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缅甸
48771000000011

第11章 点滴生活(3)

缅甸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住的房屋也是有所不同的。城镇居民大多住在白铁皮屋顶和用柚木地板的竹楼里。在房屋四周,有很多低矮的木棚子,在这些木棚里,人们种植很多的花草。在缅甸人家里,有很多美丽的兰花悬挂在屋檐下面,清风拂来,微微摇曳,非常漂亮。

有时,缅甸人会在自己的房子上面再建一个砖砌的小楼。小楼充满了现代感,有各式各样的风格。

柚树是东南亚的主要造林树种,柚木是世界上贵重的用材之一,被人们誉为“万木之王”。在缅甸被称为“国宝”,也是缅甸的“国树”。柚木在日晒雨淋干湿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不翘不裂,耐水、耐火性强;它能抵抗虫子、白蚁的蚕食,耐腐性非常好。

所以用柚木制成的地板几十年都不会坏掉。

这也是比较富足的人家选用柚木做地板的原因。在城镇居民的竹楼里,这种柚木制作的地板非常常见。但是在农村,这种柚木地板是不多的,因为它的价格比较昂贵,一般人买不起。

佛教在缅甸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信佛、敬佛、爱佛。在缅甸人的房间里,不管是政府干部还是平头百姓,都供奉着很多佛像。他们平时都会很虔诚地供奉,不过,大多时候只是用鲜花、清水和水果,并不点蜡烛或者焚香。缅甸有钱人的家里,佛龛一般是雕花贴金的,而一般家庭的佛龛和佛像都是铜质的、石质的或者是一张简单的佛像贴画,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虔诚应该总是可以感动佛祖的,并为他们带来佛光的庇护。

缅甸人对于佛的敬重贯穿到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他们尊重佛教中的每一个教诲,佛教十诫是人们生活的准则。缅甸人对于自己最低的要求是遵守五诫,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人则追求遵守佛教十诫,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他们不在高处休息,家里也没有床铺,全家人席地而卧,这就是遵守佛教第八诫。当然,这些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但也可以窥见缅甸人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第二节民族大熔炉

不同的民族组成了缅甸这个国家。千百年来,他们很和睦地在这个国度生活着,繁衍生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朴的生活。

不过,随着现代生活的冲击,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现在,缅甸联邦内被宪法承认的邦,共有8个——缅甸本部、掸邦、钦邦、克伦邦、克伦尼邦(或克耶邦)、克钦邦、阿拉干邦、孟邦等,所有入邦都以该邦人数最多的民族来命名。

1.缅甸最古老的民族——骠族

骠族是缅甸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骠族曾经创造了古代文明,而后它骤然逝去,留给世人的只是昔日辉煌的一角,供人瞻仰和缅怀。

1~10世纪,缅甸境内产生过许多以不同民族为主体建立的城邦式国家。骠国是以骠族人为主体的一个强盛的城邦国,当时骠族人建立的城邦国家,是当时各个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当时的骠国,除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外,在文化方面也非常有建树。此外,骠国还与当时的邻国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可以说是已经具备了一个文明国家的雏形。

直到11世纪时,缅甸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王朝——蒲甘王朝。缅甸的骠人古城遗址有毗湿奴、汉林和室利差旦罗三个。但是在缅甸的史籍中谈到骠国情况的非常少。中国史书典籍中记载了一些有关骠国的情况。比如最早在《汉书·地理志》中就出现过“谌离国”的名字,该国故地就在今日缅甸的卑谬一带,这与室利差旦罗遗址所在地相同。

根据考证,骠族当年盛极一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骠族文字是南印度果阿的迦檀婆字体,如今人们只能从一些考古得来的物品中去考证当年这个民族的辉煌。根据考古得知,当年骠族建立了骠国,并且骠国在早期的缅甸中是一个最主要的国家。骠国的主体自然是骠族人,骠国灭亡以后,骠族人与其他各民族相互融合。如今缅甸人数最多的缅族可能是骠族人的后裔。

当时骠国国都的名字是“室利差旦罗”,意思是“幸福的土地”,骠国灭亡以后,历经春秋风雨,如今已重见天日。从现在的遗迹上可以依稀看到当时骠国的强盛程度。骠族人大多信仰婆罗门教、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早在中国唐朝,骠国就已经与外界建立了友好的关系。骠国与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唐朝,还有距离自己国家不远的南诏国建立了关系。根据史料记载,在那个时期,缅甸的魔术和优美的舞蹈,还有动听的音乐已经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汉朝时期,缅甸的魔术师来到中国,表演了吐火、人头变兽等精彩绝伦的节目,在当时被人们传颂,并且在口耳相传时“添油加醋”。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来说,当时的缅甸人是陌生而神秘的。

唐朝时期,南诏国来朝贺,当时的骠国派遣使团一同前来。在801~802年,骠国使团不远千里来到唐朝的首都长安(今西安),带来了特有的骠国文化,世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带来的国乐。为了表示亲善关系,缅甸的骠国王子亲自前来,带来了乐工几十人、乐曲数十种,并且为唐王表演了乐曲和舞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诗称颂,《骠国乐》就是描写当时情景的记录。《骠国乐》在南亚一带曾经流传,在南诏国也很常见,其内容多与佛教有关。

832年,南诏国的国力强盛起来,于是,派遣军队入侵骠国。9世纪中叶,骠国灭亡,骠族人向蒲甘等地迁移,并且与缅族人互相通婚,两个民族互相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一次谱写了生动的诗篇。

2.缅甸最大的民族——缅族

缅族是缅甸人数最多的民族,占缅甸总人口的71.5%。

缅族人居住的地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水草丰茂。他们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一带。人们所说的“缅甸本部”指的就是这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有名的“鱼米之乡”,盛产稻米,水稻产量占缅甸水稻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被誉为“缅甸粮仓”。

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在缅甸的历史上,曾先后三次统一了缅甸,对于推动缅甸的历史和经济、文化发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缅族不仅为缅甸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缅族的主要信仰是小乘佛教。缅族从佛教传入时就信仰神明,至今,缅族人家中几乎家家供奉神明。佛教思想与教义在缅族中早已深入人心,缅族人几乎人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自幼在佛教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养成了乐善好施、温厚谦恭、热情好客的性格和充满佛教色彩的生活习俗。佛教活动贯穿于缅族人的一生,佛教思想渗透在缅甸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可以说佛教教规就是缅族人的生活习惯,佛教教义就是缅族人生活的准则。

缅族人习惯在家里供奉佛龛,拜佛是缅族人每天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天凌晨4点左右,缅族家庭主妇就起床,到市场去买来鲜花插在佛龛上。供在佛龛上的还有刚做好的饭菜,然后她们就开始诵经拜佛。每天晚上临睡前,人们也要诵经拜佛。休息日,许多缅族人总是去附近寺庙里听经、拜佛、祈祷。一旦遇有较长的假日,缅族人肯定会全家人一起到最有名的寺庙或佛塔去拜佛。缅甸僧侣很多,从古到今,缅族人都非常尊敬僧侣。佛教大法师就是国师,国王会见国师时都要跪拜,要把宝座让给国师坐。平时,百姓会见僧侣时也要跪拜,和僧侣说话要用敬语,出门坐车要给僧侣让座。吃饭前,遇有僧侣来化缘,要先给僧侣布施以后再用餐。平时,如果僧侣缺少袈裟等,虔诚的善男信女就会把所需之物送到寺内。

缅族人认为佛塔是佛的化身,建造佛塔可以积最大的功德。在缅甸,从古到今,人们热衷于修建佛塔胜过做任何事情。现在,缅甸全国佛塔林立,金光闪闪,村村有寺庙,处处有佛塔,这早已成为缅甸一大景观。

缅族人认为,皈依佛门,一辈子服侍佛祖,从事佛事,将佛教发扬光大,是最光荣的事。缅族父母生下孩子时,如果是男孩,就准备给他做剃度;如果是女儿,就准备给她扎耳朵眼。

在缅甸人眼中鞋是最肮脏的,他们常常把最卑鄙、最下流的人比做“挨鞋打之物”。如果你用鞋击打对方,会被认为是大不敬。所以,在缅甸绝对不能用鞋子打人。另外,去寺庙或拜佛塔,无论是谁,都要脱掉鞋袜,赤足走进寺庙或佛塔院内,否则,会让他们极度愤恨,甚至会群起而攻之。

缅族人一天只吃两餐,早上只喝一杯咖啡,吃一点儿点心,比较简单,下午5点再吃第二餐。缅族人的口味是“酸、咸、辣”,他们还喜欢吃油炸食品。在缅族人的饭桌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缅文中称做“鄂毕觉”的炸虾酱小菜。这是缅族人最爱吃的一种小菜。

受佛教影响缅族人非常注重礼节。他们的礼节很多,平时见面要行合十礼。走路时,如果小辈要从长辈面前通过,小辈必须躬身俯首轻轻地走过,不能昂首挺胸,不能大摇大摆,更不能撩起筒裙。与客人或朋友谈话,不能把脚抬到椅子上,更不能露出膝盖或大腿,否则,是对朋友或客人的最大不尊重。玩八佰伴与长辈同坐时,晚辈不能与长辈同坐在一个高度上,必须低于长辈坐的高度。如果有东西要送给长辈,或接受长辈送的物品时,如物品较小,晚辈可用单手接,另一只手要握住接东西那只手的手腕处,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在外事场合中,缅族人一般施合十礼或以互相握手为礼。缅族人非常崇尚白象、狮子、妙声鸟、榕树和番樱桃树的嫩枝。他们习惯上称番樱桃树的嫩枝为番樱桃花。每逢战士出征或凯旋归来,缅族姑娘们都要向战士们献番樱桃花。

缅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勤劳的民族,主要从事农耕,种植水稻技术较为先进。此外,他们还种植棉花、花生、豆类、芝麻等作物。缅族是缅甸十大民间手工艺术的发明者。这十大手工艺术包括:金银匠艺术、雕刻艺术、漆器艺术、磨旋艺术、泥塑艺术、绘画艺术、石刻艺术、铸铜艺术、泥瓦匠艺术、镶嵌贴金艺术和金银丝织艺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十大手工艺术的作坊,手工艺精品琳琅满目。

3.克扬族“长脖女”的悲喜

缅甸生活着一些很特别的人,她们是克扬族女子,既是普通又不普通的女子。不普通之处在于,她们的脖子普遍较长,并且脖子上挂着很多的铜项链。她们就是闻名世界的“长脖女子”。

不知不觉中,“长脖女子”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在媒体广告的肆意渲染中,慢慢蜚声世界,如今俨然成了缅甸的一道代表性的风景线。人们总是能看到她们明媚的笑容,欣赏到她们独特的服饰,听到她们动人的歌声,同时也可以看见她们优美的舞姿。但是,人们看不到的,是掩藏在她们风光表面之下的苦楚和忍耐。

克扬族的人们认为女子的颈越长越美。于是,族里的姑娘们从5岁开始就要不断往脖子上戴铜环。这些铜环只能往上添,不能往下拿,并且终生都要佩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长脖子真的就是美吗?这些被迫带着项圈的长脖女子,为了所谓的美丽强忍苦痛,可以说是遭受着非人的折磨。

让女人在脖子上戴上铜项圈就是克扬族的典型习俗。关于这种风俗的起源,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据说克扬族女人这样打扮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像长颈龙,这种龙被克扬族人视为天地万物之父;也有人说,这种怪异的装扮是为了吓跑在森林里转来转去的饥饿的老虎;还有人说,克扬族男人是故意把他们妻子的脖子弄长的,为的是不让她们被敌对部族掳走。此外,还有人认为这种装束是男权主义思想的产物,因为男人只消取下一只铜圈,就可以立刻轻而易举地杀死他的妻子。不过克扬族人已没有这个心思探究这个风俗的由来,因为现代很多人已经以此作为经济来源,人们也已经把这看成美丽与财富的象征。

事实上,带项圈的过程并非艰难,也并不复杂。在为一名女孩子戴上项圈之前,她需要提前接受几个小时的推拿按摩,然后,就由精通此道的人在她脖子上缠上铜圈。铜线截面直径可达1.5厘米。这个仪式完成以后,女孩的家人要请全村人一起来庆祝一番。此后的几个月里,女孩要一直戴着那些铜圈,静静地等待自己的脖子发生变化。等到脖子适应了这些铜圈后,就要把它们换成更紧的铜项圈,而且要多加上几个。克扬族女人最多可以戴25个铜项圈,重量在5~10公斤之间。这些铜项圈可以借助锁骨的支撑来拉长脖子,直到身体完全定型以后,这些项圈也就永远地戴在她们的脖子上了。

一旦戴上铜圈,这些女性就无法摆脱这些铜圈的控制。她们的颈部肌肉在套上项圈以后就会变得十分脆弱,离开铜圈颈部不小心就会发生断裂。在铜圈的压迫作用下,“长脖女”的颈部看上去日渐变长,颚部则向外突出。实际上,“长脖女”的颈部长度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她们的锁骨和肩骨因铜圈的压迫而下陷了。

这种项圈迎合了世俗,也给她们带来了难以言喻的麻烦。就像中国妇女过去裹小脚一样,这是对人体健康的一种残害。套上这种项圈的长脖女干活极不方便。目前这些克扬族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从游客那里收取参观费,她们只能拿到总钱数的一半。她们像奴隶一样被出卖了,每月只能挣到很少的钱,还必须为了让游客满意而精心装扮。游客花上几个小钱就可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