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印度
48782900000006

第6章 神话传说书写印度历史(2)

在经济领域,阿克巴也大力进行改革。他确定国家的主要税收来自土地税,取消过去的包税制,改由国家官员征收,税额一般为全部收获的1/3,实物和现金均可。这些措施杜绝了包税商的中间盘剥,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

在政治领域,莫卧儿帝国加强了中央集权。以苏巴(省)为最高单位,全国共划分为15个苏巴,每个苏巴设有一个苏巴达尔,为了限制苏巴达尔的权力,阿克巴又在每个苏巴设立地位仅次于苏巴达尔的万地,万地主管财政,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一时期,文化艺术领域也得到极大发展。阿克巴规定波斯语为宫廷语言,并成立专门负责翻译的部门,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翻译成波斯语。在绘画和建筑方面,阿克巴大力提倡不同民族风格的融合,对波斯-印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1605年阿克巴逝世时,莫卧儿王朝成为南亚最为强大的帝国,并使得古印度文明达到顶峰。

阿克巴的后继者没有延续这些政策。他的孙子沙贾汗一掷千金为爱妃修筑举世闻名的泰姬陵,耗资巨大,民怨沸腾。沙杰汗的儿子奥朗则布一改过去宗教宽容原则,重新歧视和迫害印度教徒,使得非穆斯林教徒纷纷起义反抗宗教压迫政策。从此莫卧儿帝国国势大衰。

1707年,各地土邦王公纷纷自立,莫卧儿帝国名存实亡。

第二节在异国统治下

15世纪,随着葡萄牙人达·迦马打通了欧洲通向香料王国印度的海上线路。印度逐渐沦为西方殖民者竞相蹂躏的对象。最终英国人笑到了最后,在印度开始长达200多年的殖民统治。在泪水、鲜血中,印度成长起来。

他们坚信正义的力量,最后在甘地的领导下,在非暴力不合作精神的指引下,终于获得了独立。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莫卧儿帝国后期,王位易主频繁,诸侯纷纷自立,互相攻伐。这为西方殖民者在恒河流域扩展自己的势力并最终使英国确立在印度的统治地位提供了机会。

早在15世纪末,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发现去往香料王国印度的航线,企图排挤阿拉伯人独揽同印度的贸易。尽管遭到当地印度教徒的反对,他还是在卡利卡特、科钦和坎那诺尔建立了葡萄牙的商业据点。

但由于葡萄牙人在他们的占领区疯狂实行宗教歧视政策,利用种种手段逼迫当地居民改信基督教,加上后继者荷兰、英国和法国的到来,葡萄牙人渐渐丧失在印度的优势,其领地纷纷落入荷兰人的手中。

17世纪初,尼德兰革命成功,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占领了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殖民地。但在同英国人的斗争中败下阵来,被撵出南亚次大陆。

法国从1527年就开始在印度建立商站,1674年,成功地将本地治理变为法国在印属地的首府,还取得了造币权。法国通过离间计,成功控制了印度南部广大地区。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它获得伊丽莎白女王的特许状,拥有好望角以东的贸易垄断权。随着葡萄牙人、荷兰人相继退出印度,英法两国的矛盾日益突出。1746-1761年,英法通过三次战争,法国在印度的军事和政治势力被削弱殆尽,英国后来居上成为印度最终的殖民统治者。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英国对印度进行了长达200年的殖民统治。

2.与英国“主人”的爱恨情仇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和土邦王公进行双重统治;第二阶段从1773年到1947年,英国政府通过《管理法案》,废除“双重政府”制度,不再假手于印度王公,对印度实行直接统治。1774年又通过首相庇特的《印度法案》,使英国政府进一步掌握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财政。英国政府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

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迅速沦为英国的原料生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印度的传统手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英国银行垄断印度的造币权和汇兑业务,控制了印度的金融业。

在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彻底的破坏。1793年在农村地区实行所谓的“固定柴明达尔制”,规定土地归柴明达尔(包税地主)所有,他们将土地转租给农民,每年上缴东印度公司9/10的土地税即可。这一措施加重了对农民的盘剥,大量农民破产,印度农村濒临崩溃的边缘。

面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印度各个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都因为各自为政被英国政府一一镇压了。1857年,印度爆发了由各个阶层共同参加的民族大起义。起义的导火索是印度士兵拒绝使用涂有牛油的子弹,而被判处死刑。印度官兵首先发动起义,接着各地的王公贵族也纷纷举起起义大旗,起义蔓延到印度全境的2/3。由于武器落后,加上起义队伍缺乏配合,两年后,这一声势浩大的民族起义被无情的镇压下去。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给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英国政府也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印政策。1858年,取消东印度公司,改由女王直接统治。同时保证废除种族歧视,维护信仰自由,尊重王公权益。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主观上是奴役印度人民,掠夺印度的资源和市场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用。但在客观上它也摧毁了印度传统的落后的封建经济,促使印度出现了近代工业,产生了代表新生产力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新兴阶级的政治理论家提出通过政治改革运动,而不是暴力来实现民族独立。持有这一观点的知识分子在1885年成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经过摸索,最终确立党奋斗的目标:

致力于从点滴改革到地方自治,直至最后实现民族独立。它的手段也从最初的请愿发展到掀起不合作运动。

印度的另一股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重要势力穆斯林在1906年成立“全印穆斯林联盟”。由于与英国殖民政府的矛盾加深,穆盟转而与国大党联合,共同争取民族解放。1916年,两党实现团结,印度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进入新阶段。

1919年,面对日益高涨的民族运动,英国殖民当局作出让步,通过法案增加印度人在议会和非关键政府部门的人数。这一法案可以说是印度走向自治的第一块里程碑。

1920年,甘地成为国大党公认的领袖。

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总路线。国大党宣布利用一切合法的和和平的手段来实现印度的全面自治。国大党的这一号召得到全面响应。英国殖民当局受到沉重打击,政府工作几乎瘫痪。针对这种情况,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高压手段,将包括甘地在内成千上万的爱国者投入监狱。出狱后的甘地意识到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参与是不够的,要发动群众参与到争取独立的运动当中去。他走街串巷,组织群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将印度独立运动推向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远东的统治地位受到日本的挑战,加上民族解放运动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展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岌岌可危,不得不采取让步政策,但英国提出印度作为英联邦自治领,不同意由印度人组织自己的政府。二战后,印度民族独立斗争空前高涨,英国见无力挽回颓势,便于1947年6月提出《蒙巴顿法案》,将印度一分为二,分别成立印度、巴基斯坦自治领,但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为印巴长期对峙埋下了隐患。8月,英国把印度的政权移交给两个自治领。1950年1月,印度实施新宪法,独立自主的印度民主共和国成立。

第三节现代印度:背着历史的包袱前进

经过不懈的努力,印度终于在1947年获得自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几经风雨,现在的印度已经成为有分量的世界一员。但是宗教、民族矛盾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不堪重负。

独立后的印度百废待兴,宗教矛盾、种姓矛盾以及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急需调节和缓和。经济上,经过英国200多年的殖民统治,新旧经济并存,除旧布新,发展国家经济成为当务之急。外交上,面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相互对峙,印度何去何从?

1.尼赫鲁的“三大主义”

印度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给出了他的答案,提出了所谓世俗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建国方略。他的学说成为建国后历届政府处理内政、外交的指导方针和理论基础,并在宪法中体现出来。

1949年,印度宪法规定印度实行政教分离,在政治上实行多党治国的议会民主制,印度为联邦制国家,各邦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在经济上走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即建立公营经济占主导,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体制,分配上体现正义原则。在国际关系方面,印度反对殖民主义。面对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1961年,尼赫鲁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以及埃及总统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在宗教事务上提倡各宗教一律平等,宗教信仰自由。

既反对印度教各种教派主义思潮,也反对给予少数宗教派以特权。针对传统的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的等级社会,提出废除贱民制度,保护低种姓和贱民的合法权益,在就学、就业等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

尽管印度的政党多达200多个,但国大党一直居于无可争辩的大党地位,长期控制着中央和各邦的政权。尼赫鲁家族也成为印度政坛上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