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过是向死而生:哲学大师人生省思录
48797200000005

第5章 事死如事生——论生死(4)

但人生是无法占有的。人生只不过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性的礼物,到了一定期限我们必须按时交还。与其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迷惑了我们,不如我们怀着一种从容闲适的心情去玩味它。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从终极的意义上来看,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短暂易逝。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会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所执著的东西,二是得到了你所执著的东西。一个人的占有欲未得到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是一样的悲剧。对于一个占有欲极强的人来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然会受到痛苦的折磨;而一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又会觉得无聊,于是又会有新的欲求,进而产生新的痛苦。

有的人因为喜爱花儿的美丽,就把它摘下来,放在手心。我们常常和这个人一样傻。喜爱一个人或是一件东西时就会想方设法地占为己有,以为这样就可以占有了他的美。人们误以为把事物据为己有,就可以占有了它的意义。可是,意义是不可占有的,一旦你试图占有,它就不在了。无论我们和我们所钟情的人或物多么的亲近,他的美始终在我们之外,不是在我们的占有中,这种美始终存在于人们对其欣赏和倾倒中。正如海涅,他终生没有娶到一个女人,但他把许多女人的美变成了他的诗,因而也变成了他和人类的财富。

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做才能克服执著呢?

唯一的途径是了解人生的变化性。只有确实地体会变化,才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执著的观念,以及错误的永恒观、盲目的追逐。慢慢地,我们就会恍然大悟,我们因为执著不可能执著的东西,而经验到一切痛苦,这是没有必要的。也许在开始体会变化时,会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这种经验是如此生疏。但只要我们不断省察自己,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有所改变。“放下”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容易。也许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够让我们的愚痴沉没,但我们反省得越多,就越能够深刻体会放下的必要性。那时候,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

我们可以眷恋生命,执著人生。但一定不要忘记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生命要保持高贵

尊严最能使人高尚

最能使他的活动和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的品质

最能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

——【德】卡尔·马克思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意义的动物

芥川龙之介有一篇著名的小说《河童》,讲的是河童这个种族的婴儿将要出生时,他的父母便会询问他是否愿意降生到人间,如果回答不愿意,他的生命将会自动消失。

河童族的人是幸运的,可惜的是,人类并无此幸运,没有人会征求你的意见:愿不愿意出生。你就已经降临人世,有了生命,在呱呱声中,来不及问一声为什么,命运的鞭子就已经催你上路了。

面对汹涌而来的无限时空,人类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在把目光转向那玄妙不可知而又必然不可免的命运时,人类在面对物质世界的雄心勃勃和不可一世,是否还能剩下什么?人活着又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为何而生?”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茫茫的宇宙中,人类是唯一能够追问自身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类的伟大,也是人类的悲壮。

人生的意义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在具体的人生中,每一个人对于意义问题的真实答案都不是来自于自身的理论思考,而是来自自身的生活实践。

人生的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用萨特式的存在主义的观点看,活着本身是荒谬的,没有人跟我们商量过就胡乱将我们抛掷在这个世界上。

人的一生,实质上就是上演一场悲剧。人,在自己的哭声中、在亲人的笑声中踏入这个世界,又在自己的无言中、在亲人的哭声中离去。那最初的一哭,就是人生悲剧的开幕;那最后的一哭,就是人生悲剧的谢幕。也许人生的意义就蕴藏在那最后的哭声的多寡与高低之中吧!

有些人正因为看到了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虚无,在经历了人世冷暖、艰难苦恨、富贵荣华、获得世人称赞活得有意义之后,却选择了放荡不羁、遁入空门、离开这个世界。庄子为妻子的死鼓盆而歌;音乐家李叔同放下音乐念起经来;陶朱范蠡散尽巨富隐逸而终;国学大师王国维留下一句“五十只欠一死”跳湖了;欧洲中世纪哲学家奥古斯丁抛弃情人和未婚妻,做了修道士……

我们是否也该效仿前人的“英雄壮举”?不,你我都没有资格。只有最聪明、最勇敢和最愚蠢、最怯弱的人才够格!正因为他们使我们一眼看到了人生的尽头,让我们头脑顿时清醒过来,使得我们能够达观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人生的意义的珍贵之处不在意义本身,而是寓于对人生意义的寻求的过程之中。英雄探宝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因为最后能够找到宝物,而是探宝途中惊心动魄的历险情境。寻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就是一次精神领域的探宝过程,寻求的过程中使我们感到生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从而能够使我们充满信心地活下去。很多艺术家都视创作为生命,不创作就活不下去。如果超出这一点去问贝多芬为何热爱音乐,凡·高为何要画画,他们肯定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人类迄今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如同美丽的云景,把人类生存的天空烘托得极其壮观。然而,若要追究云景背后有什么,那我们就只能堕入无底的虚无里了。

所以说,生命的终极意义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无论我们怎样的殚精竭虑、执著求索,只要我们不是自欺欺人,我们在这方面就绝不可能有新的收获。

人来到这个世上,无非就是为了活一场罢了,生命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可言。这样,“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就悄悄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怎样活着”。于是,我们为生命设置了目的:信仰、事业、爱情、幸福等等,实际上都只是我们用以度过漫无无目的的生命的手段而已,而生命本身则成了目的。

人生中的很多大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人类唯有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

活出真性情的人生是最充实的

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玫瑰、郁金香等,它们在阳光下开放,没有任何目的,纯粹只是为了快乐。快乐本身就是它们的成功。

人也像花一样,有一种人能结果,成就一番事业,而有一种人不能结果,一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总是太过于狭窄,把名誉、金钱、地位和世俗所认可的一切当成了成功。

现代人更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得到许多享受,却越发觉得空虚;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在肉体上的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超出于温饱问题的便是奢侈,而人的奢侈欲望一旦被激发,那是没有尽头的。富人总希望自己可以再富裕一些,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更富有,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艺术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科学家,你哪里还会去关乎科学的良心?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会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而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能够生活。什么东西不可缺的,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威。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阳光和土地,规定了人类必须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永恒核心。

苏格拉底说:“一无所需,最像神。”这位被雅典青年崇拜的偶像,传说长得像个丑陋的脚夫,秃顶,宽脸,扁阔的鼻子,整年光着脚,裹一条褴褛的长袍,在街头游说。走过市场,看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他吃惊地说:“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苏格拉底是一个完美的奥菲斯宗教式的圣者,他完全寡欲清心,在回归天神的纯洁灵魂与堕落于肉体贪欲的对立中,他做到了前者对后者的完全驾驭。他知道,只有离开对世俗所需的欲求,灵魂才能走向完善,达到神那样的无所需求。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不要考虑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看重的应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尽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契合自己性格的事情。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人活在世上,只有做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义。这爱好必须是完全出于自己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官位、名声之类。

英国著名学者伯特朗·罗素在他的《我为何而生》中说道:对爱情的不可遏制的探究,对真理不可遏制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罗素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真理)、善(同情)、美(爱情),他的人生是单纯而美好的。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在于事情本身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爱情的美好在于相爱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追求真理的美好在于在探求过程中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情的美好在于为良知辩护的过程中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天长地久的守望。

生活本身是一种品味。金钱、名声、地位如我们身上的衣服,可以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千万不要以衣帽取人。衣服换来换去,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见本色。

要想让自己充实的生活,就要清楚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用好生活的减法,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

只有你会让自己觉得无聊

尼采曾经说过:“难道生活不是短暂到没有时间让我们觉得无聊了吗?”然而,时至今日,无聊情绪正折磨着很多人,而且日益蔓延。

无聊原本是那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者的专利,但是在今天,却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无聊几乎使人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剥夺了人们生活的意义。

许多我们原本为之奋斗的事情到头来却会以让我们感到无聊而告终:一份新工作随着时间的进展会变得乏味;一段曾经轰轰烈烈的恋情会变得索然无味;一些原本被认为十分珍贵的休闲活动也会变得让人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却在业余休闲时不知该做些什么,这是人类生存方式中让人悲哀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有成千上万受过良好教育、头脑睿智、收入丰厚的人不仅能在工作上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在闲暇时光也能合理的调整,做到劳逸结合,这又是人类在生活上值得赞颂的一面。

为了获得更大的自由,你必须牺牲掉无聊,必须拥有自发性的热情。正如稻盛和夫所言,人必须具有“自燃性”。

那么,什么是“自燃性”的人呢?学过化学的人都会知道,物可分为三种类型:出于自由意志燃烧起来的,是自燃性物质;火一靠近就燃烧起来的,是可燃性物质;就算接触到火也不会引燃的,是不可燃性物质。

人类同样可以分成这三种类型:有些人不需周遭环境给他什么影响,自己就能燃起无比的热情;有些人只要周遭环境给他点影响,他就能够燃烧起无比的热情;有些人则不知道该说是空虚,还是冷酷,总之不管周遭环境给他多少能量,他还是一贯冷漠到极点的态度,就连一丝丝的热情也不曾被激发出来,这种人是所谓不可燃的人。

人若要有所作为,不仅得有自发性的热情,还得把能量分享给周围的人。他们绝不是听命行事,服从一个命令、一个动作的那种人;他们不等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会开始着手去做,堪称他人的榜样。他们是富有主动性与积极性的。

其实,生活给了我们很多有趣的事物可以去追逐探寻,无聊就意味着你已经从人生中落伍。在闲暇时光中,除了不工作与睡觉外,你肯定还希望有更多事情可做。你想避免的无论是无聊还是寂寞,都是由你自己在空闲中的行为的性质所决定的。你可绝不能让沙发和电脑成为你最好的两位朋友。这“两位朋友”不仅会让无聊越来越严重,还会导致思维倒退和身体健康等问题。

不要让“无聊”这个词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无聊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作为一种有创造性的个体,你有能力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个无聊的人,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刺激和精彩。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消灭无聊呢?

——是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