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印度
48782900000007

第7章 神话传说书写印度历史(3)

1964年尼赫鲁逝世后,其女英迪拉·甘地当选印度总理。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印度的阶级矛盾尖锐起来。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英迪拉甘地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政策,赢得了党内激进派以及共产党等左派政党的支持,成功化解危机。1974年,印度陷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英迪拉·甘地果断出手,严酷镇压反对派,同时提出消除贫困和减少失业的“二十点纲领”。虽流于形式,还是有效地缓解了陷入危机之中的印度经济。

1977年,由于政府的过火行为,国大党在大选当中败于人民党。

2.宗教冲突:摁下葫芦,浮起瓢

人民党执政后提出甘地主义、民主主义和开发农村三大纲领,外交上提出睦邻友好。但党内因教派不一,存在尖锐的权力斗争,人民党无法担当领导印度的重任。1980年,国大党英迪拉·甘地击败人民党,再次获得组阁权。

英迪拉·甘地上台后加强本人对国大党和政府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调整和有限度开放政策,在外交上开始同美国结好。但在宗教政策上有失偏颇,致使教派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起来。

1984年,政府镇压了锡克教分离分子发动的“卡利斯坦”独立运动,作为报复,英迪拉·甘地被她的两个锡克教卫兵刺杀身亡。

英迪拉·甘地之子拉吉夫·甘地在母亲被刺身亡数小时后就任印度总理。在其任期内,印度政府审慎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经济上进一步实行自由化和开放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金;政治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先后同各地民族分离主义领导人签订了一系列和解协议,有效促进了局势的稳定。

印度宗教冲突的死结一直未解,锡克教徒的分裂运动卷土重来,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矛盾又出现抬头和升级,拉吉夫·甘地政府威信下降。

1989年,印度人民党和印度共产党成功组阁,维·普·辛格出任总理。

1990年,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发生阿约迪亚寺庙之争,辛格为贯彻世俗国家原则阻止印度教徒的过火行动,使他失去议会多数派的支持,加上他要贯彻旨在照顾贫弱阶层的“曼德尔计划”遭到高种姓印度教徒的严厉攻击,被迫下台。1991年,拉吉夫·甘地遭遇了同母亲一样的命运,被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成员炸死。拉奥出任总理。他努力消弭印度的宗教冲突,谋求各民族、宗教的和平共处。但印度教徒的宗教狂热再次袭来,爆发了第二次寺庙之争,引发了激烈的教派冲突,伤亡惨重。各地自治乃至独立诉求亦不断提出,拉奥政府无能为力。但在经济上,他还是有所作为的。

他将过去效率不高的半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这使他度过了财政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印度的经济也有所增长。外交上,他及时调整政策,应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同样取得了一定成绩。

1996-2004年,印度人民党夺得领导权,瓦杰帕伊出任印度总理。这期间,印度通过不断深化经济改革,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保持在6%,尤其是软件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

但由于瓦杰帕伊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是以富人和城市为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穷人,尤其是农村人,并没有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多少好处,印度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大。

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印度加大了在军事上的投入,在克什米尔地区问题上大做文章,导致印巴边境持续紧张。1998年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震惊全世界。为了消除这一事件对印度国际形象的影响,瓦杰帕伊政府采取“微笑外交”的对外政策,特别是9·11事件后,印度积极参加世界反对恐怖主义斗争,争取本国在南亚乃至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4年,国大党击败印度人民党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取得组阁权。国大党主席索尼亚·甘地力邀印度着名经济学家,有“印度改革之父”之称的曼莫汉·辛格出任总理组阁政府,他也是首位锡克族人总理。经济上,在继续推进前政府经济改革、保持高增长率的同时,印度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印度下层国民普遍关心的发展农业和解决就业等问题上。此外,新政府还计划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6%用于教育事业,其中一半将用于中小学教育。对外,辛格强调印度将寻求与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所有周边国家发展最友好的关系,他尤其强调与巴基斯坦发展关系的重要性。2005年4月,他与来印度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共同签署了印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印巴和平进程“不可逆转”,并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分离组织进行对话,以期给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带来“永久的和平”。2009年,国大党再次击败人民党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辛格也得以连任。

尽管印度独立后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成为世界强国,印度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印度政府没有处理好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民族分离主义有加重趋势。印度又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宗教之间差异巨大,宗教冲突不断升级。

第四节历史名人风云榜

在印度这块不重现世的土地,一些伟人还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印度各民族的敬仰和爱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用战刀赢得王位与国土,用悲悯之心赢得万古流芳。国父甘地用自己瘦弱的身躯和完美的人格为印度人民赢得民族的独立。

1.阿育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其名“阿育”是“没有忧愁”的意思,因此他又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他的一生泾渭分明,毁誉参半。前半生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是“黑阿育王”时代,后半生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是“白阿育王”时代。

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的父亲去世。为了夺取王位,阿育王同自己的兄弟进行了残酷的内战,在连续谋杀了99位手足同胞之后,阿育王夺取了王位。

阿育王即位后就追随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向外扩张。在战争中,他杀人如麻,特别是在征伐印度南端的羯陵伽国的战争中更是残暴无比。被俘虏的羯陵伽人有15万,被杀的有10万。

在征服了羯陵伽之后,除了南端的泰米尔地区外,整个印度半岛都在他的统治之下,孔雀帝国成为古印度史上一个空前庞大的统一帝国。

羯陵伽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在羯陵伽战争结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进行了多次的长谈。最后,在优波毯多的感召下,阿育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竖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用多种文字刊刻在上面,这就是着名的阿育王柱,至今在印度半岛的西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阿富汗,还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阿育王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印度公主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不仅带去了许多僧侣和佛典,还带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的树枝,并亲自种植在锡兰,这棵菩提树在锡兰一直生长到今天。

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如在全国开凿运河,修建水库,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灌溉系统。他还修筑道路,建立医院,设立国家粮仓等等。归附于帝国的边远地区只需定期纳贡,便可享有自治权。阿育王笃信佛教,却不偏执。他允许其他宗教的自由发展,并提供一定的保护。

在他的统治下,孔雀帝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古印度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他被称为“伟大的阿育王”。

2.圣雄甘地

甘地是20世纪国际政坛一个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他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斗争策略,成功领导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被尊称为印度的“国父”,成为与马克思、牛顿和爱因斯坦齐名的千年伟人。

甘地全名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也被称为“圣雄甘地”,“圣雄”是泰戈尔对他的称谓,意为“伟大的精神”。甘地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印度西海岸的波尔班达(现印度古吉拉特邦),其家族信奉印度教,属于吠舍种姓。甘地的父亲及叔父做过土邦王公的首相,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甘地是家中6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

19岁时,甘地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在英国,甘地因不懂礼节,出尽洋相,饮食等方面的不习惯也让他无所适从。他无法用英语同人交谈,也不会用刀叉。进餐时,往往弄不清荤素,加上菜价昂贵,味道之难吃常使他望而生畏。很长一段时间他仅吃从印度带去的食物,勉强维持温饱。在伦敦大学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如果没有南非之行,甘地也许终身就以律师为业,成为一个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他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国。

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1920年,甘地提出“非暴力思想”和“不合作运动”,真正为国大党接受,甘地取得领导地位。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耐心和随机应变的本领;他待人谦恭、诚实、光明磊落,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他注重实际,反对空谈;他关心下层人民疾苦,善于体察民情并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生活清苦,安贫乐道;他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会和谐;他的道德修养堪称楷模。正因为如此,甘地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东方人博得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和不同阶级的人的景仰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