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分析
48860300000009

第9章 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与外贸发展战略关系分析(4)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蒙代尔-弗莱明模型(IS-LM-BP模型)从理论上具体分析了在不同汇率制度和不同的资本流动性的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在固定汇率制下,除了国际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之外,财政政策一般是比较有效的。因为在存在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会通过它对利率的影响而带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调整,这会加强原有财政政策的效力。例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带来产出的增加与利率的上升,当利率机制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超过收入机制的影响时,便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从而带来货币供给的增加,使财政扩张的效果加强。但是在国际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无效。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在长期内是无效的。这是因为,在固定汇率下,政府有义务通过外汇储备来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因此实际上政府无法控制本国的货币供给。例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产出的上升和利率的下降,这又可通过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带来国际收支的恶化,国际收支的恶化可带来外汇储备的减少从而抵消对货币供给的扩张行为。特别是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极端情况下,即便在短期内,中央银行也不能变动货币供应量。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所具有的唯一作用就是改变中央银行的资产结构,即它所持有的外汇储备资产与它所掌握的政府债券的比例。

在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一般是相对低效的,并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增强而减弱。这是因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造成利率的变动会引起汇率的调整,从而消弱其政策的效果。例如,扩张性财政政策,常常通过造成利率的上升而带来国际收支的改善,这会带来本国货币汇率升值从而消弱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效果。但是在国际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是非常有效的。相反,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一般都是比较有效的,并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增大而加强。这是因为,此时一国可以自主控制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会通过其对汇率的影响而加强其效果。例如,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带来产出的增加与利率的降低,而这两者都会带来国际收支的恶化从而使本国货币汇率贬值,这就又加强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扩张性效果。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分析工具,它说明了与封闭经济条件相比,开放经济中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而且这些政策的效果要受到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性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而且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分别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这些都为以实现内外均衡为目标的政策搭配和协调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该模型是具有凯恩斯主义范式的IS-LM模型在开放条件下的一个衍生,它仅仅是从总需求的视角分析了财政、货币政策及汇率制度对调节内外均衡所产生的影响。为此,在短期内,运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政策进行调控以实现内外均衡时,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分析框架。

(2)政策调控的供给视角分析

在短期内,一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点在于调整总需求的水平和结构,使之与总供给保持平衡,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开放经济的内外均衡。但是,宏观经济是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作用中运行的,供给方面的因素或状况也会影响到开放经济运行,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其内外均衡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供给的低效率,为此从供给的视角进行政策调控分析也是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理论和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①调节总供给的工具

调节社会总供给的政策是指可以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出口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强社会产品(含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供给能力和竞争能力以改善国际收支的政策工具。调节总供给的政策又称结构政策,主要包含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制度创新政策等。供给政策的特点在于长期性和微观性,通过直间或间接地鼓励技术创造和革新,刺激私人投资以加速资本货物的积累,增加对教育、科研、技术开放的投入,改善劳动力的素质及流动性,提高必要的社会基础设施等促进技术创新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提高一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使一国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发生右移,对于收入和就业都会产生持久性的积极影响,从而为实行内外均衡创造条件。

②供给政策调控的理论依据:结构论

主张结构论的经济学家,大多数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中从事发展问题研究的学者,其理论渊源与发展经济学中的结构主义思路密切相关。结构论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在于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即经济结构的老化、单一和落后,经济发展速度的长期缓慢甚至停滞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落后,因此支出增减型政策和支出转换型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是十分有害的。政策调控的重点应放在经济的供给方面,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善经济结构,实现内外均衡。尽管结构论仍存在一些争议,但它为我们认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实施供给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思路。

2.2.3外贸发展战略是内外均衡矛盾政策协调的前提基础

如何制定和实施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来协调内外均衡矛盾以及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效果,与一国的外贸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外贸发展战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对外贸易方面的内容,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作出的战略性决策。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或核心组成部分……可以视为以国际经济和世界经济为背景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如何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关系来配置本国资源和发展本国经济” ⑥。外贸发展战略是一国或地区在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矛盾政策调控的前提基础或指导方向,在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框架下,政府会选择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方式,由此也会产生宏观内外均衡实现的不同效果,从而对国民经济的活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从历史上来看,早期英国关于“谷物法”的废存和李嘉图比较优势问题的争论,为其产业选择以及后来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战略方向;当年德国围绕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争论和美国对其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的讨论,也都为它们的战略以及日后成为世界强国打下了基础;战后以日本及“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发展模式和“东亚奇迹”,更是直接源于这些国家的“赶超”和外向型发展战略;从反面来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根源于东亚“赶超”战略中的一些内在缺陷。总之,一国的外贸发展战略问题对于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是不争事实,外贸发展战略模式是实现内外均衡目标政策协调的内生变量,也就是说,除了依靠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之外,选择合意的外贸发展战略模式乃是一国协调内外均衡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此,对外贸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国际金融学宏观经济内外均衡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发展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的交叉点,所以探讨合意的外贸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外贸发展战略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对一国外贸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应该是在开放的宏观经济这样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考虑一国的贸易体制、贸易模式及相关政策等问题。在开放的宏观经济中,外部均衡是不同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交集,贸易发展战略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正是在这个交集中发挥的。贸易战略的调整以及相关政策的改变直接会影响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整个外部均衡状况,这是贸易战略或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但不是最终目标,国际贸易战略或政策最终要影响的是宏观经济的整体均衡状况,即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所以外贸发展战略的确立和相应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并服务于这个整体均衡目标。国际贸易战略或政策的实施方向不能简单地维持外部经济的平衡关系,更重要的是外部经济活动的状况要适应内部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调整,终达到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和谐和统一,并最终实行内外共同均衡。

以宏观经济内外均衡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外贸发展战略体系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国际金融学的内外均衡理论作为其基本的理论支撑来研究内外均衡与外贸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而且需要结合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战略的实践以及中国自身道路选择的成功与失败。下一篇本文将回顾发展经济学的外贸发展观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发展战略实践的演变进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外贸发展战略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之后,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总结外贸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因素,期望能够对我国新型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构建带来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