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两手叠于小腹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子则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内外劳宫相对,以鱼际穴压在肚脐上,劳宫穴对下丹田,两眼尽力睁大,并内视肝区,开始呼气读“嘘”字,呼气尽,再自然吸气,可做一个短呼吸稍事休息,再呼气并读“嘘”字。共呼六次为一遍。
调息:做完一遍后进行一次调息,其动作是:两臂从两侧前方自然提起,手背朝上,松肩自然下垂,肘、腕两关节放松,而自然弯曲,两手高不过肩,然后臂外旋翻掌使手心朝上,两臂向前划孤,合拢,指尖相对,应以不接触为度,手心向下徐徐向膻中穴、下丹田顺气。
意念:以意领气,肝经之脉气自足大趾外侧指甲角之大敦穴,沿足背上行,过太冲,人中都,穿膝关,走大腿内侧至急脉穴进人阴毛中,绕过阴器,至小腹与胃经平行,上至章门、期门、会于本经肝脏,联络胆经,上行穿过横膈膜,散布于胸肋间,沿喉咙之后侧经过上颌骨的上托,右手下接,做第二次呼气并读“呼”字,共做六次呼气为一遍。
意念:以意领气,脾经之脉起于大趾尖端甲侧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大都,公孙、三阴交上至小腿肚内侧,沿胫骨的后方,穿过足厥阴肝经之前,走股内侧前缘直达腹内入于脾脏,络胃腑,达大横、食窦、周荣,抵于肋间大包穴。
适应症:呼字功治脾病。
(4)呬字功。
发音:呬,si入声,音“四”,读四。
口型:两唇微向后收,上下齿相合而不接触,舌尖插上下齿之缝隙,微出,让气从口两侧边角呼出。
动作:两臂循肺经之道路,两手心朝上,由腹前上提成托球状至肚脐上,到膻中处两手掌翻转,手心向外向前,同时向左右展臂推掌如鸟之张翼。展臂推掌的同时开始呼气并读“四”字,呼气尽,两臂随吸气之势从两侧自然下落,稍休息,然后再提起,按上述要领做第二次,呼气读字。共做六次为一遍。
意念:以意领气,使肝经之脉气从大敦穴上行(参阅嘘字的意念一段)至胸,会肺经沿中焦,络大肠,再上一行过胃,入肺脏,出中府、云门,人腋下,行于上臂内侧,下肘中,沿上臂内侧,入寸口,走太渊穴、鱼际穴出拇指尖端指甲内侧之少商穴,另一支从腕后列缺走入食指尖端大肠经的商阳穴。随吸气之势引天阳下至二趾尖端之厉兑穴。
适应症:咽字功治肺病。
(5)吹字功。
发音:吹chui(吹)阴平,音“炊”读“蚩威”。
口型:口微张,两嘴角稍在向后咧劲,舌微向上翘,微上后收。稍有前挺之劲。
动作:随吸气之势两臂从自然之势,由肾俞上提,经肾经之俞府,指尖朝下,两手提至胸前,随即向上向前划圆弧,撑圆,两手指尖相对,在胸前成抱球状。当呼气时并读“吹”字,同时屈膝下蹲,抱球下落,身体尽力保持正直,膝关节垂直不超过足尖,提肛缩肾,小腹尽力后收,臂部上提。高矮式之要求,根据个人之体质不要勉强,所谓顺其自然,率性为本,不强人以所难。年轻筋柔者能抱膝,年老体弱、筋肌僵硬者,抱至小腹呼气尽,即可随吸气之势而起立。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徐徐而起立,吸气尽,身体立直如预备式,稍休息,再按上述要领做第二次呼气,共呼六次为一遍。
意念:以意领气,使肾经之脉气,由足掌内涌泉穴,出内踝前大骨边的然谷穴,循踝骨的后方下行人足跟部,上行经小腿肚内侧出胭窝经股部后缘,贯穿脊柱入肾脏,同时与膀胱联系,直行之脉从肾上行经肝和横膈膜人肺脏沿喉咙挟舌根;另一支从肺输出,联系心脏注于胸内之膻中穴与任脉、心包脉相衔接,经天池、极泉、曲泽、大陵、劳宫穴至中指尖中冲穴。
适应症:吹字功治肾病。
(6)嘻字功。
发音:嘻xi(嘻)阴平,音“希”,读“希一”。
口型:两唇微启,微向里叩,舌平伸,舌尖向下,两边微有缩意,上下齿相对但不闭合。
动作:随吸气之势,两臂从腹前上提,两手心朝上,指尖相对应,直至两手到膻中穴,然后两手内旋翻掌使手向外,吸气尽;呼气时,读“嘻”字,两手心向上托直至头部前方,呼气尽,随即两手内旋使手心向面部,指尖向上,经面部前自然下落,至膻中穴时指尖转向下,两手自然下垂经过胆经之日月穴由身体两侧引少阳之气至四趾尖端之足窍阴。按上述要领共呼气六次为一遍。
注意:高血压患者,双手不宜过头,上托时稍快,下落时稍慢,意想足窍阴穴。
意念:三焦为手少阳,胆为足少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翻转阴阳则激动气势之流动,所以下通调,气机通畅,三焦主气,理在于此。
以意领气,从足四趾爪甲外侧窍阴穴,经丘墟穴,沿腿外侧之外丘、阳关、环跳等穴,人三焦,上行经缺盆、肩井、天蹘、肩蹘、四渎等穴走手背到四指爪甲外之关冲穴。
适应症:嘻字功治三焦病。
另外,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出了一些人体对打击比较敏感和相对脆弱的部位。这其中,“经络”和“穴位”与关节、肌肉等一样,占据着重要的内容。打击人体的穴位,可以在对手身体的作用点产生大大高于一般部位的疼痛、酸麻、失去功能等,使其丧失继续进攻的能力,以至引起对手疼痛、痉挛、呼吸困难、失去知觉、精神丧失,甚至窒息、死亡。
在武坛趣闻中,最神奇的技击术大概要首推点穴法了。据说:度穴而击,随心所欲,一指戳去,只要点中穴位,就能使对手或哭笑不止,或呆若木鸡,或伤残致死。这种难以捉摸的击法,以它的神奇,诱人倾慕;因它的神奇,引人怀疑。于是,武坛上到底有没有点穴法?点穴究竟是怎么回事?点穴法是怎样练成的?被点中穴位后是否有救?等等,就成了一串引人探索的问题。
泛览武术典籍,点穴法确是有的,只是不像武侠小说和传奇故事中渲染得那样奇绝玄妙罢了。明清之际,史学家黄守羲撰的《王征南墓志铭》就载云:“(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如故。牧童窃学其法,以击伴侣,立死。”征南视之日:“此晕穴也,不久当苏。已而果然。”
点穴法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认为,人体上分布着直行的经脉和由经脉横向分出的络脉。经络系统内贯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全身,是气血运行转注的通道。能量物质通过经络输布至人体各部,使各组织和器官获得营养补给,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信息通过经络传递到身体各部,使外感传于内、内状表于外,从而保持人体协调平衡的应答。在经络通路上,散布着若干脏腑经络气血出入会合的“处所”,这些“处所”就是人们所说的“穴位”,或“气穴”。它们能够接受各种物理刺激。刺激感由此进入经络后,呈双向性的线状或带状传导,影响(调整或紊乱)气血和脏腑的功能。
点穴法就是利用点、打、踢、拿等击法重创对方穴位(即以劲力施予物理刺激),以“隔气血之通路,使不接续,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苌乃周《苌氏武技全》、《六合心意拳》抄本)因此导致人体能量和信息的输导失调。由于经络中气血运行转注的动力是“经气”,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因此,有些拳家将点穴法称为点气法,或截气法。还有所谓按时点穴法,是以“子午流注”学说为理论依据。此学说认为经络气血的运行是随干支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开阖。阖闭时穴,气血正值衰绝,如此时击之,能乱人真气。
习点穴法,必先识诸穴所在部位,后辨明其起止循经路线,还需知晓各穴位与脏腑,脑颅,气血,五行,阴阳之依存,生克,制约之关系,方能沿其道渐而习悉之。无分春夏秋冬,无分生计贫富,无分畅阻顺逆,苦恒久之,方能学到真功,练成绝技也。
练习点穴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用途:
一者生人也。偶被歹徒恶技所伤,因气血停滞不能循环,四肢萎滞不能转动,或致不动声思,不省人事,此属内伤。用点穴法医治,能使君愈也。
二者护身也。君出门在外,若遭暴客歹徒之劫,危及生命,可用点穴法解之,破之,而转危为安。
三者健身也。习点穴之方,虽表功在手,但力源在脏,内外发一点,皆动百节内外,全身动也,静者积,积之必错,疾也;动者通,通畅百节必活,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