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发展与公共治理:未完的读书笔记
48880300000021

第21章 经验与实践(10)

香港的优势在于有中国作为强大的后盾;金融服务配套完善,条例相对纽约较宽松;况且很多资金,已自动涌至亚洲市场。香港挑战纽约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难关重重,必须谦虚拼搏,精益求精。香港在税制及经济自由度方面的确比纽约出色,但香港没有跟上如纽约等“全球城市”的演化进程,多元化经济功能发展明显滞后。有学者认为,“全球城市”须向多功能城市中心过度,包括世界经济组织高度集中点,金融和专业服务公司的主要聚集地,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及产品及其创新活动的市场等等。

五、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维持与提升

对香港证券金融市场表示积极和乐观看法的,不乏其人。业界人士认为,香港交易所具有比内地交易所更高的流动性和透明性。香港交易所与内地交易所不存在零和博弈。正如美国和欧洲可以同时容纳多个金融中心和交易所一样,中国也可以同时容纳包括香港在内的多个金融中心。香港正在超过纽约并和伦敦竞争,成为2006年世界上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最大市场。这是中国在国际金融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的最近证据,当然也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维持和提升的最新证据。香港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中介角色,尤其是有比较多的大型中国企业到香港挂牌上市,使香港的集资功能更加多元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大大扩展了香港与内地的合作空间,并为内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平台和桥梁。香港是全球发展最蓬勃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的股份筹资额自2004年开始,已超过东京,在亚洲处于龙头领导地位。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经济主要支柱,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香港需要在扩大人民币业务,促进市场发展,提升金融市场素质和质量,以及加强推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质品牌地位等等方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追求卓越。

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提升金融市场素质和质量方面,香港已经并将逐步出台诸多利好政策。为了减少和降低交易成本,2005年12月,香港开始暂停收取投资者赔偿征费。为了维持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维持和提升香港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地位,维持和提升香港在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中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竞争优势,香港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取消了遗产税的征收,并已于2006年2月11日开始生效,而且还将其效力追溯至2005年的7月15日。

在2006年,香港已有把证券、期货及期权合约的交易征费下调20%的动议和安排。2006年向立法会提交的证券及期货(修订)条例草案,特别强调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规管,进一步提高香港、内地和海外投资者对香港证券市场的信心,加强对上市公司(企业)核数师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截止2005年底,已经有38家香港银行提供人民币存款,兑换及汇换服务。香港的人民币存款额已经达到226亿元人民币,人民币扣帐卡及信用卡在香港的签帐及提款总额,已达94亿元。香港居民即将可以在香港银行开设人民币支票户口,而存款业务亦已扩展至非个人层面。人民币清算行即将启动由香港行业同业结算公司发展的全新人民币结算系统,以配合不断扩大的人民业务,确保交易的安全和效率。香港政府正积极就用人民币支付跨境贸易和在香港建立发行人民币债券机制等事项,与中央政府进行研究和商讨。

香港机场管理机构及业界正在开展在香港国际机场设立黄金储存库的可行性研究,这一动议无疑会有助于提升香港作为物流枢纽和黄金贸易中心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按照“大市场、小政府”的原则,香港政府在继续选择合适的政府资产出售或证券化方面,亦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这样,除了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外,还可以为市民和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有利于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了维护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支持经济发展,香港政府在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及其增长的稳定性,控制财政赤字,增加财政储备,防范财政风险等等方面亦多有预警和规划。

香港的经济成就,全都在服务业。要维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需要良好的法制,良好的管治和人才。繁忙的货柜码头,除了需要拥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外,物流人才亦非常重要。因此,香港需要大量的法律,金融、会计、物流和管理人才。为此,香港政府于2006年上半年正式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而且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取得初步成效。香港因此而有条件成为亚洲的教育中心和科技中心以及资讯(信息)中心。

金融服务及相关行业是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并占香港GDP的12%,从业人员达18万人。若香港能够维持及巩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无疑将有利于该行业的就业情况及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香港政府的一项主要政策目标,就是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透过提供适当的经济和法律环境,确保市场公开、公平并具有效率,以此来维持并不断提升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断的推进香港整体经济的健康成长与进步。

(2006年12月14日)

资料来源及主要参考文献:

1、香港特区政府网站:www.gov.hk

2、香港特区立法会网站:www.legco.gov.hk

3、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站:www.news.gov.hk

4、香港金融管理局网站:www.hkma.gov.hk

5、香港证券交易所网站:www.hkex.gov.hk

6、香港《明报》,2006年11月16日、11月17日和11月18日

7、北京《参考消息》,2006年10月21日、10月31日和11月2日

8、胡祖六:香港能摘取中国金融中心桂冠吗 《参考消息》2006年11月7日

9、易锐民:香港挑战纽约金融中心地位《参考消息》2006年11月7日

10、森德普.塔克:香港股市随内地企业起舞,《参考消息》2006年10月31日

11、陈洪博编著:《香港企业制度研究及借鉴》海天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12、陈广汉、袁持平 主编:《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香港经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13、国世平主编:《金融创新:香港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14、马云泽著:《产业结构软化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15、约翰.吴:《与人民币等值的危险》,《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006年11月30日

附录7:

中元及其评论初步

——一个比较与分析

内容摘要:文章指出,中元及其机制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和意义。但是,中元作为未来共同货币的名称,是有缺陷的。通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华元是一个比中元和人民币更合适的未来货币的名称选项。

关 键 词:人民币 中元 华元 比较

一、引言

随着国际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以及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和中国因素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和贡献越来越显著和突出。但是,在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到底应该和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可以和如何发挥这种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和舆论以及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吸引了众多的学术理论资源,并产生了许多积极的研究成果。中元及其机制问题的提出与构建,就是这众多研究成果中特别引人注目的重要一项。

在讨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中,在讨论区域货币合作特别是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途径与机制中,在讨论大中华经济区或者大中华经济圈的构建与成长中,大都要讨论到人民币的作用和功能问题,要讨论到人民币的可兑换和国际化问题,要讨论到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形成机制问题,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就会延伸到对涉及人民币本身的一些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于是就有不少学者提出建议,主张将人民币改称为中元。或者,在中国两岸三地或者两岸四地之间创建一种新的共同货币即中元,等等。

中元的提出,我认为,不只是一个名称的问题。中元的提出,实际上还涉及诸如货币的可自由兑换、区域货币的合作、金融风险的防范、区域经济的整合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非常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不难看出,中元及其机制问题,是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中元及其机制问题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甚至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国际意义。

截至目前,关于中元及其机制问题已有的研究和著述,大致说来仍然处在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中元及其机制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划以及工程实施,因条件还不成熟和环境还不具备而远远没有提上日程。也许可以认为,中元及其机制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仍然还是一个理论假说或者构想。这就是说,中元及其机制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必要和可能。从理论发展和学术研究上来讲,这也许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因此,我愿意在这里就此问题做一个初步的纯粹学术性的评论和交流。

笔者的一个基本看法是,不管中元及其机制的前途和前景如何,至少中元这个名称还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名称,还不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名称。中元这个名称,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而难以担当其历史的重任。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华元是一个比中元更好的货币名称,应当取而代之。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元及其机制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评论,对人民币和华元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主要从语义学角度展开分析,说明华元是未来货币名称的一个合适选项;第三部分,主要从民族学的角度进行讨论,说明华元是一个更能标识中华民族特性的货币名称;第四部分,从主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说明华元是一个更能为各方接受的货币名称;最后是一个结束语。

二、华元是未来货币名称的一个合适选项

华元(或者华币)(China dollar ,CN ),是笔者杜撰的一种假想的非现实性的货币名称。众所周知,人民币(Renminbi,RMB)是中国唯一的法定货币。笔者曾经明确提出,用华币(华元)替代人民币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并从语义学、历史学、民族学等角度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1]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的法定货币即人民币币值稳定,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并正在朝着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既定目标稳步推进。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人民币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并有望成为国际性货币。但是,一种货币特别是一种国际性货币,从理论上讲,在不完全的意义上,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换言之,举凡一种国际性货币,大都具备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便于或者利于识别,二是中性化,三是民族性,四是区域性。相比较而言,人民币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特征仍然尚欠充分和完整。笔者构建的华元及其机制则差不多能同时具备上述几个方面特征的要求。因此,用华元替代人民币作为中国的法定货币名称,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理性选择。或者比较而言,华元是一个较之人民币能更好地表征中国特色并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货币名称。

人民币的国际表达是其汉语拼音,即Ren min bi,其缩写为RMB。这一表达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从语言语音诵读的角度,还是从书写签字文案的角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恐怕都极不容易被识别、对应和表达,不容易被交流、交换和记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国际交往和国际交易中,对以拼音文字为主体语言表达的场所,不易被识别、表达、记忆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限制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和流通。中元的提出,虽然尚未见到关于中元的更加具体、更加细致和规范化的语言和语音表达以及相关的符号设计,但是可以想象或者推知,在这方面大概不会比人民币的情况好多少。

根据笔者的构想,华元的汉语拼音为Hua yuan。显然,华元拼音的诵读效果既流畅优美,又悦耳动听。既易读也易记。既有利于汉语界人士诵读,亦有利于非汉语界人士阅读和记忆。华元的英文表达为China dollar,可缩写为CN$。华元的英文缩写还与中华民族的英文表达Chinese Nations 及其单词缩写CN不谋而合,并与诸多国际性货币比如美元US$、加元Can、港元HK以及欧元、日元、澳元等等相映成趣。中西合璧,自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