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说法来自亚马神(死神)和他的姐姐亚姆娜之间的一个宗教仪式。亚姆娜把拉基系在兄弟的手腕上,使其长生不死,千古传芳。这个仪式的宁静与详和深深打动了亚马神,于是他宣布:谁要是得到了自己同胞姐妹系上手腕的神线,并且得到了她的保护和祝福,谁就将永生不死。
最初兄弟姐妹节只是印度教徒在各地庆祝这个节日,约400多年前莫卧儿王朝的第二代君王胡马雍接到来自古吉拉特邦女王卡娜瓦迪的拉基时,胡马雍王被女王的姿态所感动,一分钟也没有浪费,立即派出了援军解救被敌人围攻的古吉拉特邦。此后,兄弟姐妹节就成为印度各民族的共同节日。
第三节目睹印度之怪现状
有信仰的印度人很特别,在他们眼里,世间的富贵名利都是过眼烟云。
为了获得来世的幸福就必须为吃苦而吃苦;印度人很环保,树叶和右手便是最好的餐具;印度人最宽容,人们避之不及的蛇和老鼠都有专门的寺庙供奉。
1.吃苦是福:印度人的幸福观
幸福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作为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文明,由于宗教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印度人拥有与众不同的幸福观。对于印度人来说,人世间的享乐不是幸福,通过修行获得解脱,实现人的灵魂和宇宙的灵魂合一才是最大的幸福。其主要特点就是吃苦是福,更注重来生幸福。
中国虽然也有主张吃苦的思想,但吃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吃苦是为了成为人上人,是为了苦尽甘来。印度人受宗教影响,大多轻视身外之物,主张吃苦修行,贬斥享乐,突出贡献。
在饮食上,印度人热衷于吃素,甚至形成越有文化、地位越吃素的社会风气。一些人甚至将吃素上升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度。印度议会还专门设有“素食论坛”,专门向非素食主义者游说,劝说他们放弃吃肉。
印度人不热衷家庭生活,也不好女色。在他们看来家人只是在人世间偶然的邂逅,是人生轮回的一个片段,个人不属于家庭,家庭也不属于个人,大家都属于神。而女人只会让男人偏离苦修得道的正确道路,将男人引入歧途。
印度教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净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25岁到50岁是居家期,这一期间,教徒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到了50岁以后,男子必须放弃家庭生活,只执一杖一钵,云游四方,置生死苦乐于度外,一心等待解脱的来临。
印度人几乎没有历史史籍存留,其中几百年的历史竟然是空白。即使有一些史书,也总是以故事、神话的形式出现,真实性几乎为零。印度人不热衷于建造各种豪华墓地。印度教徒死后当天火化,然后将骨灰抛入江河,既不建墓地,也不设祖宗牌位。
对于钱财,印度人也看得很轻。印度传统宗教讲究奉献。例如耆那教的“五戒”之一就是戒私产。许多拥有万贯家财的耆那教徒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抛弃一切,出家当苦行僧。尽管现代印度这样的事情已经很少看到,但是富翁们大多热心于公众事业,慷慨施舍。在印度,除电影和马戏外,其他娱乐项目都是免费的,这些费用由企业家来埋单。
除了进行苦修,到寺庙膜拜诵经也是获得解脱、实现永恒幸福的重要途径。在印度教庙宇里,印度教徒成群结对地排着队,进庙后依次用右手将悬挂的铃摇一下,告诉神灵自己来敬神了。然后极虔诚地向神膜拜,神庙的祭司赤着胳膊,哼哼呀呀地唱着,不停地把燃着圣火的托盘冲神殿深处端进又端出。教徒们争相恐后地抢盘中的灰烬,将其抹在自己的额头,以示已经得到神的保佑。
2.神牛满街走,蛇鼠一家亲
在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方面,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印度。更特别的是,印度还是一个拥有动物崇拜传统的国度。人们不仅崇拜大象、猴子,还崇拜牛、蛇和老鼠。
在印度的街道上往往可以看到一头头牛在悠闲地散步、觅食。过往车辆必须绕牛而走成为印度特有的交通规则。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同印度教崇拜神牛有关。印度教的创造神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白牛,名叫南迪。南迪本身也是一个神,是一个温驯而又快乐的神。它的名字意思是“欢喜,高兴”,象征着正法。南迪被认为是湿婆神最忠实的信徒。印度教徒认为湿婆是最大的神,因此他的坐骑也就成为人们一起膜拜的对象。
在世俗社会,牛是繁殖的象征,又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来源:牛可以耕种田地;牛可以提供牛奶、黄油和酥油;牛粪可以作为燃料用来做饭;人死后,用牛粪焚尸,可使灵魂圣洁。印度人视母牛为母亲,至今在印度的有些地方在用餐前,须把泡有牛粪的水洒在地上,以示敬神。
每年在印度的许多地方都要举行敬牛的传统仪式“波高”。这一天,人们先把树叶和鲜花扎成花环挂在牛颈上,给牛角涂上颜色,并挂上许多椰果和甜饼,然后手持装有各种颜色圣水的瓶子围着牛走三圈,一边走,一边将圣水洒向牛身。洒完后,大家在牛面前五体投地,俯首膜拜四次。当神牛将椰果、甜饼抖落在地上时,大家一拥而上,抢食一空。人们认为,吃了这样的椰果、甜饼会带来种种好运。神牛走开时还要打鼓念经。但这种仪式不允许女人参加。
在印度,蛇是古代印度崇拜的动物,印度古代不少部落和朝代都声称自己是那伽,即蛇的传人。蛇在印度人心目中不是丑恶、阴险和凶狠的代表,而是长寿和生殖的象征。
印度的喀拉拉邦是最敬蛇的地区,不少人家都养蛇。喀拉拉邦还拥有两座全国最着名的蛇神庙,每到星期日的早晨,信徒们都到蛇神庙祈祷。
那些想要孩子的年轻夫妇,向蛇神献上刻有自己名字的青铜器,然后将其口朝下放在庙里。如果日后果然生儿育女,就会来到蛇神庙用供奉的青铜器煮牛奶粥招待别人。
每年的印历五月五日是印度的拜蛇节。在拜蛇节前一天,人们只吃一餐。在拜蛇节当天,人们要在墙上画上蛇像,或到庙宇的蛇像前烧香点灯,供上米乳、牛奶等食品。人们在膜拜时轮流呼唤12条神蛇的名字。拜蛇后,要请祭司吃牛奶粥等。一些驯蛇人在这天也会带着活的眼镜蛇,挨家挨户地接受人们的膜拜,并接受人们奉献的衣物和食品。
印度人尽管敬蛇、拜蛇,却有捕蛇、玩蛇的习惯。一些人甚至世代以驯蛇为生。
舞蛇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行头,他们通常都戴着琥珀耳环和珠链,吹着木笛或唢呐,柳条筐里的眼镜蛇便闻乐起舞。自古以来,印度人对舞蛇人都心存敬畏,他们被尊奉为印度神话中的瑜伽行者或圣人。尽管有些舞蛇人交了好运,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但是大部分舞蛇人还是只能提着蛇篓行走在乡间,或是在街头卖艺,生活十分困苦。
提到老鼠,世界上大约很少有人喜欢它们。但在印度教徒眼里,老鼠是智慧与吉祥之神——象头神伽内什的使者。在印度教庙里,人们总能看到伽内什的身边伴着一只老鼠。印度人崇拜老鼠还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天深夜,一位农妇听到一位女神对她说,她将在她腹内投胎,转世人间。农妇果然不久怀有身孕。一年半以后,农妇才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取名勒卡尼。勒卡尼聪明伶俐,精通法术,经常利用法术治病救人,深得乡亲爱戴。勒卡尼很喜欢老鼠,经常叮嘱人们好好保护老鼠。人们在她的感召下形成了保护老鼠的习俗,并由勒卡尼出面修建了一座老鼠庙。
据说这座庙宇就是印度拉贾斯坦邦德萨瑙老鼠庙。这座庙宇建于公元15世纪,几百年来香火极盛。特别有意思的是该庙还有三条庙规:一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伤害庙中的老鼠;二是如果无意中踩死了一只老鼠,必须赔偿一只用金子制成的同等重量的老鼠;三是进庙朝拜时须奉献食物喂养老鼠。
该庙每天早晚分别举行一次祈祷和喂养老鼠的仪式。仪式举行时,教徒们在庙堂击鼓诵经,老鼠听到鼓声就会争先恐后地从洞穴中跑出来,来到庙堂中央的女神塑像前的盘子里抢食物吃,吃完后又跑回洞里。为了使老鼠不受干扰地进食,庙堂上空架设一张大网,以挡住天上的飞鸟。为了防止附近的野狗和其他动物和老鼠争食,庙门外还有人专门把守。据说,每月供养老鼠的费用高达两三万卢比。
这样将人人厌恶的老鼠当神灵一样供奉着虽然显得不可理解,但当地人深信不疑。尤其是1927年,印度各地流行鼠疫,只有德萨瑙逃脱了此劫,这使得当地人更加崇拜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