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过是向死而生:哲学大师人生省思录
48797200000010

第10章 选择的困境——论命运(3)

人的发现和创造,需要一种坦然的、平静的、自由自在的心理状态。自主是创新的激素、催化剂。人生的悲哀,莫过于别人替自己选择,这样,便成为别人操纵的机器,失去了自我。我们要做生活的主角,不要将自己看成生活的配角。走自己的路或许会面临一些孤独,但在孤独中享受自己的作为,也不失为人生中的一件美事。一个人只要问心无愧,就尽管放心大胆地去走自己的路。毕竟,我们的生命,不因别人的喜欢而存在。我们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被别人设计,做自己生命的主宰才能活出人的绚丽多彩。

自由人的智慧在于对生的沉思,而不是死的默念

自从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他们的子孙一直在寻找那棵上帝禁止人类靠近的生命树。战胜死亡,赢得不朽,获取永恒的自由,这是人类一贯的梦想。

这也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悲哀,人类在逃避死亡、寻求不死的过程中丧失了自由,始终没有走出死亡的牢笼,就这样在原地徘徊不前。

人们因为对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灵双重的无知,加之对于死亡的无能为力,就索性不去思考人生,不去寻求自我救赎之道,认为那只是徒增负担而已。他们这样做往往能够获得暂时的幸福与满足,但也注定会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处境:空虚,无聊。于是,人们就以辛勤的忙碌与游戏消遣这种外在之物来占据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摆脱对忧伤、不幸的苦苦思索。

终日在工作与生活的嘈杂纷乱中昏昏庸庸地度日,却从不反省过去的一切的人,就仿佛一架嗡嗡作响的纺车,连续不断地扯出生活之线,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些什么。一个人若处于这种状况,他的情感就是混沌模糊的,他的思想则是紊乱无序的。一个人的生活若忙忙碌碌,那么他将不得不面对这种命运,他的头脑里充塞着各种各样的印象,已无余力再进行理智的判断活动。

难道这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么?

自由的人不会让自己处于这种“将死”的状态的,智者的智慧,不是对死的默念,而是对生的沉思。犹太人有句格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即便如此,还是有无数人为了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断努力着。对于我们来说,最强大的力量源于头脑里的思想和内心的力量。

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理智,更加周密细致,并且,也为了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我们必须不断地反省生活,即对我们所做的事、所留有的印象和情感进行概括,然后与我们现在的判断加以比较。这种对生活的反省既有对我们曾从事的工作和进行的奋斗的思考,也有对我们已往获得的成就的评价,更有成功后喜悦的享受。对生活的反省可以说是对个人生活经验的一种生动的再现,而这种经验将有益于我们每一个人。

人生的阅历与经验就像一本教科书,通过对它的反思、评判,我们将获益匪浅。只要不断地进行反省并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那么,其结果就会如同那些书——每页上只有简短的几行课文,却有很多行注释。如果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不对之进行反省,也得不到大量的知识,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又将是这样一些图书——没有任何注释,大部分内容都是深奥难解的。

苏格拉底曾把自己比做一只牛虻,其职责就是不停地叮咬人们,唤醒人们,使人们对专注于钱财和荣誉、不在意智慧和灵魂的生活感到羞愧。而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省察,是对灵魂最及时最有效的保护。

据说有两个基督徒在街上巧遇,甲问:“最近都忙些什么?”乙说:“我在闭门思过。”甲说:“好啊!人是该时刻反省自己,可你为啥不去教堂聚会呢?”乙说:“我在思别人之过,没空呢。”

很多人就是这样,只会挖空心思挑别人的过错,凡事诿过于人,认为自己没有错。结果是为了一点小事就打得不可开交。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不省察自己的生话,就是在毁灭自己的生活。难怪天堂的门不对后一种人打开,上帝对他们说:“不能宽恕他人的,我也不会宽恕他。”

懂得应该怎样生活的人是高尚的,对此一窍不通的人则可以说是生活的奴隶的。省察自己的生活,保护好自己的心灵,去除造成生命痛苦的恶习恶因,才会成为自己如意生活的主人,摆脱奴隶一般被动受苦的人生。只有在省察中为自己的活法找到合于真相真理的良好意义,生活才会变得良好而清醒。

用心体验苦难

生命的本质即是痛苦。

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

人生的苦难史便正式上演;

当我们蹒跚在人生之路时,

苦难总在某一个不经意间,

以一副狰狞的面孔出现,

让我们尝尽苦痛,

直到我们化为尘土,

它才肯善罢甘休。

——【德】叔本华

欲望得到满足,苦难得以延续

1984年6月25日中午,一个惊人的消息如闪电般传遍巴黎知识界:“福柯去世了。”福柯去世时还不到58岁。在他的病历死亡原因一栏里写着:艾滋病。

福柯在西方被视为思想知识界的斯芬克斯,一个谜样的人物。人们这么认为主要源于福柯思想与生活的离经叛道。福柯试图用自己的看似病态的生活方式表达对于这个病态社会的反抗。他曾经尝试过自杀、吸毒,而且一生恣意纵情于同性恋。福柯用自己的寻乐避苦的生命方式以及为性欲的享乐而死的死亡方式,来实践着自己的哲学思想。

福柯之死看似是在为哲学现身。然而,我们却要问,这是对的吗?

其实,福柯之死实则是一场人生的悲剧。他依着迷茫的自我欲望来行动,以性爱享乐为生命至上目标,表面上看他享受到欲望满足的快乐,实际上也为他带来了持续的痛苦的煎熬。

欲望虽是一切快乐的先导条件,但欲望的产生却出于“困乏”。欲望获得满足后,即告消失,因而快乐亦随之俱灭。所以,所谓满足或幸福,也不可能免于痛苦及其以外的其他状态。欲望的纠缠不休,足以扰乱我们的平静,即连倦怠亦是一种痛苦,它将使我们的生存形成重负。我们要获得或达成某件事情,总是困难重重,一个计划总要遇到许多阻力,沿途布满荆棘,并且当你好不容易克服一切而获得它时,实际你只是除了免去一种苦恼、或一种愿望之外,再也得不到什么,它和此一欲望未表现之前的状态,并无丝毫差异。在无止境的欲望驱使下,人生充满焦虑痛苦或无聊,这不是人生的偶然,而是生命的本质。

从整个自然来看,每一种事物都承受着自我生存运动的意志支配。意志,成为强大的非理性的驱使力量,其核心就是生存的欲望。生存欲望的驱动,使各类生命,一方面处在拼命实现生存欲望的焦渴中,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另一方面则处在相互残害的痛苦悲剧之中。

在爪哇,每每到了海龟产蛋的季节,雌性海龟就会爬上岸来产蛋,于是岸上的野狗就扑到它们的背上,撕去它们的硬壳,活生生地吃掉它们。从而导致了这里漫山遍野全是雌性大海龟的尸骨,恍如置身战场。这一悲剧年复一年地重演了千万遍,仿佛那些海龟就是为此而出生的。而其他被海龟所食的动物同样也是这样的悲剧命运。

至于人类的命运,始终都没有跳出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然而,人类如此的种种行动,目的却是虚无的、悲剧性的,是为了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那些转瞬即逝又痛苦不堪的个体生存。

受欲望支配的生命是一段得不偿失的人生历程。人所遭遇的艰苦和所得的回报之间不成比例,生命为了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而耗尽了我们的全部力量。除了得到食欲和性本能的暂时满足,或者不管什么情况下的一点点片刻的舒适之外,我们最终仍是一无所获。

生存意志就是无尽欲望的持续延伸。实现了一个欲望之后,只会获得暂时的停歇,不久即将再次发作,而且,新的欲望又将再次升起,使无聊的人再次追求新的欲望满足。如此下去,永无止境。这就如同抛给乞丐的施舍一样,维持他的今日以使他的痛苦延迟到明日。

每个充满欲望的个体生命,实际上都注定会是一个悲剧,人只不过是在苦中作乐罢了。这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在屠夫们的监视之下,自由快乐地嬉戏。然而,这群羊并不知晓它们将或先或后的任人随意宰割。因此,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都意识不到隐而未发的厄运,诸如疾病、贫穷、残废、失明、昏聩等等,它们正早已等待在那里了。对整个人类来说,这又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命运啊!

充满欲望的人生注定是痛苦的,这种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只有放弃对欲望的追逐,弃绝这个意志对人的控制,转向宽广崇高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够离苦得乐。

生活很累,却不可畏

本是一个落魄的作家,他离不开酒,总是用酒精来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经。他的妻子离开了他,之后他又得罪了最后一个朋友,随即工作也没有了。心无依靠的本变卖家产后,决定前往纸醉金迷的赌城——拉斯维加斯。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用一瓶瓶的酒伴随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赌城,本遇到了妓女莎拉。两个人相遇后,彼此悲惨的境遇让两颗心靠近,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于是,莎拉让本住进了自己租住的公寓,莎拉理解本决心醉死的念头,答应不干涉本按照他自己的方式生活,她自己出去继续卖淫,本则继续天天买醉。

一天,莎拉回来的时候,发现本居然和另一个妓女在床上,一怒之下,将本驱赶出去。而莎拉自己也遭遇了厄运,几个无赖轮奸了她,并把她打得鼻青脸肿。房东见到狼狈不堪的莎拉也将她赶了出来。这时,本打电话希望见她,莎拉对本的爱恋远远超过了恨意,见到本的时候,本已经奄奄一息。第二天,本死了。萨拉则呆呆地坐在本的床边,一丝阳光划出了冰冷的划痕。

这部名为《离开拉斯维加斯》的影片上映后,曾经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其实,在很多时候,将人最终送上死亡的不是疾病、也不是灾难,而是对生活的畏惧与绝望。当人们不堪忍受生活的压力、挫折时,便失去了活着的动力,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信心也就随即飘散,剩下的也就只有死亡。 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是艰辛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困境。不幸的是,当你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没有人给你一本指导手册,教你如何度过艰难的一生。在十几岁的时候,你可能曾经热切的渴望生活是一场盛会,只要加入其中,就可以像成年人一样演绎一场丰富多彩的人生盛宴。然而,当你真正步入社会以后,你会逐渐认识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