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爱好诗的国度有着发达的宗教文学,通过神话传说寄托着人类对神灵的景仰与敬畏以及对善恶的认识。“诗圣”泰戈尔用自己简短、优美且富有哲理的诗句述说着人类的迷茫,将印度介绍给世界。
印度的舞蹈、音乐和瑜伽都是印度人在用自己的身体来感应神灵,希冀获得神灵的赞许。那一座座高耸的神庙寄托着人们对天国的神往。
那一幅幅雕塑不是刻在石头上,而是将神灵刻在人们心里。
第一节印度文学:深沉的缪斯之歌
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不仅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寒冷,它的庄严素美也给了仰望它的印度人民以无尽的想象力,和着心灵的节拍,用曲折委婉的曲调去吟唱那一首首深沉的缪斯之歌。
印度这块宗教的沃土赋予了印度人民无尽的想象力,印度人民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各种神话传说,使印度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朵奇葩。
印度文学按时间可以分为古代文学和近现代文学。又因梵语是古代印度文学共同使用的语言,因此,古代印度文学通称为“梵语文学”。它的发展时期大体可分为吠陀文学、史诗文学和古典文学。
吠陀文学的代表作为《吠陀》,吠陀,意思是“知识、学问”,后转化为“智慧、教义、经典”之意。它是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印度文学的最初源头。《吠陀》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共有4种本集,即《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是这套文学典籍的核心部分,内容以颂神为主。其中的哲理诗对印度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抒情诗开了印度世俗文学的先河,对话诗为史诗和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继吠陀文学之后,印度文学达到了又一个高峰——史诗文学。如果说吠陀文学是宗教文学,那么史诗文学就是宗教化了的世俗说唱文学。其中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品。它们在印度家喻户晓,是印度人精神生活中不可少的太阳和月亮,也是进行文学再创造的最重要的源泉。两大史诗对亚洲各国,特别是对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
古典文学时期,印度古代戏剧得到极大发展,到了公元1-2世纪就已经相当成熟。4-5世纪,印度古典戏剧步入高潮,先后出现了一大批着名的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和首陀罗迦的《小泥车》是其中的典范之作和重大收获。大量的戏剧演出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理论总结奠定了必要基础,最终出现了用诗体写成的、印度最早的文学理论着作——《舞论》。
10世纪以后,随着中亚穆斯林的入侵,梵语文学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印地语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和孟加拉语文学等,出现了大量的作家,也写出了不少有名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印度文学对周围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后,随着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民族意识觉醒。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宗教神话文学的束缚转而关注现实社会,印度近代文学产生。近代文学是用许多种地方语言写成的,此外还有英语文学。其中最重要的是东印度的孟加拉语、北印度的印地语和以德里、勒克瑙为中心的乌尔都语文学。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
1.印度的“荷马史诗”:《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相传为广博仙人所着,据考证为公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摩诃”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是古代婆罗多族的一位国王。《摩诃婆罗多》主要讲述的是婆罗多王族般度的儿子和持国的儿子之间争夺王国的一次大战。由于这部史诗描述了古印度各阶层的生活,被誉为古代印度社会的百科全书。《摩诃婆罗多》还是世界上最长的叙事体史诗,共18篇,约10万颂,长度是荷马史诗的8倍,被马克思誉为印度的《伊利亚特》。
《摩诃婆罗多》诞生的2000多年来,它的故事为人们广为传唱,逐渐成为印度人民思想和生活的一分子。在印度一年一度的庙会上,艺人们都要分段朗诵它,听众常常会被感动得流下眼泪。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先让歌者唱出原诗的内容,中间插入“蛇祭缘起”做楔子,然后正式开篇。故事的基本情节大致如下:婆罗多的后裔中有一对兄弟,哥哥叫持国,是个瞎子,生有100子,族名叫俱卢族;弟名般度,生有5子,族名般度。持国和般度的父亲死后,般度继承了王位,但不久死去,由其兄持国继任国王。后来,般度的长子坚战长大了,王位应由他来继承,但持国的长子难敌企图霸占王位。于是,婆罗多族内部的纷争便由此开始了。
首先,难敌企图纵火将般度5子及其母烧死,由于事先有人通风报信,般度一家得以逃出。在他们下到民间生活的这一期间,般度5子通过婚娶有了共同的妻子黑公主,并拥有自己的盟国。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放火烧荒,开辟国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难敌只得同意分治王国,让般度族在西部荒凉地区称王。难敌见般度族日趋强盛,便再次耍弄阴谋,派人用假骰子与坚战赌博,坚战在输光所有一切之后,兄弟5人连同妻子沦为奴隶,流放森林12年,第13年还得隐姓埋名躲藏起来,若被发现就要重新流放12年。
13年流放期满后,般度族5兄弟坚持索还国土,他们在召集盟国举行的军事会议上决定先派黑天为使者去与难敌谈判。但是,难敌一意孤行,致使和谈破裂。于是,双方各自联络盟国,在古城俱卢之野(今德里附近)展开了一场可怕的毁灭性大战,附近的许多国王也分别参加了双方的战斗,经过18天的大血战,般度族5子得胜。
后来持国的长子死了,由般度长子继承王位。最后般度5子登雪山修道,4人先死,只有长子到达天堂。
2.最初的诗:《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又名“罗摩传”或“罗摩的生平”,相传为蚁垤所着。该书最初以口头形式流传,经过6个世纪的不断加工,最终于公元2世纪成书。成书采用诗体形式,共分7篇,近2万颂。《罗摩衍那》是可以与《摩诃婆罗多》相媲美的又一伟大史诗。印度人民称其为“最初的诗”,是后世印度诗歌的典范。
《罗摩衍那》以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中间穿插了不少小故事,其中描写自然景色和打仗的场面又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主要故事简述如下:阿逾陀城国王十车王有3个王后,生有4个儿子,长子罗摩。罗摩通过比武获胜,娶了弥提罗国公主悉多。十车王年迈,决定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十车王的第二个王后吉迦伊受侍女怂恿,竟提出流放罗摩14年和立她的亲生儿子婆罗多为太子的非分要求。由于十车王有诺言在先,必须遵守承诺。罗摩为使父王不失信义,甘愿流放。悉多为了夫妻之情,十车王的小王后亲生子罗什曼那为了兄弟之谊,都甘愿随同流放。他们3人离开都城不久,十车王即抑郁而死。当时,婆罗多不了解内情,被召回举行父葬和继承王位。他得知真相后,痛斥母亲,举行完父亲葬礼后,亲自去森林寻找罗摩,让他继位。但罗摩坚决不肯,一定要等流放期满再回去。婆罗多只得带回罗摩的鞋子供在王座上,代为摄政。
罗摩3人在森林中历尽艰险。楞伽岛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悉多,罗摩与猴国结盟,在神猴哈努曼及猴群相助下,终于战胜魔王,救回悉多。但罗摩怀疑悉多的贞操,使她投火自焚。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证明了她的贞洁。夫妻团圆,流放亦期满。罗摩回国登基为王,阿逾陀城出现太平盛世。
后因罗摩听到民间又传悉多不算贞女,为不违民意,忍痛把有孕在身的悉多遗弃在恒河岸边。悉多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在净修林里,生下一对孪生子。后罗摩举行马祭,蚁垤安排孪生子与罗摩相会,并向罗摩辩明悉多的贞节,但罗摩仍认为无法取信于民。悉多无奈,向大地母亲呼救,说如果自己贞洁无瑕,请大地收容她。顿时大地裂开,悉多纵身投入大地怀抱。最后罗摩兄弟都升入天国,复化为毗湿奴神。
3.“天竺诗圣”泰戈尔
泰戈尔,全名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着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市一个属婆罗门种姓的家庭。
这个家庭非常庞大,泰戈尔的父亲有15个孩子,泰戈尔是最小的一个,因此得到父母的异常疼爱,被亲切地称为“拉比”。父母并不溺爱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十分节俭,鞋子和袜子要在儿女们长到10岁时才按宗教法规批准穿用。
在精神世界,父母亲却十分慷慨,给予了泰戈尔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
由于泰戈尔的父亲是印度着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因此这个家庭既热爱印度文化传统,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经常演戏,还有不时安排的音乐会。
着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座上客。在这样包含智慧和美的氛围下,泰戈尔拥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学和科学知识。
家庭给予的自由宽松的教育使泰戈尔异常厌恶学校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他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后来他还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读书,但都没有完成学业。17岁时,他遵从父兄的意愿去英国留学,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
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熏陶下,很早就展现出很高的文学天赋。他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
从8岁开始,到80岁离开人世,泰戈尔一生都在文坛耕耘不辍,共写成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还有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着。其中精练美丽的诗作最为人称道,有“天竺诗圣”之称。
1913年凭借长篇英文诗《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印度乃至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泰戈尔不仅是天才诗人,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也造诣颇深。他一生共创作了2000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其中《人民的意志》成为印度国歌,《金色的孟加拉》成为孟加拉的国歌。泰戈尔70岁高龄时学习作画,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泰戈尔的心里不只有儿女情长、花前月下,他也关心印度的未来、祖国的命运。他14岁时就发表了爱国诗篇《给印度教徒庙会》。1901年泰戈尔为改造社会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1912年,这所学校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由于英国在孟加拉推行分裂政策,1905年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于运动并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时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诗集和8部英文诗集,其中《吉檀迦利》为他赢得世界性声誉。这一时期重要的诗集还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等。1910年,泰戈尔又发表了史诗性长篇小说《戈拉》,它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批判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条主义、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挞。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寻求民族解放道路,泰戈尔走遍五大洲,发表了许多着名演讲。这一时期泰戈尔的突出成就是政治抒情诗,分别收在《非洲集》、《边沿集》、《生辰集》等作品中。
泰戈尔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协调,曾有10余次周游列国,其中在1931年还曾来中国演讲,力荐他来中国的便是中国着名的诗人徐志摩,为泰戈尔担任翻译的是后来非常有名的建筑学家、才女林徽因。泰戈尔还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的诗除了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并含深刻的哲学见解。对于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其代表作《飞鸟集》更是被人们称为“心灵的桥梁”。
《飞鸟集》1916年出版,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共收录诗325首,诗大都篇幅简短,却包含深刻智慧,是泰戈尔思绪的结晶,展现了他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思索。读他的诗就如无灯无月无星的深夜里,那一支燃起的蜡烛发出的微微光明。他的静默、豁达、宽厚、仁慈、执着,让人去冰寒而温馨,去浮躁而宁静,去混沌而澄明。
第二节愉悦众神的印度舞蹈
舞蹈是一门艺术。但印度舞还有复杂的宗教含意,要表现对神虔诚、洁净且无私的敬爱。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都是舞者表达和诠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工具。为了愉悦众神,南方的印度教庙宇会蓄养舞女,一些印度舞也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