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分析
48860300000006

第6章 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与外贸发展战略关系分析(1)

以宏观经济内外均衡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外贸发展战略体系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我们首先应该从理论上分析并说明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与外贸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本文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视角来研究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本篇首先对开放经济下内外部均衡的涵义、性质以及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解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并说明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的矛盾、政策协调与外贸发展战略的关系。

2.1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理论解析

2.1.1开放经济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涵义和性质

(1)内外均衡的涵义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①的概念最早是1951年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Meade)在其重要著作《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的第一卷《国际收支》中提出来的,此后,吸引了不少国际经济学家相继研究米德提出的课题,作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主要有:丁伯根(J. Tinbergen)、斯旺(Trever.W.Swan)、蒙代尔(R.Mundell)。

内部均衡是指一国国内经济运行所达到的理想状况,因此其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对内部均衡与否的判断标准与人们对经济运行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随着人们对经济运行看法的改变,对内部均衡的界定和理解也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最早提出内部均衡这一概念的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与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那么,内部均衡是指对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在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菲利普斯曲线的出现,由于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各种不同的组合,那么内部均衡概念就进一步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某一个最优点,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最优组合点。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与米而顿·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自然失业率假说背景下的内部均衡就是指国内的失业率水平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状况。一般将封闭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归为内部均衡目标。

由于没有类似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具有社会福利意义的参考指标来衡量,外部均衡比内部均衡更难定义。许多国内外学者(最早是米德)和宏观决策者将国际收支平衡当作外部均衡的目标,但实际上,国际收支平衡不一定意味着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和外部均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一国对外货币收支的正好相抵,不存在差额。国际收支平衡是一静态概念,它是动态性质的外部均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外部均衡应该是一个国家理想的国际收支平衡或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它不但表现为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佳规模状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而且表现为内部均衡基础上或以较小的调节成本为代价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我国金融学家姜波克对外部均衡有类似的定义,“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均衡,它也是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反映了一国所应追求的国际收支状态②”。

外部均衡即国际收支均衡的具体内涵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对资金流动采取了严格的管制措施,经常帐户的逆差很难通过汇率变动或吸引资金流入的方法加以解决,因此,这时外部均衡通常被视为经常帐户平衡。20世纪70年代以来,汇率可以自由浮动,同时在国际间流动的资金数量日益增加,相对多的人认为可以依靠外汇市场来自发调节或弥补经常帐户差额,因此外部均衡问题不存在了,或者说,将外部均衡视为总差额的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部均衡的含义有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国际资金流动问题日益突出起来,资金在国际间自发流动过程中出现了导致汇率变动非常剧烈、诱发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等严重问题,人们发现在国际资本流动的条件下总差额的平衡并不能说明问题,一国仍有必要对经常帐户乃至整个国际收支的结构进行控制;另一方面,理论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简单要求经常帐户达到平衡常常是不必要的,一国应利用经常帐户可以调节储蓄与投资差额等性质,根据经济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阶段确定相应的经常帐户余额目标,并进而确定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国际收支均衡总目标被分解成若干子目标,于是经常帐户差额、贸易帐户差额、外汇储备帐户差额以及资本与金融帐户差额等均被列入外部均衡目标的范畴,外部均衡可以定义为与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不是短期的各项目收支平衡的概念,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各项目收支差额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2)内外均衡的性质——对内外均衡的进一步理解

①内外均衡应属于一般均衡范畴

从以上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理解,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而是一个与一国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就业状况、资本流动、货币汇率、国际储备等宏观经济变量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因此,内外部均衡不应是局部的均衡,而应是一般均衡,亦即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影响和作用下的共同均衡,内部均衡是基础,外部均衡反作用于内部均衡。

②内外均衡应属于长期均衡范畴

内外部均衡不应只是一年两年的短期均衡,而应是一个较长时期(中长期)的均衡,而且短期的内外失衡也并不一定影响一国中长期的内外均衡。影响一国经济短期内外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用,我们只有分析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部经济的均衡。

③内外均衡应属于动态均衡范畴

内外部经济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应属于动态均衡的范畴。静态均衡是某一时点的存量均衡,而动态均衡则是一定时期内流量的均衡,即宏观经济各个经济变量合理运动、在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运动中达到和谐一致。

④内外均衡首先表现为总量均衡

内外均衡的目标往往体现为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目标,因此,内外均衡首先表现为总量均衡,即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收支的平衡结构。并且,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总量关系上,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

⑤内外均衡也表现为结构均衡

内外均衡除了表现为总量均衡外,另外也要表现为结构上的协调。如果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即使在总量上达到平衡,但存在供求的结构性差异,那么国内经济就会出现一方面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在某些部门出现投资过热的局面。同时,国内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从而使外部经济亦出现失衡。

⑥内外均衡应属于优化均衡

尤为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应当是一种优化的均衡。事实上,内外部均衡的实现存在着究竟是高水平均衡还是低水平均衡的问题,只有在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下的内外部共同均衡,才是高水平的、理想的、最优的经济均衡。

⑦内外均衡是一种刃峰均衡

在动态的环境中,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内外失衡乃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而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实现均衡是一种刀刃情况。也就是说,优化的内外均衡其实只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而已,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它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现实中的内外经济运行状态就是围绕着这个目标上下波动。

2.1.2开放经济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1)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①内部均衡是基础或根源,外部均衡是内部均衡的外在表现

当一国出现经济周期波动或国民收入发生变化时,容易引起国际收支失衡。根据西德尼·亚历山大(S.S.Alexander)的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国际收支(贸易收支)与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关系通过以下关系式联系起来,Y=C+I+G+(X-M),式中Y、C、I、G、X、M分别代表国民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出口和进口,其中将(X-M)用B表示,将(C+I+G)用A表示,称为吸收,反映本国居民的支出,由此就有:B=Y-A。吸收论者认为,国际收支盈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的外在表现;相反国际收支逆差是吸收大于收入的外在表现;只有当国民收入等于吸收时,才表现为国际收支为平衡。③

当一国的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发生变动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货币供给量过分增加会引起国内物价上升,使其商品成本与物价水平相对地高于其它国家,该国商品出口必然受到抑制,而进口却受到鼓励,使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相反,则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内外均衡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也表现在结构上。在总量关系上,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可以表现为外部经济的顺差或逆差,在结构关系上,国内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差异也可以表现为外部经济的顺差或逆差。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结构理论(Structural Approach),一国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也容易引起国际收支的长期失衡。例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和服务化,而很多发展中国家还处在二元经济结构或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工程中,经济结构的老化、单一和落后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④

上述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导致外部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内部经济失衡,即国民收入失衡、价格失衡和经济结构失衡,内部均衡状况是基础或根源,外部均衡状况是内部均衡状况的外在表现。

②外部非均衡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国际收支问题以内部均衡状况为基础,但外部不均衡同样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价格暴涨,导致多数石油进口国的进口冲击和国际收支逆差,而石油价格上升,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了由于供给冲击所引发的经济“滞胀”;80年代的拉美国家因债务危机,使其经济陷入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90年代的泰国由于其经常项目逆差不断增加,形成本币贬值预期,导致泰铢的大量抛售,东南亚货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许多高速增长的经济体陷人困境,最终形成了严重的亚洲金融危机;以我国目前内外均衡状况为例,尽管贸易顺差在短期内对于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外汇储备的增长也为中国的外债安全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但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和相应货币政策选择面临着巨大压力,并可能最终导致货币超经济发行,这种过分宽余的货币供给,如果集中在商品市场,就会引发通货膨胀,集中在资产市场,就可能形成泡沫经济。同时,巨大的贸易顺差和不断扩张的外汇储备将进一步激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并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热钱”大量流动,使我国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雪上加霜。

(2)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关系可以表现为“神秘四角”间的关系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神秘四角”间的关系。所谓“神秘四角”就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的具体化和形式化,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这三个内部均衡目标之间以及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均衡目标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但就长期而言,它们之间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①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总产出(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正向相关。根据增长核算方程,经济增长可由三种因素来解释:劳动力增加、资本增加以及技术进步,即在生产环境等外部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产出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当资本和劳动力的关系达到稳定状态时,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将获得更多的产出。根据奥肯定律(Okun's Law),与正常的(或潜在的、或趋势的)增长率相比,高产出增长伴随着失业率的降低,低产出增长伴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奥肯定律描述了失业的变动与产出增长率对正常增长率的背离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作为一种经验规律,奥肯定律在西方很多国家的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验证,一般,实际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会产生大约2%-3%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