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印度
48782900000023

第23章 “神”韵十足“诗”之国(4)

卡杰拉霍神庙是印度教神庙的杰出范本,神庙建在高高的石基上,绝大多数都是用坚硬的河底砂岩建成。庙内有大量精美的雕刻,涉及的人物有天神、国君、士兵、乐师、舞者及众多平民,造型栩栩如生,是印度文明的奇葩。因其将建筑与雕刻完美地结合起来,1986年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卡杰拉霍神庙群属于两个不同的宗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按方位又可以分为东、西、南三区。其中以西区的建筑群最为庞大,也最有艺术价值。西区共有14座庙宇,包括瓦拉哈神庙、南迪神庙、吗哈戴维神庙、茨错古扑神塔庙、扎葛德比神庙等。瓦拉哈神庙呈长方形,庙体由12根柱子支撑,建于沙石地基之上,有一座金字塔形的屋顶。在神殿中间供奉的是一尊具有人形的野猪像——瓦拉哈,它由一块巨大的黄沙石雕成,是毗湿奴教派中10大人形兽像之一。吗哈戴维神庙是卡杰拉霍遗址群中最为雄伟的建筑,供有湿婆神的大理石雕像,同时,它也是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神庙。庙里造型修长、姿态各异的仙女雕塑活灵活现。茨错古扑神塔庙是卡杰拉霍遗址群中唯一的太阳神庙,它是一座造型优美的三层建筑。

马探戈斯瓦拉神庙则供奉湿婆,整个建筑全用沙石建成,它也是印度北部纪念湿婆神的最大的建筑。拉刻丝吗纳神庙保存最为完整,它供奉的是保护神毗湿奴,其标志性建筑为由狮头、野猪头、人面组成的三面雕塑。

卡杰拉霍神庙以雕塑繁复、精美着称。

古代工匠们用精巧的双手化腐朽为神奇,耐心地凿刻出一件件造型优雅的雕件,有的雕件生动地表现了少女刚起床时伸懒腰的情景,有的显示了妇女洗浴后用手拧去辫子上的水珠,有的则表现了小孩儿从脚掌上面取刺的情景。但让卡杰拉霍名声大振的还是那些描写性爱的雕塑。这些雕塑是根据8世纪《爱经》的内容雕刻制成的,尽管只占雕塑群的很小部分,却是印度教文明的精华所在。这些性爱雕塑之所以堂而皇之地摆在众人面前,源于印度教对性爱的认识。他们认为性爱是一种宗教仪式,它与瑜伽的精神修炼一起可以实现人的自我救赎。

2.在阿旃陀石窟见证佛教的兴衰

古印度人相信大地深处和神灵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因此他们喜欢在坚硬的岩石峭壁上开凿洞穴,作为僧人修行或信徒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这些洞穴被称为石窟。印度共有1200多个各式石窟,其中的阿旃陀石窟最为有名,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双壁”。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西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的瓦古尔纳河谷,是在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成的一处佛教庙宇,四周风景如画。阿旃陀石窟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建造,到公元7世纪才完工,工期长达700余年。29个石窟高低错落,绵延550米,环抱成新月形,俯瞰清流翠谷。这29座石窟中有24座是僧人居住地,4座是佛殿。僧房呈正方形,里面陈设极为简单,床、枕头和佛龛均为石制。佛殿顶部为拱形,地面形如马蹄,内有佛陀和菩萨的巨形雕像。

在长达9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里一直作为佛门弟子修身养性、研读经书之所。但随着佛教在印度日趋衰微,阿旃陀石窟备受冷落,12世纪彻底废弃。之后逐渐掩于泥沙之下,为世人所遗忘。直到1819年,一些英国军官猎逐野兽,意外发现这个石窟,才使它重放光彩。

阿旃陀石窟拥有大量的雕刻与壁画。雕刻从题材上分佛教造像、装饰纹样。其中佛教造像可分早、中、晚三期。由于风化严重,早期雕像已很难辨识,中期雕刻手法趋于成熟,出现了许多精品,如16窟中的说法佛、19窟中的列柱和板框上的采花女子像及蛇王像等,技艺精熟,为石窟造像之佼佼者。后期雕像规模扩大,人物的刻画更加细腻精巧,形态也更加优美,如26窟中的佛陀降魔和涅、1窟中的释迦牟尼像,以及布满窟内四壁的佛传、佛本生故事浮雕等。

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人们瞩目的艺术,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上出现的大量的现实生活场景,说明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已出现世俗化倾向。画中所描绘的众多的妇女形象体态丰满,姿态优雅,形象高贵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艺术的美学思想。壁画依时代风格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壁画构图多为横幅长条形,人物造型、表现技法较之同时代的其他遗迹中的佛教艺术有明显的进步。如9窟残存有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线条柔和淳朴;10窟有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礼拜菩提树等画面,运笔大胆,风格豪放。

中期壁画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画面构图壮阔繁密,布局紧凑和谐,作风沉着老练,色彩典丽,富有抒情趣味,能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画和意境的表达,人物描绘手法精细,注重姿态的变化,其中对妇女的描绘均风姿绰约、艳丽动人。其代表作有17窟的狮子国登陆图和佛说法图及太子与妃嫔劝酒图,16窟的佛传故事等。另外,各窟的装饰壁画,如卷云、蔓草、莲花及小动物等均设计巧妙,想象丰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到了晚期,壁画创作在艺术上更臻完善。此时壁画构图宏大庄重,整体感强,线条稳健,色彩典丽,讲求透视,画面景物立体感有所加强,人物装饰更加华美,为阿旃陀石窟壁画艺术的最佳者。

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筑、雕刻和绘画之大成,融三者于一体。它虽然取材于佛的生平事迹,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印度古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壁画和雕刻的优秀艺术不仅对后来印度的美术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东方佛教所曾传布的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3.泰姬陵前长恨歌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位于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千米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杰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

有人说,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度。的确,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也曾说:“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去过泰姬陵的人,一种是没去过泰姬陵的人。”凡是见过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洁白晶莹、玲珑剔透的身影所倾倒。这是一座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宫殿式陵园,是一件集伊斯兰和印度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古代经典作品。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

泰姬陵呈长方形,长576米,宽293米,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四周被一道红沙石墙围绕。泰姬陵的正门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由红砂岩构成,上面雕饰着白色图案和花纹。正门顶端前后各有11个白色小圆顶,每个圆顶象征一年,代表泰姬陵的建造时间。大门与陵墓由一条宽阔笔直的用红石铺成的甬道相连接,左右两边对称,布局工整。在甬道两边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间修建了一个“十”字形喷泉水池。

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澄水道,水道两旁种植着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

穿过红色的甬道,泰姬陵的陵寝就展现在人们眼前了。这座通体雪白的建筑位于一座7米高、宽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陵寝四周各有一座用于朝拜用的高约40米的圆塔。圆塔略微有些外倾,据说是沙杰汗害怕地震来时,圆塔会砸坏爱妃的棺木而特意设计的。寝宫的上部为一高耸饱满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上下总高74米,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的半部《古兰经》的经文置于4扇拱门的门框上。寝宫共分宫室5间,宫墙上有构思奇巧的用珠宝镶成的繁花佳卉,使宫室更显光彩照人。中央八角形大厅是陵墓的中心,在墙上镶嵌着浅浮雕和精美的宝石。中心线上安放着泰姬的墓碑,国王沙杰汗的墓碑则位于其旁边。泰姬的棺椁上以翡翠、玛瑙、水晶、珊瑚、孔雀石等20余种价值连城的宝石镶嵌出精致的茉莉花图案,其工艺之精细、色彩之华丽,可谓巧夺天工,无与伦比。

阳光下的泰姬陵宛若出尘的少女,随着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时阳光强弱的不同,泰姬陵显现出不同的奇景。早上是灿烂的金色,白天的阳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银白色,白色大理石映着淡淡的蓝色荧光,更给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有人说,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度;不在月光下来到泰姬陵,就不算到过泰姬陵。

泰姬陵给人的震撼不仅在于它美丽的容颜,还在于它背后那一段哀怨缠绵的爱情传说。据说沙杰汗的宠妃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绝世美女,性情温柔,擅诗琴书画。她21岁时与当时为贾汗吉尔国王的三王子库拉姆结婚。婚后她与库拉姆同甘共苦,行影相随,足迹遍布疆场。1628年,库拉姆经过一场血战继承王位,给自己取名沙杰汗,意为“世界之王”。沙杰汗也因此得到宫中最高头衔——泰姬·马哈尔。但是好景不长,1631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随沙杰汗南征时因难产而死,当时年仅39岁。她临死之前要求沙杰汗不再续娶,并给她建造一座陵墓。于是一个悲痛的丈夫动用了皇族的特权,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用22年时间为爱妻写下了这段瑰丽的绝响。痴情的沙杰汗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建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黑半白的大理石桥连接,穿越阴阳两界,与爱妃相对而眠。可惜梦想在皇室的纷争中戛然断裂。泰姬陵完工不久,沙杰汗的儿子弑兄杀弟篡位,沙杰汗也被囚禁在阿格拉堡。此后整整8年里,阿格拉堡宫殿的每个月夜,透过一块水晶石的折射,都有一个伤心的丈夫不眠不休,痴痴地凝望着数千米外月光如洗中爱人的陵墓。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也因为泰姬陵的光彩被续写,光阴轮回,代代不息。尽管有人说,沙杰罕只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种子;尽管有人说,泰姬陵美轮美奂的脚下不知堆砌着多少人的鲜血甚至生命,但是我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这世上真的有情深义重的男子,有穿越时空的思念,有生死相随的爱情。泰姬陵依然超越着简单的建筑学意义,默默地美丽着,不为别的,只为人心中对爱情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