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壮族由青年男女表达爱情转变为对抗性比赛项目的“投绣球”;朝鲜族的跳板;满族的滑冰;侗族的骑木马(踩高脚);瑶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风筝;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龙舟竞渡、风筝、秧歌、围棋、气功、太极拳等,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第一节体育健儿争自强
我国是个体育大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是一个外来词。它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当时,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回国后,他们将“体育”一词引进到中国。1904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
在我国,最早创办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上海的“沪西士商体育会”。1907年我国着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同年,清皇朝学部的奏折中也开始有“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运用开来。
1.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奥运会历史悠久,1932年7月30日,中国首度参加奥运会。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在第8位出场。刘长春高举国旗,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后,是一支“临时拼凑”的中国奥运代表团:总代表、国际奥委会委员沈嗣良,教练宋君复,中国着名体育教授申国权,留美学生代表刘雪松、托平(美籍)。此次奥运会,中国队仅参加了2项田径比赛,最终均无功而返。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开赛第一天,当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的60发子弹全部打完时,报靶员报出569环的成绩。
由此,许海峰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我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首位冠军得主,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对中国人来说,这块金牌分量更重。从1932年中国派出唯一一名运动员首次参加奥运会开始,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中国人终于拥有了第一枚属于自己的奥运金牌。萨马兰奇亲自把金牌挂在了许海峰胸前。这也是萨马兰奇担任主席后颁发的第一枚夏季奥运会金牌。
2.两届亚运展雄风
1990年9月22日下午,象征着亚洲人民“团结、友谊、进步”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36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5200运动员参加27个比赛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的角逐,经过14天的激烈竞赛,亚洲各国运动员创下一连串辉煌的纪录。中国健儿和各路健儿一起,刷新42项亚细亚纪录和98项亚运会纪录,打破4项世界纪录,超6项、平5项世界纪录,中国选手喜获大面积丰收,获得金牌183枚、银牌107枚、铜牌51枚,总计341枚,金牌和奖牌总数均居第一,从而确立了亚洲体坛霸主的地位。
2010年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多名运动员参加广州第16届亚云会,赛事规模与北京奥运会相当,创历届亚运会之最。此次广州亚运会总共设置42个竞赛项目,金牌总数达到473块,超过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为历届亚运会之最。
第16届亚运会奖牌主题为“海上丝路”,奖牌的形象与工艺的主题呈现出了广州特色。其形象与工艺主题均洋溢着浓厚的广州特色,既承载着“祥和亚运、绿色亚运、人文亚运”的精神,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广州亚运带来“吉祥、和谐、幸福、圆满和快乐”的美好祝愿。奖牌正面设计内容为亚奥理事会会徽和广州市花红棉,采用浮雕技巧,诠释立体舞动的龙和鹰,并通过立体凹凸弦纹的设计,强化了太阳光芒四射的视觉效果。奖牌背面设计主题为“乘风破浪,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以中国文化为底蕴,海洋文化为背景,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构图采用对称和均衡形式,翻腾的大海由近而远向两边破开,中轴下方为“吉祥如意”纹,左上方为广州亚运会会徽图形,右边为广州独特的“广船”图形,传递了岭南人独特的人文精神。
颁奖礼仪及升旗手服装主题为“行云流水”。礼仪服装以蓝绿、黄蓝等明亮的色彩过渡晕染;升旗手服装采用白色三开身式立领青年装,上衣图案为盘金秀,领子、裤缝处滚金边。
颁奖花束主题为“好运广州”,主花材以9枝红穗冠和5枝红剑兰间隔搭配,并配以水晶草、兰叶、龟背竹八角金盆。
颁奖台主题为“珠水呈祥”,整体造型采用金属块体流线组合形式,侧面凹凸有致,好似水流涌动。制作采用亚克力材料,侧面作金属质感处理,顶面加叠橙色防滑材料。
颁奖托盘的主题为“佩玉盘”,整体造型为不设围边的长条流线型托板,形状突破了传统托盘的概念,由盘变成“案”;设计以水纹为基础造型,前后两侧为不对称曲线造型。盘面铺设以亚运核心图形为底纹的丝绸,丝绸两端垂挂“南粤王玉佩”吊坠。
3.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1999年9月6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在京成立。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投票选定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8年8月8日至24日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此次奥运举行了28个大项,38个分项的比赛,产生302枚金牌(其中中国获得51枚)。除大部分比赛在北京举行外,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马术比赛在香港举行,部分足球预赛在天津、上海、沈阳和秦皇岛举行。
与雅典奥运会一样,北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是大项28项,这28项是:田径、赛艇、羽毛球、垒球、篮球、足球、拳击、皮划艇、自行车、击剑、体操、举重、手球、曲棍球、柔道、摔跤、水上项目、现代五项、棒球、马术、跆拳道、网球、乒乓球、射击、射箭、铁人三项、帆船帆板、排球。其中,有些项目设有分项,分项最多的是水上项目,包括了游泳、花样游泳、水球和跳水4个分项。田径虽然没有分项,却有46个小项,其中男子24个小项,女子22个小项,是奥运会项目中金牌最多的。其次是游泳,有32个小项,男女各16项。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直径为70毫米,厚6毫米。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One Dream),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共同愿望。尽管人类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共同分享奥林匹克魅力与欢乐,共同追求着“人类和平的理想,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样的希望和梦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3大理念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梦想。“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想与追求。
第二节民间活动传承文化瑰宝
中国的民间活动起步甚早,且种类繁多,很早就发明了两人对弈游戏——围棋和象棋。此外,中华武术强身健体,如今不仅已被列为体育竞技项目;中国的杂技更是历史悠久,一些特技在元明戏曲形成之际,被吸收入一些剧种,如蒲剧《挂画》中的“椅技”,川剧中的“变脸”、“吐火”等。
特色、超常、神奇和险难异能是杂技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近年来中国杂技演员在国际比赛中屡次获奖,中国成为举世公认的“第一杂技大国”。
1.围棋、象棋——智力博弈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两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中国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此外,高材质的象棋也具有收藏价值,如:高档木材、玉石等为材料的象棋。更有文人墨客为象棋谱写了诗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种文化色彩。
现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的理学家程颢有一首咏象棋的诗说:“大都博奕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戏法,偏神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愁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他诗中还没提到炮,炮这兵种,是最后加入的。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着作。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着述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经过近100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黑、红棋各有将(帅)1个,车、马、炮、象(相)、士(仕)各2个,卒(兵)5个。南宋时期,象棋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着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着,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大批着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着名。
围棋是一种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路史后记》中说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丹朱行为不好,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帝前问全丹朱之术,一仙曰:“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谓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丹朱由尧处学了围棋,据说果真有了长进。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能,纯洁性情的。
围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一个人的才华和修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古代的围棋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常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