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参考(2013-2014)
48867900000010

第10章 趋势报告(10)

对于TPP的批评和质疑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无合理成分,但不应一边倒,更不应刻意贬低其成功可能性。近年来,随着世贸组织多哈谈判陷入困境,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为了摆脱这一困境,部分国家开始转而寻求以双边为主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希望通过深化双边或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来推动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目前全球实际运作的200多个区域内自贸协定,其中一半以上是进入21世纪以后签署和生效的区域内自贸协定。随着北美和欧洲两大自贸区的建立,对于构建亚太自贸区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谈判话语权和自贸规则制定权,近年来亚太各国围绕自贸区建设提出了很多设想,部分已经得到落实并生效。在众多的设想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积极倡议的东盟+中日韩自贸区(10+3)和日本极力主张的东盟+中日韩印澳新(10+6)等方案。

“TPP一来,东盟马上分裂,中日也会分裂,东盟10+3同样分裂。”

有学者警告。迄今为止,为推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中国一直致力推动东盟10+3(中日韩)之间FTA的缔结。如今,TPP吸纳多名东盟成员国以及日本参加,使得东盟10+3面临分裂风险。

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贺平认为,TPP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可能性极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自2011年11月以来,TPP的谈判文本已从原来的20章扩大到29章。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的领域主要在海关、跨境服务、政府采购、电信、竞争政策、中小企业、竞争力、商务便利化、合作和能力建设等领域。截至2013年3月,TPP谈判国已召开16次会议,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主要国家也已陆续同意日本加入TPP谈判。尽管短期内达成12国全面参与的协议尚有困难,但总体上TPP谈判进展顺利,在各国国内的阻力也日益减小。

美国邀请中方加入TPP的意愿是真实的。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美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将不能真正有效的开展。中国加入TPP可能对经济的良性发展利大于弊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桑切斯近期在访问日本时表示,在一定前提下欢迎中国加入TPP。

对于美国的这一邀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经济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姜跃春表示,美国邀请中方加入TPP的意愿是真实的,因为实际上,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美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将不能真正有效的开展。

姜跃春认为,TPP进展这几年以后,出现了各种问题,很多双边谈判尽管谈判了十几轮,但是进展都不是很大。在亚太地区如果没有中国这个经济体参与,整个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不会有实际的进展。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广泛,没有中国参与的TPP实际上是推不下去的。桑切斯这轮表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政府现在的这种心态。

姜跃春表示,过去两年,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现在,既然美国已经改变了它的态度,那么,中国就应该积极响应。中国现在处于转型中,还有相当多的困难,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很多地方不符合TPP的标准,存在很多软肋。因此,我们应该在调整中进行参与,参与可能对我们经济的良性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现在毕竟是全球化的时代,亚太区域合作的这种势头也是逐渐加快。但是怎么参与,需要思考。

2013年5月3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谈及中国关于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看法时表示,中方主张各方在开展自贸区建设时要秉持开放、包容、透明的原则,尤其对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体,要体现灵活性,使各经济体在一体化路径上有更多的选择。中方一直重视并跟踪TPP谈判的进展情况,也不断听取国内各部门和产业界对TPP的相关看法。我们将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分析加入TPP的利弊和可能性。

日本《朝日新闻》文章认为,这一动向的背景是,中国对本国可能被排除于世界贸易秩序之外感到焦虑。“中国模式”就是作为“世界工厂”而大量出口产品,但这一模式并非坚如磐石。中国国内的人力费用正在急剧上升,在“廉价”这一领域已被东南亚赶超。如果越南加入TPP并获得关税减免,今后中国在竞争中还将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沈铭辉分析认为,对中国而言,目前很难加入TPP。如果我们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规模的长期预测,中国可能在2025-2030年间达到GDP总量第一的规模,可能在这一情景下,中国更有加入TPP的自信。

从另一个角度看,根据美国学者Petri 的研究,似乎美国在涉及TPP扩大方案的时候,已将中国等国放在最后加入的队伍中,也就是可能安排在2020年之后。那么,从这两个角度,中国即使参加TPP,也将可能是2020-2030年间的事情了。

在此期间,中短期内中国受到来自TPP的经济冲击直接取决于TPP扩大的速度,如果TPP很快实现从TPP11到TPP13的扩大(即日本、韩国加入TPP),那么中国受到的经济损失亦将越发明显。而长期来看,中国在2020年后如果选择加入TPP,将不得不面对被迫接受美国已经制定完成的多种经济规则,其境遇不啻再次“入世”。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学者胡利伟认为,面对“一体两翼”模式的构思与实践,中国应始终抓住发展这条主线。不管是TPP还是TTIP,其最终目标指向还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对此,中国应适时打造自身经济升级版,亚洲区域合作升级版,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提升经济话语权。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中国需联动三层有力关系:一是推动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提升在中欧、中美贸易中话语权。对美欧来说,中国在其贸易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美欧即将启动本次“强强联合”计划,但中国的利害关系不容忽视。因此,中国充分利用自身已有优势,提升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继续扩大与美欧贸易合作,从TTIP内部寻求自身经济话语权。此外,对于如何利用德法矛盾,欧盟尤其是欧元区成员国对德国的不满,推动对欧外交的问题值得思考。同时,对TTIP不能拥有侥幸心理,尽管从技术层面而言不被看好,阻力重重,但是欧盟除此别无他法,美国也乐而为之,因此最终达成打折版的可能性很大。

二是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携手新兴经济体提升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美欧自由贸易协定如果达成的话,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如果单枪匹马应对美欧挑战的话,战略上极为不利。应充分借助亚洲的有利因素,积极推动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东盟合作机制,提升地区凝聚力,推动中日韩FTA进程,借区域优势,合力打造亚洲区域合作的加强版。美欧自由贸易协定将对广大新兴经济体产生不利影响。中国不仅应在战略上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联系,在技术层面也应积极开展实质性经济合作。

三是团结发展中国家,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权威。无论是TPP还是TTIP都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会出现被迫卷入“中心-边缘”的发展模式中。中国应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WTO 多边贸易体制,倡导国际多边投资协议,充分借助联合国和国际多边组织平台,对“一体两翼”战略构成国际舆论压力。

如果美国试图将中国排斥在地区贸易体之外,中国可以对等还击地将美国利益逐渐排斥在中国市场之外。同时,既然全球化趋势可能到了尽头,中国就要及早主动利用自身市场吸引力,来构建中国及其盟国所主导的地区自由贸易体系,从而为自己提供全球新贸易规则制定权的对抗博弈的筹码。

面对美国宏大战略设计和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国该怎么办?

首先,客观看待TPP所包含的一定的积极意义。TPP所涉及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劳工和环保标准等议题,既是未来多边和地区贸易谈判的必然趋势,也与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取向保持一致,对于中国“以开放促改革”“通过扩大开放进一步释放改革的红利”不无借鉴意义。

中国即便在短期内不加入TPP,日后在RCEP及其他自贸区谈判中也无法回避相关议题,这要求做好对TPP等新型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机制发展趋势的研究,尽早实施国内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的制度性积累。

其次,中国作为具有最大市场需求增长潜力的国家,是美国最为看重的发动机。因此,如果美国试图将中国排斥在地区贸易体之外,中国可以对等还击地将美国利益逐渐排斥在中国市场之外。同时,既然全球化趋势可能到了尽头,中国就要及早主动利用自身市场吸引力,来构建中国及其盟国所主导的地区自由贸易体系,从而为自己提供全球新贸易规则制定权的对抗博弈的筹码。

再次,目前中国能够采取的比较有效的应对方法,只能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推动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如中日韩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以创造独立于欧、美之外的需求市场。

在2012年11月20日于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系列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宣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简称RCEP)谈判,并确立了《RCEP谈判的指导原则和目标》。各国决定于2013年正式开始RCEP谈判,并计划在2015年底前完成谈判。

RCEP力图将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六国已经签署的五个自由贸易协定合而为一。如果这一“现代的、全面的、高质量的和互惠的”经济伙伴关系得以建成,将覆盖34亿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一半)、拥有20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及10万亿贸易总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不但将一举超越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将使当前发展迅猛的泛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相形见绌。

RCEP横空出世,不少评论将RCEP视作部分亚太国家抱团取暖,与TPP分庭抗礼的工具,至少是降低TPP蕴含风险和冲击的一个“缓冲”。

对于即将开始正式谈判的RCEP而言,如何明确自身的定位,如何权衡与TPP的关系,既关系到谈判的内容和深度,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谈判的方向和进程。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编制的《亚洲一体化指数》,亚洲地区的一体化水平已由2001年的100上升到2010年的233.27。关税已不再成为区域内贸易的主要障碍,但非关税措施仍严重阻碍着亚洲地区的深度一体化。同时,金融一体化、劳动力流动、服务贸易等其他领域的区域合作仍严重滞后。

根据《RCEP谈判的指导原则与目标》,RCEP的条款将“促进参与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并提高参与国家之间贸易和投资关系的透明度,以及使参与国家更为便利地融入全球和区域供应链”,寻求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及其他领域的谈判中“确保获得全面而均衡的结果”。

当然最后,也不要把RCEP与TPP简单对立起来。TPP在议题范围、准入门槛、自由化要求等方面明显高于RCEP。在客观冷静分析TPP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可否考虑在RCEP谈判中适当加入某些TPP所主张的合理内容,争取实现RCEP与TPP之间的战略互动。倘若如此,RCEP谈判有可能跳出先货物贸易协定、后服务贸易协定、最后是投资协定的固有模式。面对TPP带来的“制度竞争”,这种借鉴和尝试对于相关国家把握新时期国际经贸合作规则制定和议程设置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不无裨益。

“习氏风格”与中国外交新格局、新战略

习近平主席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外交路线图非常清晰而明确地向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未来十年中国外交与国家发展的战略取向,将是以推进与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的合作发展、共赢发展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支撑点,中国将要在全球范围内扮演推动人类和谐发展的建设性国家角色。

中国开启首脑外交新时代

2013年3月22日至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这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的首次出访,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

对世界来说,习近平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对习近平来说,世界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舞台。习近平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主政地方的20多年里,他为了推动地方开放发展,曾到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寻找合作机会,广交各方友人。2008年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后,习近平出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5年的丰富外交实践,锤炼了习近平处理复杂国际事务的能力,展示了他自信务实、睿智开放的形象,也为他赢得了很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