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印度尼西亚
48784400000014

第14章 形形色色的传统礼仪(2)

印尼很多乡间习俗和别的地方不同,它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女人娶男人,在印尼乡间有些土着部落中,一个女人结婚,实在比什么都要隆重,连乡中的酋长在这一天也被她“统治”了。因此这天是女人一生中最值得炫耀和回忆的日子。结婚的时候,新娘把新郎接回女方家,双方亲戚大摆宴席,他们吃喜酒还有一个怪风俗,就是男方家的来宾必须在太阳还没有下山前离开女方家;女方家的族人必须等到半夜才可以入席,一直狂欢到天亮。他们也闹新房,但闹的对象是新郎,极尽嬉戏之能事。婚后10天丈夫必须“归宁”,妻子随行。在这里,人们并不因为女人娶男人而认为女人的地位高,大概他们还不大了解名利,只求好好生活下去便心满意足了。

印尼许多地区还流行抢婚风俗,这种风俗与印尼古代等级制度有关,两个出身悬殊的青年男女相爱又难征得父母同意时,便用抢婚方式造成“既成事实”,双方父母也就无话可说了。在古代,一个家族中几个表兄弟同时看上一位表妹时,其中和表妹感情最深的就先下手为强,采用抢婚方法独占姑娘,并随时准备和情敌决一雌雄,这种风俗就一直流传下来。印尼现在流行的抢婚习俗的“抢”字,一意为“逃”,另一意为“拐”。前者为逃婚,即男方由于付不起聘金或女方父母不同意而采取的一种行动。这种抢婚都是同姑娘共谋的,丝毫没有强迫的意思,以既成事实达到结婚的目的。而后者带有拐骗的行为,即便女方同意,这种行为也是违背社会道德的。

印尼爪哇苏卡布米地区本来是个林木苍翠、绿草如茵的风景非常美丽的地方,但后来由于乱砍滥伐,使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强烈要求当局采取措施,植树造林为后代子孙造福。于是当地政府作出了一个决定,每对想要登记结婚的青年男女必须先种树,后结婚,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一种习俗。现在当地要成婚的青年男女不但自动种好“夫妻树”,而且把亲手种下的“夫妻树”作为爱情的见证,他们在树前发誓要白头偕老,决不见异思迁,表现了对爱情的忠贞。

爪哇岛还有一个地方规定:男子如果想结婚,必须首先打死25只大老鼠上交政府,否则不予办理结婚手续。政府这样规定是因为当地老鼠成灾,每年吃掉大量粮食。想结婚的青年要关心自己将来的幸幅,也要关心消除社会公害,这个规定可谓利国利民。

第二节五花八门的葬俗

丧、葬礼是人生终结的重要仪式,既具有社会性质,又带有信仰性质。印尼部族众多,信仰多元,因而葬俗各异。印尼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等几种迥然不同的葬法。

1.最后的归宿

印尼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因而死后实行土葬。伊斯兰教葬礼较为复杂。一旦有教徒死去,家人应立即前往附近的清真寺报丧,护寺人当即将噩耗公布在布告牌上告知众人。

按伊斯兰教的规定,去世的教徒应在6小时内下葬,具体时间是:

下午或晚上死亡的人应于次日中午或下午入葬;清晨或上午死亡的人应在当天下午入葬,下葬前举行宗教仪式。先将死者置于灵堂正中,上盖长布;死者肚子上放一把大剪刀,据说是用以驱魔的;灵堂前点燃沉香,四周保持肃静。然后人们为死者诵读《古兰经》第一章法帝哈,以超度亡灵,同时有秩序地向遗体告别。

当灵柩、裹尸布准备就绪后,人们将尸体擦洗干净,然后在上面撒樟脑或檀香粉,在腋下等凹处垫上棉花,然后用白布把尸体缠紧,最多7层。之后在脚部或颈部打结,露出面部。待撒上香料后,再将面部缠上布入棺。棺内垫白布,死者头下放一香料枕。入棺后,在尸体上再蒙一层白布,盖上棺盖后,再在上面盖数层白布,并在表层写上《古兰经》有关章节。

随后,便把棺柩抬至清真寺,请长老为死者的亡灵祈祷。棺柩到墓地后直接放入墓穴,中途不能落地。埋土之前,死者家属请护寺人跳入墓穴,打开棺盖,把一团泥土放进棺中,并把嘴贴在死者的耳部念经。最后盖棺,埋土,立石碑。埋葬完毕后,葬礼主持人在墓前展席跪坐,带领送葬人为死者亡灵诵读赞美诗。诵罢,人们要往墓上洒香水和鲜花花瓣。

整个葬礼期间,在场的人不能哭泣和落泪。临别时,死者家属要向主葬人馈赠礼品,以示酬谢。死者死后的特定日子里,家人要为死者举办规模不等的祭宴,每年开斋节时要扫墓和撒鲜花。

松巴人死后,家人首先要举行“唤尸”仪式,即面对死者大叫4声或8声,同时摇铃。如死者毫无反应,证明确已离开人世,才向外人正式公布死亡消息。然后为死者穿上传统的民族寿衣,用上等土布缠裹,下面垫上牛皮。先以坐姿停放在房屋的第一层,待家庭经济情况许可时,再将尸骨移入宅旁墓地。

西伊里安的阿斯玛特人处理亲人的尸体很简单,一般把尸体放在平台上任其腐烂,亲人取回其头颅就可以了。近年来他们也逐渐开始实行土葬。丈夫死后妻子往往悲痛异常,她们在烂泥里打滚,大哭大叫,还要用匕首扎地,显得悲痛欲绝。

部分靠打鱼为生的部族,如巴瑶族等,终年在海上漂流。但如有人死于海上,其尸体也要运回陆地埋葬。东加里曼丹布兰麻托族的土葬极其简单,人们把尸体洗净后,选一块地埋上土即可。坟上无任何标记,不必举行葬礼,亲人也不必为死者祭奠、扫墓。

2.灰飞烟灭

巴厘人信奉印度教,认为人死后可以超脱凡俗,升入天国。他们把丧事看成喜事,故火葬仪式非常隆重。葬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制作木牛、火葬塔和死者的模拟头像或画像等。所以人死后一般停尸于家中某一房间或暂时埋入土中,待准备工作就绪后再举行葬礼。木牛是火葬时用来装尸体的,木牛的性别要与死者相同。除木牛外,也有制木象、木狮的。火葬塔的大小、高低、装饰,视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异。贵族的火葬塔高达20米,分9-12层,缠着彩带,十分华丽。一般人的火葬塔不超过1米高,最多3层,装饰物也很少。

死者模拟头像一般用椰叶编织而成,也可用木板代替,称做“阿代干”。

火葬仪式举行前,死者家属带着“阿代干”和装着槟榔、鲜花的银器及祭品先到火葬场为死者举行洁身仪式,后将“脱俗”的“阿代干”带回家中供奉,待火葬时连同尸体一同焚烧。火葬的前一天晚上,死者的所有亲属都身穿华丽的民族服装集合在一起,他们挥动彩旗和长矛,以“阿代干”为先导,在歌舞队伍的伴随下列队拜见当地权力最高的僧人,求神护佑。此时,高僧念经为死者超度亡灵,并往“阿代干”上洒香水。当天晚上,死者家张灯结彩,演出歌舞、皮影戏,还朗诵古典诗文,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次日清晨,死者一家庭成员爬上高树敲木梆,向周围邻居宣告火葬仪式开始。接着人们抬起木牛、火葬塔等在庭院里慢跑3圈,使死者迷失方向,以后找不到回家的路。送葬队伍多达几百人,一路上吹吹打打,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乐队走在队伍的前面,其次是舞蹈队,再后面是“阿代干”、火葬塔和所有的祭物。火葬后,人们到海边举行撒骨灰仪式,最后所有参加葬礼的人要跳入大海洗澡,便于驱邪,带着圣洁之身回家。

举行这种火葬要花费大量的钱财,那些无力负担的平民只好暂时把死者的尸体埋起来,尸体用盐、米粉、醋、香料和檀香粉的混合液浸泡,眼睛上放一块小镜子,鼻孔里放香花,白布包头,据说这样尸体才不会腐烂。待经济状况好转后,再将尸体取出进行火化。为了满足那些没有能力火葬的人们的愿望,巴厘岛每100年左右就要举行一次集体火葬。火葬的前几天,人们紧张地准备祭品、木塔、木牛、木狮、木象等,以示葬礼的隆重。火葬的前一天,把尸体残骸从坟墓中掘出来洗净用白布包好,放在特设的走廊中,周围放满祭品。亲友们带着一块象征着纯洁的白布作为礼物前来送葬。送葬时,人们争相抬尸以示告别。送葬的队伍要走曲折的路线,使死者的灵魂找不到回家的路。

妇女们带着祭品和圣水,死者的亲戚持长白布走在木塔旁。进入火葬场后,把尸体从木塔移到木棺中,由亲属割开裹尸布。僧人把圣水洒在尸体上,背诵祷词,摔破水罐,放上寄托死者灵魂的模拟像,撒下纸钱。仪式完毕,在乐声中点燃木棺,大家欢呼,围坐起来喝酒,直到尸体烧成灰。尸体火化后,骨灰用贮器盛好,抛入海中,如果离海太远,就抛入河中,表示洗净了一切污浊。在12天或42天后,再举行一个仪式,使死者的灵魂“神化”,并把其灵位供奉在鸽子笼式的家庙里,让他每逢节日前来享受祭品。至此整个火葬仪式才宣告结束。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盛行火葬,印尼加里曼丹群岛南部西翁县达雅克·玛雅安族也盛行一种被当地人称为“伊参伯”的别具一格的传统火葬。之所以说别具一格,是因为他们所火化的不是刚死去不久的尸体,而是已入土多年的尸骨。

“伊参伯”达雅克族语的原意是“取骨”。进行“伊参伯”葬礼时,人们首先从死者的墓地里挖出尸骨,将它装入树枝纺织成,形似臼的2米长的“小棺材”里。装女性尸骨的“小棺材”的顶端纺织成鹰形,若装男性尸骨的,则编成龙形。然后将这些“小棺材”整齐地排在事先架好的形似船的木棚内,木棚架上刻有各种花纹,且涂有各种颜色的油漆。

取骨仪式之后是烧骨仪式,烧骨仪式是“伊参伯”葬礼中别开生面的仪式。仪式开始时,由4位壮汉按抬着装有尸骨的“小棺材”,后面跟着手中提着用藤子织成的篮子的死者们的家眷,篮子内装有衣服、食品、以及甘蔗、红毛丹、椰子等水果的种子,还有用香蕉叶编织成的厨房用具和用树枝制作的弹弓等,并在篮盖上写上死者姓名。壮汉们抬着“小棺材”依次通过事先造好的7层梯形的木阶梯,将其整齐地摆放在搭在橡胶园村中形舟形木棚内待烧。主持仪式的头领随即大声祷告:“诸位死去的父老乡亲们,让我们以木舟将你们的英灵送到天府去吧,愿你们在那里安息!”在祈祷声中,死者的家属盘膝围坐在“小棺材”周围洒米粒,泣别死去的亲人。然后4位壮汉由四方点燃木棚。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向火堆中扔些布料、编制的生活用品等以示怀念之情。

“伊参伯”仪式往往历时7日7夜,第7日是护送亡灵去天国。在这一天,他们将死者焦骨和骨灰带到80年前建造的当地居民称为丹巴克的小灵屋里,死者家属再次祈祷着、哭泣着与死者告别,仪式才最终完成。虽然每一死者家属举行3次“伊参伯”葬礼必须花费50000盾印尼币,还得交出2头猪、2只鸡和180千克的米,然而他们不以为苦反为之高兴,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家人的亡灵护送往天国去,使其安息。

巴厘土着人把不同年龄的死者置于不同的地点存放、晾晒。晾尸场占地20余平方米。已婚者的晾尸地可供游客参观;儿童和未婚青年的晾尸地一般为森林空地,他们被认为纯洁无瑕,死后可以直接升入天堂,故禁止外人观看。新的尸体运到后,旧尸体便被移到晾尸场以外。

所以,晾尸场附近白骨随处可见,待100年一次的集体葬礼到来之际再焚烧,届时岛上将无白骨存在。关于该习俗有一个传说:土着人的祖先是一位下凡的仙女,自她来后,巴厘岛香气四溢,终年不散。爪哇岛的一位王子闻香而至,为了使本岛不被外人占领,该岛居民决定用腐尸的气味冲淡香气,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今。巴厘土着人确信,清白之尸是不会发臭的,尸体若发出臭味,死者一定是罪人。并认为能闻到臭味者,也一定有罪。据分析,晾尸场臭味不大是因为海风随时将尸臭吹走的缘故。

龙目岛上的德班果族有着独特的晾尸习俗,又称“束尸”。即把死者的尸体运到森林,束在选定的大树上,任凭风吹雨打。

第三节礼仪与禁忌

印尼是个礼仪之邦,人民热情好客,喜欢与人交往,十分注重社交礼仪。印尼一些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失子事小,失礼事大”,可见社交礼仪在当地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1.见面及做客礼节

印尼人非常热情,邻里、熟人相遇,都会互打招呼致意,亲切问候。若是久别的亲人、朋友重逢,见面时除一般问候外,还常常用握手、拥抱、贴脸、拍打对方肩膀等动作表达见面时的喜悦之情。男子对地位高和受人尊敬的妇女往往会吻其手背,以示敬重。穆斯林之间见面,一般常用阿拉伯语的salam(你好)相互问候,并不分性别,均以双手合十至前额向对方表示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握手时通常要用右手,用左手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

实在不便用右手而不得不用左手与人握手时,要表达歉意。此外戴着手套与人握手也是不礼貌的。

在伊里安查亚地区,男人之间的见面礼是拥抱。如果一个男人受到浅肤色、直发的外族人的拥抱,他将感到十分荣耀,会把拥抱他的人视为亲人。

巴厘岛杜伦南人的见面礼节很是特别,他们在熟人邂逅时往往以挥舞拳头、互蹭鼻子来表达喜悦之情。

印尼人在引见介绍朋友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一般是向老年人引见年轻人,向女士引见男士,向社会地位高的人引见地位低的人。3条原则中,社会地位高低这一条最为重要。违背以上原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