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历来就受人重视,直到今天,春秋时期“有教无类”的孔子仍被人们传诵。19世纪末,中国创立了第一所国立大学——北京大学,此后,数百所大学如雨后春笋,在各地成立,为提高素质做出了无尽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医疗体系也有了长足进步,中国医疗水平普遍提高很快。
中国的社保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如今医药费虽然持续攀升,但社保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真正实现了为百姓谋求福利的宗旨。
第一节教育——民族素质之本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在汉代,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宋元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和“五经”则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遏制。一直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才下令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1.最着名的高等学府
清华大学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阶段,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清华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清华是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李济等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着名的“清华学派”,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更是群星璀璨,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周光召、林宗棠、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以及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等等。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
北大创立之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它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的学统,创立之初身兼传统的太学制度与现代的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延续,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
北大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北大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九校联盟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复旦大学位于中国上海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经过几代复旦人的艰苦努力,以及“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该校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包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复旦”两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复旦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复旦大学设有69个本科专业,其中文科类专业30个,理科类专业23个,医科类专业4个,工科类专业4个,管理类专业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19个(其中自设5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15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其中自设30个),并设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6年底至2007年8月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增补和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认定中,学校有11个学科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了67个二级学科),另有19个学科被确定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被重点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总数达86个,名列全国前茅(一级重点学科总数为全国第四,二级重点学科总数为全国第三)。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8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81个研究机构,145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校拥有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9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集成电路等2个国家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2.国学——凝聚民族向心力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
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经高瞻远瞩地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现代“华学”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地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
第二节医疗——民生保障之本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在城镇,先后经历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和试点阶段,全国范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等阶段;在农村,伴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努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进而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多样化进行探索与完善。
1.悬壶济世——新时代新改革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医疗机构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这一大潮的影响。
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1998年,医改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
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提出:要在2001年底实现90%以上的地市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扭转以药补医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