靡,死后亦不愿节俭,把陵墓修葺得比生前住的宫殿还要豪华。厚葬成了中国丧葬文化的最典型特征。既然陵墓也有皇宫一样多宝贝,而皇宫里的宝不敢抢也抢不了,那么盗墓贼自然盯上了这些满是宝贝的墓地。即使冒着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危险也在所不惜。那么,众多帝王陵墓中,哪几座最值得盗墓者去冒险呢?换句话说,中国陪葬品最丰厚的帝王墓是哪几座?根据民间和史料记载来说,陪葬品最丰的有这么三座帝王陵墓:秦陵、茂陵、乾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当年秦陵“坟高五十余丈”,折算成现代的高度为115米左右,占地56.2平方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很详细的关于秦始皇的陵墓的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之者久。”
也就是说,秦始皇的地宫上面用“纹石”筑顶,堵塞了地下的泉流;下面涂有“丹漆”,起到防潮的作用。而墓中泽建有宫殿及百官的位次,还放满了大量的珠玉珍宝。同时,整个陵墓内灌注了水银,就像江河大海围绕一般,用机械动力使之川流不息。另外,上面还制造了日月天体的照明物,下面堆砌成山川地理的样子。燃烧着用人鱼膏做的蜡烛,可以燃烧五千多小时……简直是一个被搬入地下的人间繁华世界的缩影。
像秦始皇陵墓这么宏大的规模,到底花费了帝国多少的人力、物力呢?
首先,所用石料的数量就无比惊人。数十万计的劳工从渭河北面的山上把石料运到打石场,而打石场的面积就有75万平方米。史书上记载当时的场面说上万只铁锤凿击石材的响声惊天动地。据说,当时运石料的人马使渭河都断流了。修建陵墓的土方也用量巨大。仅秦陵南面的一条叫“五陵”的护陵堤就长达3500米,宽40米,高约六七米,土方量达上百万立方米。这么多的土堆,从哪里取土呢?据说仅一处叫“鱼池”的取土坑,周围延伸就长达4里,可见皇陵用土之巨。
再说所用的人力。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陵墓,这个巨大的工程,动用七十万工匠,历时38年,耗费国家税赋三分之一而建成。在两千年前,确实挑战了人类建筑力的极限。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进行之际,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关东各地纷纷响应。摇摇欲坠的亲皇朝,在挣扎中维持了不足一年便宣告覆灭。
关于秦陵陪葬品的数量,司马迁称,“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从秦陵的占地面积来看,其珍宝的价值和数量无法估量。《汉书》等史书也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一副棺椁,就这么值钱,那加上其他的文物,其价值不言而喻。秦陵兵马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
这样的一座地下宝库,自然会引来盗墓者光顾,我们在前面也曾详细地讲过,首先来盗秦陵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但他只是烧毁了陵墓的地面建筑,盗掘秦陵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虽然后世仍有众多的盗墓者慕名前来,但秦陵依然如故,我们若想知道秦陵的地宫宝藏价值几何,也许只能得到秦陵的发掘之日吧。
武帝茂陵陪葬多
位于关中腹地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塬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古代历史中十分杰出的一位帝王。在他54年的统治历程中,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因此,这位杰出的帝王自然对自己的陵墓非常重视,动用了数十万人历经数十年才全部完工,用来显示出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汉武帝临终前对死后之事都作了安排。首先借故令太子母钩弋夫人自杀,以消除母后干涉朝政的隐患。其次,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上官杰为左将军。这四位大臣,谨慎、忠诚、精明能干,都是经过长期观察考验,足以寄托重任的心腹之人。历史证明,汉武帝临终的用人安排是妥当的,有“知人善任之英明”。
公元前87年2月,汉武帝寿终于长安五柞宫,入殓未央宫前殿。死后第18天葬于茂陵。他在位54年,享年69岁。
这样一位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帝王,在营造自己的地下帝国时想必也一定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替自己选择陵墓墓址的呢?这其中有个故事。即位不久的汉武帝一次打猎路过其陵墓所在地,远远地看见一只麒麟状的动物。他驾马过去,本想射杀之,谁想它忽然不见了。与此同时,武帝看到一棵长生果树,为此武帝相信这是一块福地,是上天有意让他选择这块地方作为他百年后升天的去处。回宫后,武帝立即下诏书将此地圈禁起来开始营造陵墓。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武帝倒也真是长寿,以至于连最初营造陵墓的工匠们都死了,他还好好地活着。
那么汉武帝为自己营建陵墓花了多长的时间呢?这要从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算,工程最后完成在他死的那年(公元前87年),前后持续了53年。
史书记载,茂陵开始筹建时,因工程巨大,施工人员和监管官吏众多,工地周围很快成为繁华闹市。公元前138年,茂陵工程进行到第二个年头的时候,汉武帝更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成立茂陵邑。他让一些汉初的功臣贵族以及富豪搬迁到茂陵邑,茂陵邑与茂陵相隔数里,当时搬迁定居的文武高官、富豪、儒士有6万多户。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等都先后携家迁到茂陵邑定居。
这座宏伟的帝王陵墓前后历时53年才修建完工,耗费的人力物力更是超乎想象。《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还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耗费如此人力物力的茂陵,到底规模如何呢?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这座巨大封丘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丈,唯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
茂陵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西汉其他帝陵。西汉帝陵一般高在30米左右,只有汉武帝的茂陵超出了当时的礼制规定。刘邦在世时定了汉陵制,“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但刘彻可能考虑到自己的“丰功伟绩”比刘邦还大,所以营建了“唯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的陵墓。
当年的茂陵除了金字塔状的大型封土之外,在它的周围还有华美壮丽的陵阙、殿阁、房舍等。茂陵分茂陵园和茂陵园区,也叫内城和外城,内城里宫殿和堂倌一应俱全,而茂陵园区内包括陪葬墓,方圆可达数十平方公里。
在茂陵东南350米处还有一座名叫白鹤馆的建筑。白鹤馆是寝殿的附属建筑,以供墓主游乐,现在当地人都叫它白鹤冢,是一个不规整的长方形土台,东西约为53米,南北40米,高5米,附近遍布汉代砖瓦残块以及红烧土。陵园东面是武帝的原庙,称“龙渊宫”,寝殿与原庙间有一条规整的通道。这个通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要想知道这条通道的作用,让我们来看看汉代的祭祀活动吧。当时人们祭祀的时候,把先帝的衣冠由寝殿迎出,经此道送进庙中,接受百官谒拜,祭奠后又经此道将衣冠送回寝殿安放,而对于汉武帝的祭祀也不过如此了,可见信道的功能非同一般。
茂陵在建筑方面有许多奇特之处,例如在距离白鹤馆约半公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沟渠,长500米,宽10米,深5米。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古代长安地区有多雨的季节,如果不有效地将积水排走,那么陵墓很有可能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工程设计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水渠。一方面,多雨季节水可蓄于渠中,避免水害的侵袭,另一方面,干旱季节渠水又可用以浇灌园中林木,满足宫人用水的需要,一举两得,足见当时设计者的才能和智慧。此外,茂陵周围还建有供墓主游乐的“驰逐走马馆”和“西园”,不过现在地面上已经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而今茂陵封土周围仅存留下夯土城的遗迹。考古查明陵园平面几乎为方形,东西长430米,南北宽414米。陵园四面中央各辟有一门,各门距陵墓封土均为百米左右。门外置双阙,每对间距为12米至16米。陵园附近修建了寝园,构成富丽堂皇的庙堂宫殿。
1975年,陕西考古人员在陵墓四周发掘出大量西汉时期的建筑材料,其中有虎纹和玄武纹条砖,丹凤纹和龙骨纹空心画像砖,大型青玉兽纹铺首和琉璃壁等,还出土了一块刻有12个字的完整瓦当。经考古学家分析判断,发现建筑材料之处就是当年的寝殿和便殿的所在地。
茂陵在汉武帝死后是否就安静下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汉武帝为了不让自己死后寂寞,还交代后来的皇帝特意制定了一套制度来加强茂陵陵园的管理,设有“陵令”、“寝庙令”、“饲官”、“园长”、“门吏”等官僚机构;再由于武帝生前好色,故而在他死了以后,又将大批的宫女安置在陵园内,使得侍奉陵园的人数竟然多达五千。这些人居住在陵园中,侍奉汉武帝“灵魂”起居:早晨安排梳理洗漱的器具,白天则仍像汉武帝在世时一样准备三餐膳食,晚上还准备好睡觉的卧具。
陵园封土堆下的主要建筑是地宫,这也是每个瞻仰茂陵的人最感兴趣的地方,因为他们都带着同样的问题来,那就是地宫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与所有帝王的地宫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它的特色在哪里,地宫中都有哪些宝贝以及这些宝贝还在不在……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要了解茂陵的地宫是谁修的,又是怎么修的?
汉武帝即位不久便任命张汤为茂陵尉,专门负责监修。张汤恪尽职守,严格按照汉武帝的要求进行地宫建设。他命令修陵墓的民工挖出40多米深的大坑,墓室高度也有6米多,四周每边长达8米。这时疑问又出来了:需要多少人才能挖这么深一个大坑,从坑中挖出来的泥土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全部回填是不可能的,因为墓室是中空的,这部分泥土是多余的,且量还比较大,再加上我们在茂陵周围没有看到其他土丘,那每个人都会问:剩余的泥土都运到哪里去了呢?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汉代挖泥土的工具都有哪些。从目前的资料了解,我们知道汉代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挖泥土:一种采用“链斗”形状的设备来运土,就是在墓穴的顶部安装一个人工脚踏装置,利用诸如现在自行车链条驱动的原理(唯一不同的是在链条结上安装一个装泥土的木质斗)将土从深达数十米的地方运出来;另外一种方法是从墓穴的旁边开一个豁口,然后从这个豁口往外运泥土,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墓穴工程的早期,即在二三十米深的地方可以用此方法,当超过此深度的时候,只能采用第一种方法了。至于这些泥土的处理问题,古人也想了一个聪明的方法,就是水冲法。具体办法是:从比陵墓地势高的某条河流挖一条渠道。将这条河流的水引过来,然后将多余的泥土倒入这条渠道。由于水的惯性,就可以将这些泥土运往很远的地方,而且还不会堆积到一个地方,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考古工作者在茂陵沿途十几公里的地方都能找到与茂陵地下几十米深处土壤性质相同的土壤,且都有冲积的痕迹,可见所说的这种方法是真实的。
相对于庞大的地面建筑,茂陵的核心建筑地宫规模之宏大更是令人瞠目。据《汉旧仪》载:地宫占地一顷,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每边长二丈,墓室四面各设有能通过六匹马驾之车的墓道。各墓道门还埋设暗剑、伏驽等机关以防盗。这些机关的设置极其隐蔽,文献记载说:茂陵建成后不久,有个守陵的士兵想偷盗陵墓内的珍品,结果他连第一道墓门都没有过去,就被乱箭射死在墓门边上,可见整个陵墓机关设置的严密。
墓室内放置有梓棺。因为汉时,帝王的棺木一般用梓木制作,是放皇帝尸体的地方,所以又称“梓宫”。汉武帝跟汉朝其他皇帝一样,也采用梓棺。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个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史载,梓棺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都雕刻着蛟龙鸾凤龟麟的图案,当时的人称之为“蛟龙玉匣”。相传,汉武帝将入地宫的时候,梓棺自动发出巨响,放出异常的芳香;羡门关闭后,墓道大雾弥漫,门柱也崩坏了,过了几个月墓道内的烟雾才消散。又传说,武帝入葬不久便现原形,对茂陵令薛平说:“我虽然死了,但仍然是你们的君主,你为什么让你的兵士在我的陵上磨刀剑呢?”薛平惊魂未定,汉武帝已经没有踪影了。薛平连忙询问左右,才知道陵墓前方有一块大方石,士兵也确实在此磨过刀剑。可怜磨剑者竟然因此无辜被杀,可见古代皇权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