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混合型贸易战略
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和少数国家或地区实行出口导向(替代)战略的成功,一些学者认为,发展中大国既不能实行纯粹的进口替代战略,也不能实行单一的出口替代战略,而应该把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替代)战略结合起来,即实行混合型贸易战略。混合型贸易战略就是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有效组合部分的混合物,这些有效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进口替代战略中面向国内市场的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改进后的政府干预和保护以及出口替代战略中的出口鼓励政策等。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经济发展》一书中提到的“通过外贸达到平衡发展的战略”就是一种混合型贸易战略,它既不同于需求引导(即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也不同于贸易收缩(即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出口领先国家的动力来自外国对其出口的需求以及出口国生产技术的变革。替代进口主导的国家的动力来自国内的投资,这种投资奖使得进口比出口增长得更快。相反,平衡模型强调着由供应的推动引起出口增长,即通过国内生产成本的降低,得以有效地发展出口。”平衡发展战略是一种既不歧视出口,又不贬低进口替代,既不过度补贴出口产业,又不过度保护进口替代产业的生产体制和政策体系,是要建立一个中性的开放经济。根据《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到70年代和80年代前半期,巴西、马来西亚、土耳其等都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平衡发展战略。
钱纳里的实证分析表明,实行平衡发展战略比出口扩张和进口替代所花费的外资成本都低;并且有助于克服内向发展所引起的工业低效率病态。但是在混合型贸易战略中,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结合仍然是形式上的,是实质上的进口替代和形式上的出口替代战略的结合,虽然与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相比,存在一定的优势,但这种结合又会导致新的矛盾的产生。同时实行进口替代和鼓励出口政策,将带来两种弊端:首先,由于所实行的贸易政策相互矛盾,进口替代部门和出口部门处于彼此隔离状态,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关系,妨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种种扭曲和低效率现象。其次,进口替代和鼓励出口的政策的矛盾导致各自的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
对于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能否相互混合,实际上存在很大争议:美国经济学家格里芬认为,不同的发展战略不能相互结合,会导致前后矛盾和相互混乱。他强调“每一种发展战略都有其自己的内在逻辑,从某一战略中借取一些零部件拼凑到其他战略上去,那是危险的,其结果可能是出现前后矛盾,混乱甚至是乱作一团的局面。”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不同发展战略的相互结合是可能的,就从他们的战略目标和结果来看,通过进口替代来拓宽各国可以形成优势的产业空间,以更好实施出口替代;通过出口替代,增强出口能力,改善贸易条件,可以更有力地实施进口替代,从而使争取发展与增值财富相互推动、相互促进。而鼓励初级产品出口,往往是后起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起点,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如果本国自然资源较丰富,仍然是扩大出口规模的重要补充。”
3.3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因素
20世纪的50-70年代,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别先后实行了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替代)战略,克鲁格通过对10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战略的研究表明,进口替代战略下所有国家各时期平均出口增长率为5.6%,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5.25%,而在出口导向(替代)战略下平均出口增长率为27.45%,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55%。面对进口替代型战略糟糕的经济实绩,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和国际贸易学家在对之进行反省和批判的同时,对于该贸易战略取舍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巴格瓦蒂、巴拉萨、克鲁格、杰拉尔德·迈耶、迪帕克·拉尔、世界银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持全面否定观点,认为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失败的根源在于背离国际比较利益和市场原则,从而导致种种扭曲和失真,这些扭曲和失真在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中不可能得到自行矫正。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舍弃进口替代战略型外贸发展战略而实行另外所贸易战略。另一些学者(普雷维什、辛格、钱纳里、杨叔进等)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的原因在于政府干预和保护过度以及国内市场的狭小,其本身并没有错,因此不能完全否定其战略本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应继续实行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而对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取得成功的出口导向战略,国内外学者也并非都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尤其是出口导向战略是否适用于发展中大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巴格瓦蒂、巴拉萨、世界银行的专家)认为,发展中大国同小国一样,也应该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另一种观点(钱纳里、布罗德、吉利斯和帕金斯等)认为,出口导向战略只适用于国内市场狭小的小国,而不适用于国内市场广阔的发展中大国。
关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熟优熟劣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二者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没有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都各自存在一定的优点和缺点。贸易战略的选择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成长”过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绩一再证明了出口导向战略优于进口替代战略,但仍然不能断言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在战略选择上应该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除了典型的进口替代、出口导向(替代)贸易战略外,还有前面提到的几种贸易战略都曾是发展中国家所采用过的,哪一种战略模式更具有适用性,显然不仅仅取决于贸易战略本身的性质。在对各种类型外贸发展战略的本质、优劣性以及实际绩效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综合、全面地分析一国贸易战略选择的决定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客观地研究和分析在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下我国新型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3.1影响贸易战略选择的国内因素
(1)社会发展观和总体经济发展战略
在影响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选择的国内决定因素中,最根本的应该是一国的社会发展观以及相应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观是一国制定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作为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外贸发展战略必须有助于而不是相悖于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发展观是外贸发展战略选择的最根本决定因素,社会发展观不同,外贸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不同。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发展确立正确的目标和道路,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在孜孜以求的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社会发展理论曾经经历了从传统的旧发展观到社会综合发展观,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嬗变。传统的旧发展观又称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就是在50-60年代盛行全球的、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把经济增长(growth)与经济发展(development)等同起来,片面强调GNP的总量和速度,忽视了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其贸易战略必须有利于经济增长战略目标的实现。总体而言,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替代)战略以及混合型战略都是在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思维框架下所选择的贸易战略模式。而今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又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不仅仅是对传统的旧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更重要的是它为今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定位和选择问题提供了指导方向。
(2)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其所需的外贸发展战略是不同的。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它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建立现代经济结构体系,并不断提高国内供给水平,其外贸发展战略目标更偏向于对动态利益的追求,因而比较可行的初始贸易战略是发展资本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相反,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由于早已实现了工业化并建立了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体系,其外贸发展战略目标对静态利益的追求往往优先于对动态利益的追求,则相应地可以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出口替代产业。
(3)经济规模大小:大国还是小国
一国经济规模大小的不同(大国还是小国),其外贸发展战略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由于其优先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就要求其贸易战略必须有利于享有贸易促进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其次,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其在选择贸易战略时必然充分重视并努力发挥国内市场广阔这一重要优势。为此,如果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发展中大国倾向于选择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战略,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口导向战略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发展中小国,由于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和国际资金流动的影响,并且其贸易活动和贸易政策对他国的冲击性较弱,为此可以借助于对外经济联系来求得本国的经济增长。一般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以后,发展中小国趋向于选择外向型的出口导向战略。
(4)供求状况:供给约束还是需求约束
一个国家的贸易战略的选择与国内供给与需求状况有很大关系。一般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属于资源紧缺的供给约束型经济,其贸易战略则会偏向于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战略;相反,如果一国经济属于经济萎靡的需求约束型经济,其贸易发展战略则会偏向于外向型的出口替代战略。
(5)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
国内资源和要素禀赋对外贸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尽管不是根本性的,但也会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影响贸易战略的选择。一国的国内资源和要素禀赋的特征,决定了该国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如果一国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则可以选择资源或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如果一国具有丰富的劳动资源,则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替代战略能够很好地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但长期采用此战略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3.3.2影响贸易战略选择的国际因素
影响外贸战略的主要国际环境因素包括世界经济周期和国家分工格局等。
(1)世界经济周期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萧条时期,实行进口替代所面临的外部压力较小,外贸发展战略的保护性增强;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各国都要为本国的剩余产品寻找国外出路,实行进口替代的压力就相应增大,各国的外贸发展战略的自由性普遍增强,但是单纯的出口导向(替代)战略也会因对他国市场的冲击而造成限制其出口的贸易摩擦和报复行为。
(2)国际分工格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日益取代了产业间贸易而成为主流的贸易形态,垂直型为主的国际分工格局也逐渐演化为水平型为主的格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更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跨国公司取代了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主导国际分工格局;竞争优势便取代了比较优势而成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实现方式从过去单纯依赖外部市场上的国际贸易实现分工,转向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并存的多层次格局。在这种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污染环境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除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为此发展中国家应改变旧分工格局下传统的、单一的贸易战略模式,使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更有利于本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本国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本国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有利于一国的综合国力的加强,避免出现贫困化增长。
综上所述,从传统的几种外贸发展战略模式来看,无论是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还是出口导向(替代)战略,每一种发展战略都各有利弊,不存在熟优熟劣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在选择贸易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影响贸易战略选择的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国内、国外形势的变化,仔细权衡利弊得失,以便能够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外贸发展战略。值得关注的是,新的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以及国际分工格局的巨大变化等,这些因素将会对今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定位和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