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空经济园区,应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建立与航空指向性相关的科研机构。在政府进行临空经济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将临空经济产业关联度高的教学、科研、开发机构和部门设置于航空城内,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周围的高等院校和研发部门在临空经济区内设置临空产业的科研机构,提高人才在空港产业区的流动性、常驻性,为临空经济区提供智力支撑。政府还可以考虑将一些科研机构及大学等转移到临空经济区附近,给予高校与科研机构研发、创新资金和项目支持,同时面向社会及国际招商,在临空经济区周边建立高新技术创业园等;对临空经济区周边的地区,则通过提供教育支持,兴建技术类专业学校,鼓励当地居民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专业型的技术人才;同时和全国各地区的专业技校学生签订准就业合同,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吸引其到临空经济区就业、发展。
国际成功的临空经济区,其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技能教育和“职业培训”,以提高临空经济区产业的本地化水平。路易斯维尔市在配合UPS的发展中,曾专门设立了“都市大学”,蒙特利尔市作为世界着名的航空产业之都,区内的4所大学基本上都在培养航空产业专业人才。香农自由贸易区不仅具有优质的本地教育资源,同时很注重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通过国家的移民政策吸引世界各地优秀人才。
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升级快车道
2008年以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世界各国推进产业转型的重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强国列入党的行动纲领,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号角。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实现文化强国梦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目标,在文化领域,要求“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这五个要求点明中国文化升级版的基本内涵和路径。其中,文化产品、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将是中国文化升级版的三大基础工程。
现实危机:“中国梦”呼唤文化复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的复兴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西方发达国家从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运动,创造了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政治文化,所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几百年。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才能引领新的社会形态发展和最终确立。我们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而只有当中国拥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文化形态,这一命题才能最终实现。换一句话说,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当前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究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激荡;传统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的阵痛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冲击。21世纪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期,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广泛开展文化复兴运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构是文化复兴的主命题。中国特色关键在文化,在其独具特点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原则。核心价值重构必须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和平崛起、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等重大使命。有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凝练,构建为中华民族广泛认同并自觉实践的核心价值。
经济运行规范和生活规范重建是文化复兴的当务之急。坚持复兴不是复古,一方面要发扬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外来文化之积极因素,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精华整合到一起,使之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纲领贯通现代社会,以培养优秀的国民为目的,进一步细化《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制定包含衣、食、住、行等五大部分的规范,对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进而扩展为全社会的生活理想,增进社会和谐。
2013年6月14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奇葆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强调站在新的起点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把文化体制改革推向前进。要着眼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增强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探索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能力。
2013年6月27日,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在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表示,下一阶段,文化系统要按照“加大力度、巩固提高、深化拓展、攻坚克难、科学发展”的工作要求,结合文化系统实际,着力推动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增强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统筹用好各种资源,提高中华文化走出去水平,全面推进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发展。一是进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二是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三是积极培育文化市场、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四是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五是加快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六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七是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八是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九是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
突出矛盾:文化产品短缺与过剩并存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2012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总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文化产品出口额为21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3%。文化产品出口的崭露头角,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新亮点。
但在国内,在文化产品方面,却出现“短缺”和“过剩”的怪现象。
在中国社科院《2013年文化蓝皮书》发布会上,有专家提出,中国文化产业在经历了10年“热运行”后,现已到达“拐点”,文化市场从产品总体短缺转向了“短缺”与“过剩”并存。据《2012-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电影故事片产量高达745部,却只有231部有机会与观众见面,只占总量的31%。《泰囧》等国产片的票房神话却显现了观众对国产好电影的“饥渴”。
过去我们的重心一直放在支持产品上,但事实上,中国目前绝大部分领域的文化产品都处在过剩状态,几乎没有一个领域的文化产品的数量低于市场的需求。文化消费不同于物质消费,是非刚性需求。如果市场精品不足,很容易造成表面上文化消费能力的下降,“短缺”和“过剩”的矛盾也会凸显。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文化市场会更向买方倾斜,而针对买方市场进行结构调整优化也势在必行。
可以说,文化企业的严重两极分化造成精品短缺,而大量的同质化经营又带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将迎来大规模洗牌和兼并重组浪潮。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5月曾透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4.63亿元,重点支持文化体制改革、骨干文化企业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对接、文化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体系建设、文化企业走出去六大方面。与往年相比,2012年资金分配工作首次引入合规性审核、专家评审工作机制,调整完善项目分类方法,项目遴选更为严格规范,进一步提高了资金分配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3年8月1日起,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将纳入“营改增”试点。文化产业再次迎来利好财税政策。
紧迫课题:在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上有所作为
在过去1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3-2012年累计投入580.11亿元,年均增长82.2%。在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区,北京市朝阳区建立了“1+6+43”创建组织网络,提出了“3+1”四级服务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研究制定了“2+5”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各项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第三方测评显示,经过两年创建实践,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要求的76项指标中,该区已全部达标,其中,处于优秀水平的指标占93%左右。2013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题为《文韵润城乡——北京市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实》的文章专门报道该区的经验做法。
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013年4月25日,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主持的《2012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发布。据主持此项研究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逊教授介绍,例如关于公共文化人均投入方面,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得分在60分以下;包括投入总量排在第一位的广东,排在第四位的江苏,人均得分都在60分以下;又如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百分比,全国平均是0.42%,有18个省市自治区低于平均水平;还有人均文化事业费(元),全国平均是35.86元,有21个省市自治区低于平均水平,这表明许多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仅总量少、比重低,而且人均文化事业费明显偏低。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分别代表了政府、社会和市场三种力量。目前这三种力量还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政府较强,市场相对弱,社会更弱。在实践中,政府主导乏力、引导参与不力。其实,文化不仅是政府的事,还要政府、市场、社会三轮驱动,三管齐下。
可以预期,“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将成为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速升级的重要抓手。
需要强调的是,公共文化服务要建成一个体系,农村无疑在网底。
要建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资源引向农村。2013年3月27日至29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到广西调研时了解到基层和边境地区文化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人才欠缺等问题,表示这就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他强调指出,各级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充分激发社会参与和发展文化的活力,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创作、欣赏和评判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