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印度尼西亚
48784400000007

第7章 赤道玉带,绝美风情(2)

这里榴莲很多,价格也便宜。房屋之间相隔很远的空地上都长满了榴莲树。人们一提起榴莲就会说到泰国。其实榴莲的出生地是印尼,成名于泰国。这有点像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数字,却由阿拉伯人将它传播出去。印尼的伊里安岛盛产榴莲。榴莲的模样绝不能说漂亮,也无特别之处。足球般大小,木质状外壳,颜色略黄,密生三角刺,一般重2千克左右。其散发的气味一般人是不敢恭维的,有一股北方的臭豆腐夹杂着洋葱的混合臭气。榴莲树一般高约30米,树冠巨大,枝叶婆娑。树叶长圆,顶端较尖,花色淡黄。

每年的6-7月份是榴莲的丰收热卖时期,超级市场里、水果店里、街边的地摊上,榴莲排山倒海似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令人很难以抵挡。榴莲在印尼不贵,一个约6块人民币。其实这个“水果之王”是一种很有争议性的水果,喜欢的人说它香,讨厌它的人说它臭。据说,切开榴莲之后不要将榴莲壳丢掉,吃完之后再用壳盛水,饮用这种水可除口中异味。

印尼本身自产榴莲,但是每年还要从泰国进口榴莲。在大芒果街上就有常年卖泰国榴莲的小摊,原因是印尼本地的榴莲个大,但核大肉少;泰国榴莲正好相反,个虽小,但核小肉厚,吃起来过瘾。不过要比其味,还是印尼的榴莲味浓。在热带,吃榴莲最佳方法是:将榴莲的果肉抠出,装在容器里,放进冰箱冰镇2个小时。这样,吃起来既没有了臭味,又清凉甘甜、香醇解暑。

除了榴莲飘散着一种臭味外,在印尼还有一种食物——臭豆,物如其名,臭不可挡。未剥开的臭豆看上去有点像刀豆,长长的一条,剥开之后取出的豆,就是臭豆了。市场上卖的多数是还未剥开的,在超市的必定是已经剥好了的,但是价格就要贵得多了。臭豆有强肾的功效,是很好的食疗食品。印尼菜很多时候需要用臭豆做配料,当地华人则喜欢将臭豆和虾一起炒,或者用臭豆煮三层肉。吃完臭豆之后口中必定留有臭味,不急,印尼人有除臭小诀窍——吃完臭豆来一小根生黄瓜,臭味尽除。

印尼最有特色水果的当属蛇皮果了。很多对蛇有着敬畏心理的人,开始都不敢吃。印尼瓜哇中南部日惹的方圆十几公里内,种植的都是这种水果。

蛇皮果状如鸡蛋上尖下圆,形状大小更像毛桃,或者大蒜头。在印尼市场上销售的蛇皮果,其外壳上的毛刺已被除去,显得光滑。果皮呈褐色,由小鳞片构成,极像蛇皮。每一个小鳞片的上部似乎能与果皮分离,但其下部连成一个整体。果皮很薄,较硬,如果不小心的话,能将手指划破。把皮剥开,然后把一层薄薄的皮撕掉,就会见到果肉了。很多人初次看到都会害怕而不敢吃这种果实。

剥开果皮后,果肉也形似大蒜头,白色,有时略带黄色,呈瓣状。一般3-4瓣,其中有一两瓣较小。肉质似椰肉,咬起来很爽脆。大的瓣中有硬核,有如剥开后的栗子,有两面是平的,另一面近似圆面,深棕色。果肉气味微带酸臭,入口以甜味为主,略带酸味。不过不同的地方所产的品种味道也略有差异,有些品质较差的会有臭味,而且肉质干硬,非常的酸涩。印尼巴厘岛产的蛇皮果最好,肉质甜中带酸,果肉饱满像苹果一样的爽脆,果核也比较小,带有淡淡的香气。据说蛇皮果还有美容的效果,所以印尼市面上也有用蛇皮果做的保养品。

除了特色水果,还有印尼人使用野生植物资源制作的味道独特的糕点。在印尼,许多糕点都离不开香兰叶汁,用椰子浆、木薯粉及棕榈树糖,加水搅拌均匀之后,和成包饺子似的硬度,塞入铁皮模子里,用铁盘盛着,放进烤炉制成曲奇饼。这是荷兰式曲奇饼的印尼化,味道自然非同一般。

当地的木薯酒糟则是将木薯剥皮、水浸几个小时去毒,煮熟后加上发酒饼,搅和均匀后放入洁净的容器,封闭让其发酵一两天,产生香甜的酒味后,用香蕉叶包好,用椰子叶梗做的签子穿好固定住,就可以上市贩卖。

邦加的荷兰式的千层黄油蛋糕,是印尼人婚宴、生日及新年必备之物,但又并非全部按荷兰的方法制作。经过当地人因地制宜的改良,一般用牛奶、黄油、蛋、面粉、发酵粉加水稀释,均匀搅拌烤制,诀窍在于那层加有印尼香料的材料,与正宗的荷兰蛋糕不同,而且每家都有其祖传配方秘不示人。制作这种蛋糕的是用陶土制成的土烤锅,里面放进散热性能极佳的沙子。烤锅下面烧木柴,上面有一个圆形铁盘,用几根铁线串拿起来,方便拎起来一层一层浇注原料,烧上木炭,使热力上下夹攻。因配方不同,每家风味各异。

当地最平民化的食品窝打,用鱼蓉与红葱头加上木薯淀粉,用香蕉叶包着烧烤而成,1000盾(约0.8元人民币)一个。窝打蘸酸醋、大蒜蓉、辣椒及糖调制的酱汁,或中国面酱吃,别有风味。印尼人也吃粽子。

印尼棕子以糯米加椰子浆煮熟后,加入肉末,搀入事先炒好胡椒、香菜子做的馅料,用香蕉叶包好加以烧烤,其香味四溢。如果稍微注意一下,你就会发现印尼邦加的本土式的美食,不论菜肴还是糕点,都离不开那里丰盛的农产品,如椰子、棕榈树糖、棕榈油制成的人造黄油、木薯、香兰、辣椒、香茅、胡椒、香菜子、丁香、黄姜、沙姜、莨羌、红葱头等各种香料。

邦加当地劳动市场狭小,很多邦加人跑到爪哇岛、雅加达发展,开始碰到困难时多数是丈夫打工,妻子做点心卖。也有夫妻专心开拓糕点业的。邦加的名点荷兰式千层黄油蛋糕,不仅进入超市、酒店和咖啡厅,并且打入了国际市场。

2.科摩多的“活恐龙”

几个世纪前,印尼苏丹开始宣布把罪犯流放到一个叫“科摩多”的小岛上服刑。后来,传出可怕的消息:岛上有很多吃人的巨龙,口中吐着红色烈焰,但当时没人相信。

1912年,荷兰探险家在印度尼西亚的科摩多岛上,发现了一种体长3米的大蜥蜴——科摩多龙。它全身披鳞甲,四肢粗壮,尾巴很大,有点像鳄鱼。这个庞然大物的模样十分狰狞可怕:巨大的头上长着一对闪烁着阴森逼人光芒的大眼睛,满口匕首般的利齿。

德国着名动物学家海因兹·齐尔曼在文章中描述了初次遇见科摩多龙时的情景:树林中突然传出了阵阵枯叶的飒飒声和干树枝的折断声,伴随着声响,一只庞然大物忽然出现在草地上,它迈着沉重的步子,深陷的双眼发出阴森的光芒。巨大的头颅很像鳄鱼,但伸出的舌头像剑一样细长。它的爪子非常锋利,像4把巨大的耙子,这是蜥蜴类防卫和进攻的武器。看它那不可一世的样子,仿佛只有它才是科摩多岛唯一的主人。

20世纪初,一架飞机偶然落到科摩多岛的龙蜥中间。里面是一位荷兰的飞行员,因为发动机出了故障,他几经挣扎才降落在科摩多岛上一片宜人的海滩上。飞行员在这里经历了两天的生死考验。他一边精疲力竭地对付着他的发动机,一边又要警觉地注意着这片陌生土地上的动静,一旦发现有龙模样的怪兽出现,他就长时间心惊肉跳地伏在机舱里一动不动。最后,他终于使飞机离开了地面,让海滩上饥饿的龙蜥大失所望。

1974年科摩多岛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龙吃人”事件,死者是瑞士的冯·利丁·比布利格男爵,当时他正带领一个生物学小组在这里考察。那是个阳光刺眼的炎热的中午,60多岁的男爵想要休息一下,于是他在小山峰上的一片开阔的平地上舒舒服服地坐了下来,并告诉其他组员继续往前探查,回来时再与他会合。但当他们返回时,在这里只找到了这个不幸老人的相机和一只被撕得不成样子的血迹斑斑的鞋。

不过谢天谢地,只有男爵一人的名字写在科摩多巨蜥的受害者名单上。科摩多巨蜥一时吸引了世界众多的关注,也引来了大名鼎鼎的美国狩猎家伯尔登。伯尔登1926年来到这里,但当时的统治者——比马的苏丹已下了一道保护令,所以伯尔登没能猎获到它们。与他同来的电影摄影师威力斯·欧伯伦却拍摄下了不少精美的镜头:科摩多山上险峻的悬崖,岛上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超凡脱俗的自然景观,隐约在湖光山色中的危险的巨型猛兽的幽影,都给欧伯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欧伯伦用这次拍摄的材料,在1931年制作了影片《金刚》,该片后来被奉为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科摩多龙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属巨蜥科。巨蜥科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亿年前,现代的巨蜥源自4000万年前的亚洲,而科摩多龙则用了400万年进化成今天的样子。它拥有尖而有力的爪,像锯一样的牙齿,身体十分强壮,全速奔跑时时速可达20千米。它口中伸出开叉的舌来到处寻找猎物,可以闻到4千米以外的腐尸的气味。

它是一种令人恐怖的肉食性动物。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科摩多龙高超的狩猎技艺源于它嘴中丰富的细菌。它常常进攻鹿,但有时候也攻击人。它的攻击虽然不会立即让被攻击目标死于非命,但是能导致致命的细菌感染。科摩多龙进化出了一种“复杂的、联合杀伤性武器装置”。首先,科摩多龙有极其锋利的锯齿状牙齿,这对撕裂猎物的肉以及造成巨大的创伤非常有利。不过,还有更厉害的。当研究人员对科摩多龙做磁共振成像测试时,他们在科摩多龙的下颚中发现了目前已知的、结构最复杂的爬行类动物毒液腺。这种腺体能释放出让血管扩张并且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物质。被它咬伤的结果就是血液大量的流失。因此,这个新的信息能帮助人们弄清科摩多龙的“恶名”。但是对于它那些不幸的猎物来说,这起不到任何作用。

科摩多龙是一种不挑食的肉食性动物,它们喜欢吃任何腐肉和动物,吃饱后昏昏欲睡,毫无生气。

但当它们饥饿时,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能捕获鹿和小野猪,并把它们撕裂。巨蜥的尾是一条“裹在橡皮里的钢丝”,不会折断。当遇到较大猎物时,它们会突然转身猛抽。被抽中的猎物轻则昏迷,重则当场丧命。初生的小科摩多龙吃昆虫、小型的树栖蜥蜴、蛇等;成年后一餐可以吃下相当于自己体重80%的食物。科摩多龙平时猎捕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如野猪、鹿、野马、水牛等,当缺乏大型哺乳动物时,它们会吃腐肉和鼠,甚至幼小的同类。

科学家从在岛上发掘到的化石得知,早在200万年以前科摩多龙就已生活在这些岛上,当时这里根本没有野猪、鹿和水牛,这些动物是5000年前人类带到岛上来的。那么,那时候的科摩多龙是以什么为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