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体发展报告
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质量”不断向前跨越。其中,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广东,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提出“不打经济仗”,而是着重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淡化对速度的要求,着重强调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大力推进“双转移”战略,并将转型升级成果转化成人民群众福祉。江苏省则在确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后,2012年年初明确提出将于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西省在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的同时,注重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确立了到2015年,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浙江在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湖北则在中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形成之后,在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引领下,跨越式发展大势已成,支点框架渐趋完善,支点实力日益增强,支点功能初步显现。
广东:踌躇满志的“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改革开放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到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到2000年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2003年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发端于广东或者在广东提出。2012年是邓小平南行20周年,温家宝总理视察广东,重提小平讲话,强调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调研,短短五天内,接连视察深圳、珠海、佛山、广州等改革前沿地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强调将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习近平在考察中对广东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广东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012年12月18日,胡春华任广东省委书记。他表示,要推动广东继续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脚踏实地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要结合广东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创广东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要切实有效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坚持民生为重,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让全省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到任8天后,2012年12月25日,胡春华到深圳市调研时强调,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重大政治任务,“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是该省今后工作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是广东工作的总目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经济总量先后赶超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2011年广东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2011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达5.3万亿元,增长10.0%,折合美元为8200亿美元,如果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参与全球排名的话,排在荷兰之前,居全球第15大“经济体”。“十二五”时期,是广东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承接了大量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日益突出,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同时,广东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地区间人均GDP差距较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双转移”战略,即着力推进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加快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有机结合。
为了配合和切实做好“双转移”工作,广东省2008年出台了《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决定》及7个配套文件。从2008年到2012年,该省5年时间里安排了400余亿元资金,从扶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基础设施、以竞争形式扶持欠发达地区建设产业转移园、加大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政府有效引导的产业转移政策、实施免费技能培训、鼓励贫困农村适龄青年掌握职业技能等八个方面予以扶持。为进一步推动“双转移”工作,2009年6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抓好产业转移园建设加快产业转移步伐的意见》。2011年7月,广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园合作共建工作的指导意见》。
广东大力实施“双转移”战略以来,着力扶持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优先发展,对产业转移园区实施严格的末位淘汰制度和转出转入地奖励激励制度,珠三角地区“腾笼换鸟”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着。截至2012年11月,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引进项目3592个,总投资9811.75亿元,项目平均投资额比2011年同期提高15.2%,其中在建及建成项目2445个,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比2011年同期提高15.4%。2012年4月,广东省政协发布的《广东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从2007年末至2010年底,广东省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66.6万人,转移就业469万人,本省农民工增加258万人,外省农民工减少200万人。
2012年,被广东省定为双转移工作由“三年初见成效”转入“五年大见成效”的攻坚年。广东省经贸委透露,10大重点园区到2015年年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经济总量较2010年翻两番。
在全面推进双转移的背景下,广东省着力把双转移的成果向社会和民生领域推进,让双转移最终落实在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点上,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方面的转型。2011年1月6日,广东省委第十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广东“十二五”发展核心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幸福广东”一词由此登上了广东发展的舞台。它的提出宣告广东未来发展将以增强民众福祉为重,未来广东的发展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建设幸福广东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强化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使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福祉。
为建设“摸得着,看得到”的幸福广东,2011年10月1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公布了《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省级幸福指标体系。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客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主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共有10项,分别是就业和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公用设施、社会安全、社会服务、权益保障、人居环境。2012年2月14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2010年建设幸福广东综合评价报告》,首次发布全省21个地级市建设幸福广东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综合指数。测算表明,建设幸福广东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2006-2010年综合指数珠三角地区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地区年均提高0.36个百分点。2010年与上年相比,各市幸福广东建设工作明显进步。
2012年12月30日,广东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在广州召开第八次会议。省长朱小丹在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快珠三角地区“腾笼换鸟”步伐。珠三角地区要把更多精力用在“换鸟”上,开展新一轮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现代产业项目,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进一步完善产业转移园合作共建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为进一步抓好园区的提质发展,继续扶持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优先发展,会议还审议修改了《关于推动产业转移创新提质发展的若干意见》《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
而就在2012年10月,为破解制约“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过程中的一些瓶颈和体制机制性障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广东省建设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广东省改善创新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五年行动计划》《广东省推动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行动计划》《广东省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五年行动计划》《广东省创建幸福村居五年行动计划》《广东省从严治党五年行动计划》和《广东省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共八个行动计划。八个行动计划紧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发展主题,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实施步骤、可量化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具体来看,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创建幸福村居、推动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四个行动计划,旨在提升广东的“硬实力”;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善创新环境、从严治党和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四个行动计划,则旨在优化广东的“软环境”。贯彻实施好四“硬”四“软”八个行动计划,必将对广东省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产生深远影响。
江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江苏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强省之一。改革开放之初,江苏以“苏南模式”引领全国风气之先。进入新世纪,江苏确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最具发展活力和后劲的地区。2011年11月6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中共江苏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做了题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报告。报告提出,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全面建成体现党的十七大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江苏的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1年初,省委、省政府把《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内涵和指标体系研究》作为重大调研课题之一,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联合开展研究,从国内外诸多现代化研究成果中搜集整理、遴选,首次制定了包含4大类30项指标的《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2012年1月5日,江苏省委召开“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江苏将于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该指标体系为江苏确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是:到2020年,全省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在“十二五”时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苏中地区巩固发展全面小康建设成果,不失时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北地区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好基础,2020年以后逐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江苏于2020年将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2年,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收入水平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三项成为指标体系中权重最高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