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分析
48860300000011

第11章 发展经济学的外贸发展观和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战略的演变(2)

新增长理论一方面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产生“外溢效应”,发展中国家通过“赶超效应”、“蛙跳”可以赶超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又认定“北方”在技术存量与潜力上存在优势,并且不断地投资R&;D,而南方只是跟随模仿,使得南北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与以往的贸易发展思想相比,发展中国家从新增长理论的贸易发展观中得不到确定的意见。然而,正因为新增长理论贸易观点间这种表面的不一致,使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能起到具有辨证意义的借鉴作用,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既要符合自由贸易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制度,促进世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又要注重知识与技术的进步,摆脱狭隘落后的禀赋观念,以获取动态利益。上述理论反映在贸易政策上,即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应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另一方面,应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同时,积极吸收先进技术、知识,重视发展教育,培育人力资本,实施战略贸易政策。通过一定的国家干预,支持对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有积极外部经济效应的战略产业,不断优化整体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鼓励出口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在进口领域适当保护,实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策略,即在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给予企业一定的保护以获取规模效益,提高其国际竞争力。⑧

3.2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战略的演进与评价

发展经济学在不同阶段的外贸发展观和指导思想,决定了20世纪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资源或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出口导向(替代)型贸易战略→混合型贸易战略。总体上看,这一演进历程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与优化本国产业结构、加快资本积累以及技术进步等目标的有效结合,从而为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但是每一种外贸发展战略都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各有各的内在逻辑、适应性和优缺点。

3.2.1资源导向或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所谓“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是指通过大力出口本国、本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贸易战略。二战以后,随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相继独立,谋求经济发展便成为这些国家的首要目标。但是对于大多数刚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经历过长期西方殖民地统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整个国家的经济多依存于单一的农副产品,民族工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对于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进而实现国家经济振兴的唯一选择就是充分地利用本国、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来实现工业化。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出口具有资源优势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再将获得的外汇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中间制品、生产资料,由此逐步地推进本国、本地区的工业化。例如通过输入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在马来西亚的开采锡矿和种植橡胶,在巴西和阿根廷建立大种植园,生产咖啡、可可、小麦和热带水果,然后又把这些产品输出到发达国家。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与其说是一种战略,倒不说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奈的选择。⑨

但是采用这种战略的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而且波动大。这种战略的根本弱点是,农矿产品出口的依赖性大,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与工业制成品相比,贸易条件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初级产品价格的低下及大量代替自然资源的工业原料的出现,世界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工业产品之间的贸易。在这种环境之下,由于大部分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都是缺乏收入需求弹性的,而工业品的需求是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因而会导致出口的初级产品与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贸易条件趋向恶化。另外,初级产品出口国之间的自相竞争,发达国家人造替代品的发展以及对农产品市场的保护等因素,均加深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扩展的困难,并且使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一种“资源劫难”,即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则越缓慢。

3.2.2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

二战后,伴随着以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的失败,在结构主义发展思路的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探索新的外贸发展模式,即主张实行内向的、进口替代型外贸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型外贸发展战略就是“以国内的生产和保护排斥进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贸易战略”⑩,即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关税、配额和汇率等保护政策,将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隔离,通过国内生产来代替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的大量进口,并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供出口的生产,以此来摆脱经济附庸地位和国际剥削,实现本国民族的工业化与真正的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讲,进口替代型外贸发展战略摒弃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拒绝了国际贸易的种种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是一种无贸易的贸易战略。

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拉美、非洲和一些亚洲等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相继采用了这种进口替代型外贸发展战略,而且某些发展中国家开始从殖民地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从当时看,这样的方针既符合发展中国家的主观愿望,又适应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些遵循这条发展路线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民族工业体系初步建成,国民经济独立性有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方式有一定程度改善等等。但是进口替代战略的实行没有成功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真正实现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反而成本经济发展的障碍,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距离,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战后发展中国家流行的两种贸易战略进行长期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的经济实绩明显劣于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通过阻断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来保护并促使本国幼稚产业成长的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发展水平极度低下的特殊情况下制定并实施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化的进步,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在保护政策下建立的工业往往成本高、效率低、缺乏竞争力,不能享受国际分工的利益,国内生产低效率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②实施进口替代贸易战略,虽然使消费品进口减少,但是机器设备、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大量增加;同时贸易保护和本国汇率高估使出口受到抑制,结果导致国际收支恶化现象。③由于保护缺乏效率的工业所带来的扭曲,如利息率定值过低,本币定值过高,从而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强化了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④对工业的高度保护和补贴产生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使得产业结构急剧地向劳动节约、资本集中型过度,从而带来了严重的就业压力并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均。

3.2.3出口导向(替代)型贸易战略?

随着新古典主义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复兴,发展中国家逐渐加强了对价格弹性和市场机制的重视程度,在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上, 开始由进口替代逐渐转向出口导向(替代)。所谓“出口导向(替代)型外贸发展战略”,就是以鼓励出口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制成品的出口替代初级品的出口,基本思路是利用本国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通过扩大这类产品的出口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出口导向(替代)型贸易战略的主要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奖励出口的政策、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和自由性的贸易体制。进口替代战略的实质是排斥贸易利益,而出口导向(替代)型战略的实质是追求贸易利益的,而且与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不同,出口导向(替代)型战略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贸易的静态利益,还有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动态利益。

与进口替代相比,出口导向(替代)存在以下优点:①出口导向(替代)有利于突破国内市场狭小的障碍,为剩余商品或闲置的生产资源提供出路,使国内优势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给本国带来更多的经济福利;②通过扩大出口,使出口行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增加国际竞争力,改善贸易条件;③便于及时掌握新信息、新知识和新技术,树立商品经济意识、竞争意识等新观念,培养新型经营管理人才;④有利于克服由于实施进口替代所带来的国际收支恶化、经济效益低下、出口萎缩和经济内向化发展等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率先成功地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了出口导向战略,在较短时期实现了经济腾飞。借鉴它们的经验,东南亚其它国家也纷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这一战略,通过废除许多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市场机制,以促进出口来带动本国或地区的发展。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以“四小龙”为中心的东南亚诸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韩国、中国台湾省、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制造业成长率超过1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4%的同期水平。高速成长的结果,促使上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率迅速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率为28%-38%,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4%,除印度尼西亚以外,东盟国家的工业化率也达到了18%-24%,接近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为此出口导向战略被称为“东亚模式”,并受到了国际发展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新兴工业化国家对有关制造业的生产和贸易的影响》(1979)在从总体上对所选择的样本国家和地区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之后,认为“特别是其中的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4个东亚经济的成功发展,极大地支持了主张发展战略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理论观点。”在世界银行的《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1993)专题报告中,将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而取得极大成功的日本、“亚洲四小龙”及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近30年的发展称作为“东亚的奇迹”,进一步强化了“东亚模式”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然而出口导向(替代)并非完美无缺,尤其对发展中大国而言,出口导向战略有借鉴意义,但也有局限性。①由于一切以国外需求为导向,国内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大,经济发展易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使发展中大国相对广阔的国内市场这一优势无法发挥;②大量依靠出口,容易与别国展开激烈的国际市场争夺,引发经济摩擦,导致各种贸易战,直接影响本国出口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③过度的依赖出口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沉沦于既有的比较优势的利用上,满足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忽视产品创新与开发,经济发展单一化,因而使得贸易条件存在恶化趋势,产业结构得不到升级,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使发展中国家又面临新的发展问题。④出口导向战略对发展中大国和小国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同的,出口导向模式趋向于促使发展中小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和收人分配差距缩小,经济的二元性减弱,相反,促使发展中大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和收人分配差距扩大,经济的二元性加强。⑤出口导向型战略应属于短期的外贸发展战略模式,通过出口的增加来引导经济增长会使国际收支顺差加大,外部经济失衡,而外部经济失衡又会反过来影响内部经济的均衡,不利于一国经济的长期均衡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