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发展战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对外贸易方面的内容,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作的战略性决策,是通过国际分工方式和程度的选择而影响国内资源配置和竞争效率的一整套贸易政策或制度,贸易发展战略体现着造成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变绩效差异的基本原因。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交替更新以及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曾经历过不同的阶段:管制贸易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混合型贸易战略等,并且特定的战略模式在特定的阶段都具有特定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贸易战略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特殊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顺应国情和发展趋势的贸易战略不仅会带动一国经济增长,还会提高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世界市场份额、促进产业升级,并为一国在新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中占领产业和技术的制高点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的不断融合,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开放度不断增大,国际方面贸易约束条件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也在渐进增多,贸易自由化趋向明显,国际分工也从垂直型逐渐转向水平型。国内经济也出现了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产业结构面临着不断调整和升级的局面,区域经济和部门经济失衡等,这种社会和经济的内外失衡同时并存的局面对我国原有的外贸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外贸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提出建立适应现实经济发展需要的外贸发展战略体系,推动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篇首先通过梳理亚洲金融危机后关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定位的争论与分歧,明确传统的外贸发展战略已经不适应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需要;其次提出“开放型内外均衡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应是我国的新选择;然后探讨我国新型的外贸发展战略体系的基本构建途径;最后说明新型外贸发展战略的构建离不开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
5.1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定位的争论与分歧(综述)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在中国倍受青睐,然而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对于亚洲发展模式的争议成为决定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依据,出口导向战略是否还能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是否能象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那样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与经济内外均衡矛盾的日趋严重,反对出口导向战略或主张对其进行调整的呼声不断,相关的争论也比较激烈。下面通过梳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通过一定的分析和比较后,希望能对于我国合意外贸发展战略体系的定位和构建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5.1.1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1)观点一,继续坚持出口导向战略
仍然有一些的学者赞成继续实行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他们认为,中国虽然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但外贸特别是出口在短期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的拉动作用和中长期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是无可替代的。贾宝华认为,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冲击,如果放弃出口导向战略,很可能会使进口出现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增长受到影响,新增下岗失业人数将超过新增就业人数,这一后果不符合中国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所以我们继续坚持出口导向战略,对内实行适度通货膨胀,对外实现人民币大幅贬值,从而抵制洋货冲击,阻止失业上升。
但是绝大多少学者对于出口导向战略模式特别是单纯的出口导向战略持否定的态度,理由主要包括:(1)出口导向战略模式对于大国和小国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经济规模较大,其贸易活动往往可以改变其贸易条件,会给本国的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2)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本国的相对独立性,就必须保持相对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而单纯的出口导向战略将使得产业间的分工扩大,一些现代产业甚至一些重要的产业难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以及农业、电信等有关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必须主要依靠我们自身来加以解决;(3)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简单套用统一的出口导向贸易模式;(4)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成功与否与一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国际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使得出口导向战略步履维艰。
(2)观点二:应该转向进口替代战略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应该转向进口替代战略。左大培认为,把出口导向战略视为高速经济发展的根源,进口替代战略视为经济发展失败的罪魁祸首是没有根据的,出口导向战略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带来比进口替代战略更高的经济增长,一个国家越小,经济上的对外依存度就越高,其经济就越是外向型,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就越是有效率,而一个国家越大,其完成工业化时的内向性程度就越大,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就不一定优于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能成功地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了战后最初几十年特殊的国际经济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出口导向战略已陷入危机,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应及时转向进口替代战略。33刘庭、娄彦华认为,中国更适合采用进口替代战略,因为进口替代能使一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当然进口替代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消弱竞争,造成效率低下,消费者利益受损,相关的贸易政策与WTO制度抵触,而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越来越自由化了,这就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大国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3) 观点三:混合型贸易战略
我国经济学界大多数认为,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国情复杂,产业发展跨度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难以用单一的贸易发展战略来有效地指导经济发展,主张将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有机地结合起来。
王耀中从发展经济学的外贸发展观以及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战略的实践中得到启示,认为单一、极端的贸易发展观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单一的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都受到了挑战。在我国当前进一步融入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考虑动态的、全面的贸易发展战略,我们称为“战略性复合”贸易战略,即在时间、区域、产业上多层次全方位综合考虑,实现进口替代、出口导向、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发挥比较优势与培育竞争优势的综合互补和辨证统一,以利于达到短期总量增长和长期潜力培育的动态平衡。
陈家勤、徐万华等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和考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出了“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命题。“所谓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该战略实质上也是一种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有机结合并以出口导向为主的混合型贸易战略。
刘昌黎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落后大国来说,在赶超世界工业大国以前,长期坚持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乃是符合规律的选择。当然,并不是说要完全排斥出口导向战略,而是进口替代是主要的战略、全局的战略,出口导向是次要的战略、局部的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是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相结合,但结合的方式,是在多数处于进口替代阶段的工业部门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在少数进出口成长阶段的工业部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37靖学青认为,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不应片面强调和全面推行出口导向模式和外向型经济战略,因为我们拥有十分庞大的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必须主要立足于国内,而且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其本身的相对优势和特色迥然不同,因而各地区的发展模式不能简单地套用出口导向一种模式。他把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定位于基本内向型的开放经济,即总体上的“进口替代”与局部渐进的“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张鸿认为,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已经完成了它阶段性的历史使命,中国必须适时地调整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实行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所谓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就是适度的出口导向与有效的进口替代相结合、以关税和汇率杠杆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兼容战略。这一战略的政策隐含着废除亏损出口、行政指令出口、高额补贴出口的政策诱导机制,对部分幼稚产业实行战略性、动态性保护,从政府优先国内采购、科研补贴等方面对高新技术装备工业等实施进口替代扶持。这几种观点总体来讲一种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有机结合并以进口替代为主的混合型贸易战略。
混合型贸易战略的主要思路是将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各自的有效部分结合起来,在发展进口替代的同时,积极利用出口导向战略的某些政策,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其政策包括进口替代战略中的面向国内市场的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加以改进后的政府干预和保护以及出口导向战略中的出口鼓励政策等。不过,这种混合型贸易战略也倍受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从表面上看,这种战略似乎兼有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点,同时也避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但在实践中这种战略却更难操作,它会使政府在政策选择中处于自相矛盾、进退两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