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忠诚这个概念的本义是指对国家、民族、人民、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①。从历史的角度和普遍性对象来说,忠诚可能更多的是指对国家、民族、家庭和爱情以及组织的忠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忠诚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并运用到许多其他不同的领域,包括企业管理领域。根据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员工及其忠诚是企业生存的一个基本要素和基石。一个企业,有了员工的忠诚,才可能会有企业比较好的业绩和信誉,才可能会有企业比较美好的未来与辉煌。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如何赢得员工的忠诚,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失,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才等等,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企业管理现实的需要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发展出一个被称为员工忠诚度的理论。
对于什么是员工忠诚,目前已发展出三种理论观点,一种是行为忠诚说;一种是态度忠诚说;一种是综合忠诚说,即坚持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的统一。据考察,目前国内外对员工忠诚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影响员工忠诚的因素,员工忠诚度下降的原因,员工忠诚度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员工忠诚度评价方法等等方面②。现在一个比较普遍的解释是,忠诚是指通过管理所形成的一种新秩序,这种新秩序的内涵就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富有专业性的色彩,即员工认识到企业面临的竞争性挑战,他们愿意承担迎接挑战的任务以换取相应的报酬,但是他们不会承诺对企业的忠诚终身不变。换言之,忠诚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员工忠诚度,即是指员工对企业忠诚的程度。员工忠诚度,体现的是在多向互动中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程度。根据员工的工作意愿来分析,员工忠诚度可分为低度忠诚和高度忠诚。高度忠诚,是指员工客观上有强烈的忠诚愿望,员工的个人前景和企业前途融为一体,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发展高度协调和一致(王国武,2006)。
忠诚作为人类最宝贵的美德之一,其实质是一种感情的付出或者投入。企业及其出资人当然希望每个员工都对企业忠诚,但是一个人对企业产生忠诚显然不可能自然而然的生成。人的忠诚是一种情感范畴的东西,它需要用感情及其投入来培养、维持和提升。因此,员工忠诚不是天然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员工忠诚和员工忠诚度是后天的,是一个处在不断衰减中的变量。员工的忠诚度与企业的感情投资,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要想得到员工的忠诚,需要员工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真诚相待。一个真心实意尊重、培养和重用每一个员工,并为员工提供事业发展的舞台,展示他们个人的价值和才能的平台,为员工的成长和进步进行感情投资,继续教育投资,并让他们拥有成就感,归属感的企业及其出资人,一定会得到员工的忠诚和拥戴(金卯刀,2007)。
长期以来,人们把忠诚度单纯理解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少考虑企业对员工的忠诚度。忠诚显然是相互的,是双向的。没有企业对员工的忠诚,就难以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影响企业对员工的忠诚度。把员工和企业的相互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员工和企业的双向忠诚,可能是忠诚度理论研究的一个方向和重点(董创春,2006)。
在学生与母校的关系中,事实上也存在一个忠诚度的问题。有的学生以母校为荣,以母校为骄傲。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相反,有的学生对母校,可能就不那么满意,不那么亲近,不那么好感。这既很自然,也很正常。但是,对于短期的非学历教育者,情形恐怕就大不一样。有的以能进母校学习为荣,有的则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同样,学校对学生也有一个忠诚的问题。学校有时候以某个和某些学生为光荣和骄傲,也有对某个或某些学生保持沉默或者拒绝评论的时候。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忠诚问题,特别是高校与短期非学历教育学生之间的忠诚问题,可能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理论视域,是一个可以开展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实践、政策和学术领域。
三、高校学生及其忠诚度:一个理论分析
忠诚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转化为共同体成员相互之间的认可度,即在多大程度上相互确认对方为共同体的成员,确认共同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价值等在多大程度具有相似性和相近性或者趋同性甚至一致性。如果学生自己不认为是母校的正式成员,显然这种忠诚度就无从谈起。如果学生自己认可这一点,而母校不认可,甚至排斥和边缘化这部分学生,显然也不可能有比较高的忠诚度。因此,如何在双方之间构建一个相互认可的合理的并且是合法的机制至关重要。因此,要妥善解决双方之间的认可,确认和接受、接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标,形成一种战略联盟之目标,共同体之目标。
在中国,尊师重教一直是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学生对母校的感情,总的来说始终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一生中特别珍惜和感念的。不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义务教育,或者高等教育以致后续教育,继续教育,也不论是长期教育还是短期教育,学生对老师和母校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感激、感恩和怀念之情。应该说,在中国,学生对母校的忠诚度,一直是非常之高的。在传统社会,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有时候甚至是一次性的。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多次接受多种教育和培训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比较普遍的现象。随着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愈多,接受教育的学校和机构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和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对母校的忠诚度就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可能是没有差异的。这样,对学校和教育机构来说,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本校的忠诚度,就成了一个需要慎重考虑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教育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教育市场既是一种资源性市场,也是一种高回报市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竞争性的情感市场。不管人们承认与否,大学教育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这个全球化的过程,既包括教授市场的全球化,也包括学生市场的全球化,还包括学术成果的全球化,教育经费来源的全球化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当然可以选择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学校。学生资源和学校资源都是竞争性的,公开的和开放性的。因此,学生忠诚度的培养和提升,就需要学生和学校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生成并维持。
忠诚度的维持与提升,显然不可能是一次性的,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忠诚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美德与情感,面临诸如时间和空间以及可替代性、可选择性等多种要素的淡化和消解。因此,忠诚度的维持和提升是需要长期投入的,需要不断的更新,需要不断的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忠诚度的培养、维持和提升,贯穿学前、学中、学后全过程。学校需要加大对各方面的投入,以不断增强学校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及影响力。从而在竞争性的教育市场中,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导力,努力实现学校和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共同繁荣和进步。如何将短期非学历教育学生资源整合进学校的校友资源,教育科研资源和服务于社会的资源以及整合进学校发展的资源和机制中,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何争取更多的短期非学历教育的高端资源,更是一个非常具体而敏感的话题,是一个包括战略规划,策略营销,质量保证和后续服务等诸多要素和内容的系统工程。
学校虽然面临竞争性的学生资源的约束,并且需要不断调整学校的招生战略和策略,以分享到更多的学生资源,特别是优秀学生资源份额,但是这并不是说学校应当无条件的、无原则的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坚持所谓的“大学或学校市场论”。严格说来,学校特别是大学从来就不应该是市场,学生也不是“顾客”。学生不是学校的“上帝”,学校不应被学生所驱使和左右。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致力于人类知识的创造和教育以及传播,致力于培养和普及反思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追求真和美的培养和提升。学生既不是学校的“顾客”,也不是学校的“上帝”,而是追求真知的“信徒”, 成为学校的“信徒”。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义务,而非实利的计算④。因此,学校与学生之间不但要相互关切和忠诚,而且还要自觉抵制低俗和平庸,坚持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和操行。
四、A校及其继续教育:一个案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高校学生忠诚度问题,这里选取A大学继续教育的一个案例展开讨论。A校是国内一家重点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A校在开展短期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颇有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里姑且以参加过A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学生角度为切入点,做一个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