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发展与公共治理:未完的读书笔记
48880300000020

第20章 经验与实践(9)

二、香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与战略定位

香港拥有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多次获选为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区,获选为全球最佳经商城市,全球第七大金融中心,全球第八大证券市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教授多次称赞香港是自由经济的最后堡垒。他说,如果想了解自由市场的真正运作,就应到香港去。他认为,香港是自由经济的闪亮象征;香港是自由经济的典范。美国传统基金会等国际知名的公共政策机构多次把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

香港一直奉行自由港政策,主要包括自由企业制度、自由经营制度、自由投资制度、商品进出自由制度、货币进出自由制度、人员进出自由制度等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香港长期奉行的自由港政策,采取的积极不干预措施,确保了香港能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自由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系。概括起来,香港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香港经济的波动性比较大,主要是受国际因素的影响。

——香港经济是一个小型的和开放的经济体,进出口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400%。

——香港经济的反弹和恢复也很快,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都比较强。

——香港经济的灵活性比较高,弹性强,主要因为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积极不干预的理念和政策。中小企业始终是香港经济的主角和主体。据了解,就业人数在20人以下的香港企业,占到了全港企业总数的94%左右。

——有国有企业但数量有限,主要涉及到地铁、东铁(九广铁路)和机场等少数几个领域。国有企业和公益机构,严格按市场机制运作,委托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董事局(会)聘任职业经理具体经营,政府亦少直接的干预和控制。

——除极个别年份和特殊时期以外,香港的公共开支坚持以20%(即公共开支占香港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上限。预计到2010年左右,这一比例将下降到16%左右。公共开支占香港GDP的比例,2004—2005财政年度,已开始降至20%以下。

——香港经济不断向高增值活动转型。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香港经济不断向高增值新兴产业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深化和软化。专业及管理阶层人士的数目,每年以接近4%的速度增长。现在,在总就业人口中,每3个人中便有1个人属于这类专业及管理阶层的人士。月收入15000港元或以上的全职雇员人数,从1995年的47万增至2005年的79万,所占比例在10年间,从21%增至32%,2005年香港的名义GDP更是创下13822亿元的新高。

根据香港基本法,香港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为国际商业活动提供理想的环境,即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实行外汇管制政策,保障无形贸易自由流动;保持自由港地位,不征收关税,保障商品贸易自由流动等等。随着香港经济的顺利转型和香港经济结构的不断演化和变迁,香港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中,香港经济则以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等为其主要的产业经济支柱。在这样一种经济体系及其产业结构中,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维持和提升对香港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就具有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比较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一种长期性的和战略性的以及全局性的意义。

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现状与成就

香港经济从上世纪60年代成功转型以来,GDP平均增长达到7%,增长了16倍;人口则增长了1倍,但人均收入则增长了8倍,每年平均达到了2—3万美元。香港2004年的GDP增长8.6%,2005年增长7.3%。商品出口及服务输出增幅可观,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上升,消费持续增加,资产价格上升。

2006年第一季度(即1—3月),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异常强劲,达8%;第二季度(即4—6月),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为5.2%,高于过去十年3.9%的平均增长率。2006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5%左右的增长。随着美国消费需求的减弱,输出美国以及其他市场的出口幅度有不同程度的放缓,从而导致香港对外贸易的增长有所放缓,但是整体货物的出口,上半年还是达到了11221亿元,前两个季度分别比去年增长14.6%和6.3%。特别是由于大陆经济蓬勃发展,内地与香港的贸易往来畅旺,同时受惠于访港旅游业(上半年内地个人游激增至320万人)仍然兴旺,服务输出仍然维持着显著的增长势头。

香港经济的良好增长发展趋势,使得劳动力市场全面改善,总就业人数增至343万的新高,占全香港总人口的49%。失业率由2003年的8.6%,回落至最近的5%左右,甚至5%以下,约18万人,为近5年的低位。长期失业人数从高峰时的93000人,下降至最近的57000人。2006年1月底的失业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个案,比20003年高峰时的51400宗,减少了10300宗。虽然消费物价的通胀(按年约2%)水平,在第二季度由于进一步随私人住房(屋)租金的持续上扬和食品价格的回升而有所攀升,但仍然保持在比较温和的水平。在各经济行业中,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和运输服务业的净产值,在2006年的第一季度持续取得两位数的增长,说明这些行业在香港的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按人口平均计算的香港国民生产总值,2005年为29944美元,每月为2495美元,在世界排名第9位。

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恒生指数首次于2006年11月15日突破19000点,以19093点收市,创历年来收市新高。成交金额高达549亿元,为历来第6大单日成交,港股市值亦见新高,升至12.12万亿元。计划于11月下旬推出的中资金融指数成份股的8只股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平安和中国财险),总成交额高达170亿元,占股市成交额的31%。受金融股推动,恒生国企指数上升146点至8240点,再创新高。恒生中企指数也上升55点,至3127点。恒生指数11月16日再创历史新高,上升61点,收报19154点,香港股市市值达12.15万亿元的历史水平。

截止2006年3月底,以市值计算香港是全球第八大的证券市场;以外汇交易量计算为全球第六大的外汇市场;以外汇及场外衍生工具市场计算为全球第七大的金融中心。香港是亚洲主要资产管理中心,涉及的资产总值超过36000亿元。香港已具备条件,成为亚洲的债券发行中心。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债券有增加的趋势。直到2006年初为止,已有超过20家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债券。

香港是最佳质地,最大规模的中国企业的首选上市地点。香港成了内地的首要集资中心。自1993年首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以来至2005年底,已有335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筹资,总筹资额接近11000亿元,内地企业约占香港上市企业总数的30%,而市值则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近40%。2005年的成交额占香港交易所总成交额的46%。香港有史以来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最高的10家企业,均来自内地。可以认为,中国因素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贡献和影响,越来越大。

四、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有利条件与潜在风险

普遍认为,全球经济潮流正在转向亚洲地区或者亚太地区。香港是自由港,资金可以自由流通;港元可以自由兑换,没有外汇管制;港元与美元挂钩,并且汇率固定,锁定为1美元兑换7.8港元不变;香港税制简单,税收负担轻,奉行低税收政策和维持低税收制度;香港具有区位优势,其地理位置和时差与伦敦和纽约互补,可确保国际金融活动全天候在全球顺利进行;香港还具有法制优势,其普通法系或者英美法系传统和习惯,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具有强势地位;香港还具有语言优势,既有使用人数全球最多的汉语,又有国际普通话英语的广泛基础和普遍使用等等。

现在有超过3800家海外公司在香港设有地区业务,是历史新高。庞大的基金管理行业是维系香港股市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香港吸引了很多国际资产管理公司来此开展业务,在香港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到5800亿美元。香港完备的投资者基础,使之具有明显的优势。香港拥有数家世界级的银行。香港的核心资产在于法制健全,新闻自由,市场开放,公开透明,资本自由流动以及货币完全可兑换。一个自由的资本流动机制和开放的市场,是香港的优势之所在。近来数起超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发行(IPO),证明香港有能力处理规模巨大,操作复杂的证券发行。

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又一重要有利条件。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作为人民币业务开放的试点以及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包括香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并已就相关事项及细节展开研究。近年内地大型红筹国有企业相继到香港上市集资,造就了香港金融业的连年好景,以至于一些商界人士坦言,现在买新股的利润远远超过做地产。将要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的中国公司涉及消费品、电力、保险、采矿、钢铁、房地产、零售、电信和交通运输等。

近年来,由于大量主要业务在中国大陆内地的公司在香港上市,香港交易所成了大中华地区首屈一指的资本市场。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快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行业都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前景被看好,所以全球的资金大量涌入香港股市,以吸纳这类股份,同时使得香港股市表现强劲,进一步彰显其香港十分优越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国工商银行创记录的首次公开发行(IPO)规模,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全球首选集资市场之一的地位。

随着香港金融业的持续兴旺,在金融业财团的从业人员及其收入不断扩充和上升,在金融业职位不断扩张,大财团的财富急速膨胀的同时,部分低增值的行业却不断传出裁员的消息。受此影响,一些低增值行业的就业职位不断流失(分流)到周边一些次大城市,其从业人员的收入也随之下降,导致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不断加剧的趋势逐渐变成现实。于是有学者预测,香港有可能会步纽约、伦敦的后尘,未来由金融业主导,其他低增值行业职位不断流失。虽然对维持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助益颇多,但同时可能引起其他行业就业人数的减少,就业岗位的流失,从而引致一种结构性的失业现象,并对香港整体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带来负面的影响。

越南投资银行界和商界人士,对香港交易所和香港政府寄予了厚望,并在改进服务态度,着眼长远发展,扩大国际视野,处理好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大融资企业与小融资企业等等的关系方面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建议。据香港《明报》报道,越南资产管理公司vinacapital 主席兼执行董事佳浩士先生(horst geicke)最近对香港交易所提出批评。他认为,香港交易所在越南没有足够的宣传。香港交易所已被来自中国的数量众多的上市集资活动宠坏了。他认为,香港交易所不应该忘记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的机会。随着越南市场开放和改革,预期未来3年当地企业的上市集资金额,会倍增至150—200亿美元(约1170亿—1560亿港元),香港不应白白让这些机会流走。在越南政府鼓励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政策条件下,已有不少国有企业在当地上市。首家在当地和海外同步上市的,预计是明年即2007年底上市的最大国有银行vietcombank,而香港作为最多大型银行上市的亚洲地方,应该属于上市的首选之地。

有研究和观察表明,香港股市已出现严重的超买现象,一旦外围有不利消息,出现大幅度调整的可能性很大,从而导致恒生指数大幅回落。基金持有现金的比例正在下降,已跌至2.2%,为2006年1月以来的新低,而且基金已开始减低中国股票的比重,增加印度的比重。有研究显示,香港股市的走势与美元的利息预期相关性十分高,只要美元利息预期仍然向下,香港股市短期仍会向好。

虽然香港的证券交易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不断的得到维持和提升,但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与纽约和欧洲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投资银行界普遍认为,未来一个时期(3—5年)香港的集资额会下降。有机构预测,未来5年,随着内地股市再次重启,其初次公开募股和内地公司在内地上市,香港股市的重要性将下降,香港的相对地位会进一步削弱。在吸引中国私营公司在海外上市方面,香港与美国的NASDAQ和英国的AIM股市存在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