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兴高采烈地打量着她们,拍上几张照片,然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虽然她们的遭遇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同情,但谁救得了她们呢?在她们脖子上面承载的除了铜项圈,人们是否还能看见上面残留的血泪?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缅甸政府禁止了这种残忍的风俗,所以“长脖女”作为人类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即将消失,这些女子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生活,她们可以像正常女子一样,过上正常的世俗生活。
4.掸族故事
掸族是缅甸的第三大民族,从传统上来说,掸族社会分为农业平民阶级和世袭土司贵族。一般情况下,由土司们担任地方头领和掸邦首领。掸族是掸邦的主体民族,主要居住在掸邦高原。那是一片连绵的低山和一个个凹凸不平被森林覆盖的丘陵。掸族人的许多地区虽由高地组成,但他们主要居住在山谷中和高地之间的平原上。
最早在2000多年前,掸族先民就已经在缅甸居住。在可灌溉的地方,掸族经济几乎全部以种植水稻为主,在许多地方,则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法因为采用的是非常粗放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森林的大量毁灭。
掸族人世代与居住在西部的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缅族人和北部的中国云南省境内的中国人进行大量贸易。掸族与中国的傣族是同一个族系,属于掸-傣族系。在那里,两国人民可以自由通婚,自由地买卖,因此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边境两国人民的生活条件都有所改善,并且两国人民相处得非常融洽。
掸族人的民族意识非常强烈,13~16世纪,掸族人统治了缅甸的大部分地区。在他们的权力衰落后,形成了30多个掸族土司邦,其中大部分向缅甸国王纳贡。18世纪中叶,居住在缅甸各地的掸族与缅王朝之间经常发生战事,争执不断。一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缅甸掸族和缅族之间还经常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在英国占领下,这些土司邦臣服于英王的世袭首领统治。1922年,掸族的大部分土司邦加入掸联合邦,该联合邦拥有很大的地方自治权。
因此,在后来的历史上出现土司为了维护自己的自主权,希望能够保留原来的制度而起兵叛乱的事情就显得很正常了。
1957年,掸族数万人举行示威游行。他们强烈要求保留土司制度,而军政府强硬地废除了土司制度,因此,有很多土司就组成了反政府武装。而这些反政府武装大多集中在边境地区从事毒品的生产和走私活动。最大的掸族反政府武装是金三角大毒枭坤沙的蒙泰军。后来,在缅甸军队的清剿下,坤沙集团无条件投降。这也是缅甸政府在剿灭反政府武装军事力量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自此,反政府武装的势力大为消弱,已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专横嚣张了,缅甸人民的生活变得安稳了起来。
掸族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他们一直有着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缅族非常相似。农村的居民全部用竹子建造房屋,屋顶大多用草,形状非常像帽子。传说这种屋顶是当年孔明南征的时候传授给当地人的。掸族人的房屋大多都属于干栏式建筑,依水而建,环境清幽。居住在那里,肯定会非常舒服。
掸族人为小乘佛教徒,掸族村寨里寺院随处可见。每个掸族家庭对于佛像供奉都非常虔诚,最为荣耀的事是去曼德勒、仰光等地听经拜佛。每年7月的点灯节是掸族人最隆重的宗教节日之一。这天,人们将一盏盏美丽的孔明灯放向天空,在明朗的夜空中,不计其数的灯盏随风飘起,像极了“星星点灯”。人们对着灯盏许愿,灯盏升得越高,就表明愿望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掸族男子大多喜欢穿无领的大襟短褂,裤子也是比较宽松和肥大的,用白布包头是他们的习俗。掸族的男子也很喜欢文身,他们通过文身表示自己的强壮和威武。据说这种文身在当地还有着辟邪的作用。
掸族的女子都很漂亮温柔。她们经常穿着浅色的斜襟紧身上衣和色泽艳丽的筒裙,头上也缠着白色的毛巾。
掸族人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年轻的男女们总是禁不住暗生情愫。有趣的是,掸族男女青年在谈恋爱的时候,有一种奇特的风俗,那就是集体去“串姑娘”。小伙子们都随身带着一盒槟榔送给姑娘们吃。
如果有一位姑娘吃掉了其中一个小伙子的槟榔,那就意味着姑娘的“绣球”已经抛向了他,也意味着此时姑娘已经芳心暗许。此时的掸族小伙子则神采飞扬,悠哉乐哉,尽情地享受爱情给他带来的喜悦。
第三节璀璨的艺术
艺术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这些只是艺术的载体。艺术蕴涵的东西是非常多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满足人们主观对情感的需求,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艺术的根本就是在创造中,反映社会,表达内心,体现人文精神。艺术无处不在,每一种形态都拥有艺术的细胞,每一个事物都有艺术的潜质,任何东西都可以发展到艺术的层面。
缅甸有着众多的民族。各个民族的艺术经过融合,经过岁月的磨砺,就形成了如今精彩纷呈的艺术。在缅甸,人们可以非常尽兴地欣赏这里的文学盛宴,可以非常安逸地观赏美妙的影像日记,可以非常严肃地审视雕塑艺术中蕴涵的强大的生命力。
1.世界文学宝库的明珠——缅甸文学
缅甸文学最早出现在11世纪,到现在,缅甸文学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在风雨中,它日渐发展,慢慢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除了可以欣赏它优美的文字,感悟“前辈”的喜怒哀乐,还可以体会到一种博大且源远流长的厚重感。
人们口耳相传的一些神话故事是缅甸最早的文学。这些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和民歌形成了缅甸文学最早的形式,它们不仅反映了上古缅甸民族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反映了缅甸民族的性格和爱好。民歌民谣方面的舂米歌、鼓曲、插秧歌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缅甸人民的生活细节。神话中比较有名的代表作有《三个龙蛋》、《月蚀》、《宇宙的形成和毁灭》和《人类与日月的出现》等。
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缅甸文学经历了九个阶段,经过历代封建王朝之后,经历了殖民统治时期和独立后的发展时期。
封建王朝出现之前,缅甸境内先后建立过各民族的一些小王国。
阿奴律陀统一全境,建立了蒲甘王朝之后,国势大振。在与其他国家的征战中,他俘获了很多僧侣、工匠和学者,带回了《三藏经》,上座部佛教从此在全缅甸确立了其主导地位,佛教也进入人们的生活。这对缅甸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佛教的兴盛,佛塔林立。
人们在修塔时往往把施主的名字、行善的内容或人们的祝福和咒语等铭刻在石柱或石碑之上,这就形成了极负盛名的“蒲甘碑铭文学”。碑文大多是使用记叙文体书写,简洁通俗的文风也成了后代文学的典范。
在众多的碑文中,《妙齐提碑文》是目前发掘到的年代最早的碑文之一。
它是用骠、缅、孟、巴利文四种文字刻成的,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蒲甘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四言诗。比如《卜巴神山》,它描写的是少女爱情的波折,用词朴实。这是蒲甘王朝的早期作品。阿难多都利耶临刑前所写的《自然律》诗,充满了因果轮回的观点。从其写作手法与技巧等方面看都已经有了较高成就。蒲甘时期的文学可称为缅甸古典文学的基石。
蒲甘王朝灭亡以后,缅甸先后经历了阿瓦、东吁、良渊和贡榜几个王朝。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兴起,佛教文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大批的优秀作家,诞生了众多在文学界有着崇高地位的作品。阿瓦王朝时期,僧侣作家中最着名的是信摩诃蒂拉温达和信摩诃拉达塔拉。
他们同被缅王奉为国师,都以写四言长诗着称。信摩诃蒂拉温达的《修行》、《祈祷》两首长诗,信摩诃拉达塔拉的《布利达》、《九章》等长诗都被认为是缅甸文学史上的典范作品。东吁王朝时期,缅甸文学界出现了一位军事家兼诗人那信囊。他的代表作是雅都诗《出征》,描写的是出征时对情人的怀念,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深受人民喜爱,被誉为“雅都大师”。良渊王朝时期作家吴格拉所着的《大史》是缅甸第一部大编年史,也是一部典范性散文作品。贡榜王朝时期,涌现出了众多作家,作品形式也层出不穷。作家中的佼佼者当推吴邦雅。他的作品抨击黑暗社会,对贫苦大众深表同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时期,一些学者翻译了不少外国作品,许多英国着作也被译成缅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也随之进入缅甸。受民主思想的影响,缅甸的文学作品在这方面有了鲜明的体现。外国文学的一些文风与格调进一步丰富了缅甸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贡榜王朝末期的诗人塞耶佩的作品,痛斥侵略者与民族叛徒,开创了缅甸反帝文学的先声。
殖民主义统治的建立,也掀起了缅甸近代文学的狂潮。
英国殖民者破坏了缅甸佛教文学与宫廷文学的传统,在文化上采取了窒息缅甸民族意识、扼杀缅甸民族文化的政策。然而这也并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英国殖民者希望通过文化奴役缅甸人民的时候,也使得缅甸人民进一步接触到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文学,进而探索缅甸文学新的写作形式与方法。缅甸律师詹姆斯拉觉根据法国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的某些片段改写成缅甸第一部现代小说《貌迎貌玛梅玛》,它以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题材,所反映的主题与缅甸流传的充满佛教因果轮回思想的“讲道故事”迥然不同,内容的新颖与思想的深刻让人耳目一新,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此创作小说或根据外国小说改写的风气比较盛行。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是这一时期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文艺先锋。他的许多作品热情讴歌了人民的斗争精神,启蒙、鼓舞了民众,在缅甸近代文学史上非常有名。他的代表作是10余部取名为“注”或“注详释”的长篇作品。
他的讽刺英国帝国主义者、歌颂缅甸人民爱国精神的《孔雀注》,讽喻卑鄙无耻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客的《狗注》,论述缅甸民族的光荣历史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的《德钦注》,都为人们所熟知。这一阶段,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大量涌现,现实主义作家队伍也不断扩大,体现了人们反帝、反殖,要求自由、民主、独立的愿望。
1930年“我缅人协会”成立。他们提倡本国的文字和本民族的文化,在文学界掀起了一场民族独立运动。
不少作家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创作出了一些更富战斗性的作品。与此同时,仰光大学的一些师生发起了一场实验文学运动。与现实主义文学不同的是,实验文学并没有反殖民主义的倾向,作家们抛弃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向着更浪漫主义方向前进。他们的作品简明、清新、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至今仍对缅甸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1948年缅甸获得独立,民族文化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主流。
这个时期,缅甸人民整理重版了大量古典文学名着。缅甸语言文学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缅甸翻译协会也翻译出版了大量着作,缅甸作家协会的作家们主张进一步改革文风。小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而且用的都是口语体。小说中有的以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为背景,描写了缅甸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生活;有的揭露资产阶级的腐败和虚伪,揭露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揭露了地主、资产阶级对工农的剥削;有的小说侧重于反映当今社会工、农、知识分子各个阶层人民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的诗歌也有不少比较成功的作品,有些作家将主要精力花费在翻译上。这一时期,许多外国名着都被介绍给了缅甸读者,少数民族文学也开始受到重视。此外,这个时期的文学评论也有很大程度的发展。
2.音乐舞蹈,在双重影响中发展
因为缅甸与印度和中国接壤,不可避免地,它的文化受到中国和印度的双重影响。古代缅甸的音乐舞蹈艺术是很有特点的,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缅甸与中国的交往由来已久,早在9世纪,缅甸的骠国王就派遣了多名艺术家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和交流。他们带来了几十种乐曲和多种乐器,在当时的唐朝国都长安举行了演出。着名诗人白居易也为之感动,写下了动人的诗篇《骠国乐》,描绘当时的情景,至今被人们传颂。
诗中写道:“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此外,因为缅甸北部民族与中国云南相隔不远,缅甸北部少数民族与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各方面都比较接近,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相通之处。缅甸中南部则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较深。缅甸的古典戏剧、舞蹈大都与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有关。缅甸古典音乐中的调式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不同的场合需要采用不同的调式,不能混淆,这也与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拉格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