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分析
48860300000007

第7章 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与外贸发展战略关系分析(2)

②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尽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理论观点存在差异,但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也与物价稳定呈现正向相关。在长期内,保持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最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可以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保障。即使在短期内,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如果物价持续走高,存在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时,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是不利的。经济学家认为,在物价稳定的环境中,追求长期收益的行为会得到更多的鼓励;而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则会出现短期化倾向(格伦·霍格斯,1998)。同样地,当物价持续下降,存在负的通货膨胀率时,那也很危险,要么是经济已陷入危机,要么是将要陷人危机。

③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对于就业水平和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典型经验描述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它说明,一国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两者不可能兼得,要想降低失业率,就必须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反之,要想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就必须忍受高失业率的痛苦。不过,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这种典型或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只是在通货膨胀预期为0时的一种反向变动关系,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看,由于适应性预期或理性预期等因素的作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代关系将不复存在。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复杂一些,根据奥肯定律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接近自然失业率的时候,产出将接近潜在GDP,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基本相等;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时候,产出将超出潜在GDP,实际通货膨胀率也将超过预期通货膨胀率。

④ 国际收支平衡与宏观经济基本状况

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物价稳定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一国经济增长的快慢和物价的稳定状况,会对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帐户余额起到决定性作用;相反,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的较大盈余或赤字,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根据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关系式联系起来: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移项得:X-M=Y-(C+I),其中将贸易收支差额(X-M)用B表示,简称为经常项目差额,将(C+I)用A表示,称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由此,国际收支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即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平衡⑤。并假定一经济体系初始状态为内外均衡,即。

从内部经济决定外部经济的角度看,国际收支盈余往往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当国内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国内需求旺盛,如若超出本国的供给能力,则需要增加进口来弥补供求缺口,此时,即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缩小甚至出现逆差,同时也会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国生产,提高供给能力,因而资本项目会出现顺差;相反,当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国内需求不振,于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此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缩小或出现顺差,而资本项目则会出现逆差。当国内价格水平较平稳或较低时,外贸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外资大量流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会出现双顺差;相反,当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能会出现双逆差。

从外部经济对内部经济的影响或反作用看,一般而言,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会增加有效需求,在国内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提高了国内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提高厂商的利润率,促进了国内的生产和投资,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会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在国内需求不变时,会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降低国内的价格水平,尤其是降低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会降低厂商的利润率,抑制国内的生产和投资,促使经济衰退。

2.2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矛盾、政策协调与外贸发展战略的关系

2.2.1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矛盾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化和形式化,由于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和矛盾,那么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间也必然存在着联系与矛盾。当我们采取政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如果这一政策措施同时造成另一个均衡目标的改善,那么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一致的;反之,如果这一政策措施对另一个均衡问题造成了干扰和破坏,那么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矛盾的。内外均衡的矛盾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内外均衡矛盾及表现形式

①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矛盾: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他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主要依赖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或内外均衡矛盾的情形。

开放经济固定汇率制下,假定失业与通货膨胀是相互独立的,外部均衡为经常帐户平衡,内、外经济状况的二维组合。二、三两种组合为内外均衡一致的情况,因为当一国政府当局用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第二种组合)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第三种组合)来实现内部均衡目标的同时会导致经常帐户顺差减少(第二种组合)或经常帐户逆差的减少(第三种组合);而表中的一、四两种组合为内外均衡矛盾的情况,例如组合一,即当经济运行同时面临国内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时,如果采取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逆差问题,但失业问题却变得更加突出;反之,扩张性的政策虽能缓解失业矛盾,但国际收支逆差却因此会进一步加大。又如组合四,当经济运行同时面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采用紧缩性的总需求政策虽然能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国际收支顺差却越来越大;反之,如果采取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外部经济虽然会趋向于均衡,但国内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实现内部均衡目标的努力会使外部均衡目标恶化,实现外部均衡目标的努力会使内部均衡目标恶化。一般而言,将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同时不考虑资金流动对内外均衡问题的影响)失业增加、经常帐户逆差,或通货膨胀、经常帐户顺差这两组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情形称为米德的内外均衡冲突,又称狭义的内外均衡冲突。

②浮动汇率下的内外均衡矛盾:广义的内外均衡冲突

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变动仍会有一定的政府管理),通过国内总需求的变动来调节内外均衡仍是相当常见的做法,因此仍然会存在内外均衡的矛盾,而且,由于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变动比较频繁,内外均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更加复杂,内外均衡矛盾可能会更深刻。在浮动汇率制度背景下,考虑到失业与通货膨胀可能的同向并存关系,即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同时并存(如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和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同时并存(如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考虑到国际收支与汇率变动的不一致,即国际收支顺差与汇率贬值、国际收支逆差与汇率升值在一定条件下的同时出现,内外部均衡的矛盾可用四维组合来表示。

上述内外部经济状况的四维组合描绘了更为复杂的经济环境,内、外部经济目标分别由一个增加到两个,不同的矛盾组合增加了,内外政策目标的矛盾几乎无所不在:内部经济部门中物价与就业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的情形),对外经济部门中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的矛盾(如在贸易顺差不能完全抵消资本的净流出时,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造成外汇市场外汇供不应求,本币贬值),内外经济部门之间货币内外价值反向变动的矛盾(决定货币国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因素的不同,可能出现国内面临经济衰退,但货币对外升值,进一步加剧衰退之类的现象),贸易收支同国内基本经济形势的矛盾,就业与贸易收支的矛盾、就业与汇率变动的矛盾、物价与贸易收支的矛盾、物价稳定与汇率稳定的矛盾等等。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除了关注总量目标之外,宏观调控当局还应充分注意结构性目标,如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收入分配平等、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金融结构调整等等,另外还有政治因素。这些目标的加入,将使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将这种在一般情况下,实现某一均衡目标的努力会带来另一均衡目标的恶化的现象,称为广义的内外均衡冲突。

(2)内外均衡矛盾产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矛盾的根源就在于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并且内外均衡矛盾的强度与经济开放度之间是正相关的,即随着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其面临的内外均衡矛盾也越严重。开放度的提高增强了整体国民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本国经济活动水平对世界经济状况的敏感性(Sensitivity)大大增强了,本国宏观调控政策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本国国内的两大经济部门——国内经济部门和对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它们之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敏感性变得更大,相互之间发生错综复杂的影响。

如果经济是完全封闭的,一国宏观调控当局所关注的就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等内部均衡目标,政策调控的主要问题便是协调这三者的冲突,确定并实现这三者的合理搭配。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体系有了“国内经济部门”和“对外经济部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两种经济活动,即国内经济活动和对外经济活动,这两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国内经济活动的目标要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避免通货膨胀和失业等内部失衡现象,外部经济活动的目标就是旨在通过商品、服务、资金的国际流动来增加本国福利并使国内经济运行处于均衡状态(姜波克用开放经济所追求的内在的稳定性和合理的开放性来说明)。它们在向各自的均衡状态移动时,相应的变量也会随着变动,并且这些变量之间通过各种机制发生着复杂的联系。在开放经济的某些区间或状态下,这些变量所要求的调整方向是相反的,于是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来实现内外均衡时,就会在实现某一均衡目标的同时带来另一均衡目标的恶化,形成内外部均衡的矛盾或冲突。

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各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加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也使各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开放度的扩大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各国在宏观调控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目标更多了,这些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在某些机制下,它们可能各自向不同方向变化,产生内外部均衡的矛盾或冲突。

②具体原因

国内的自发性扰动。一般而言,对某一经济体的扰动因素可以分为自发性扰动和政策性扰动。所谓自发性扰动指的是经济体内或经济体外市场自发地发生的一些变化,如国内支出的自发性增长或萎缩、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供给增加、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传统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过程中发生的结构性效应等等。这些扰动因素对内部经济部门和外部经济部门都会产生特定的影响,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但由于这些效应在方向上和程度上都是有所不同的,可能导致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例如,假设经济在初始点处于内部均衡,而经常项目处于逆差。这时自主性消费(投资)发生减少,造成总需求的减少,从而造成经济的萧条,这需要扩张性的宏观政策,而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又会进一步造成经常项目收支的恶化,这样就造成了内外平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