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发展与公共治理:未完的读书笔记
48880300000009

第9章 理论与方法(8)

第三、法转型学问题的提出,有可能有利于促进法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有利于推动法学流派或者法学学派的生成,有利于发展法学理论体系的多样性或者多元化,有利于增进学术的讨论和争鸣,有利于加强学术的交流和进步。下面的分析和探讨将表明,法转型学的提出,有可能开辟出一个法学的新天地。法转型学有可能成为法学创新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法学新学科,有可能成为法学知识谱系上的一个新形态,有可能成为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范式或者新方法。

三、法转型学的基本含义

根据我的理解和思考,法转型学可以认为是法转型理论的一个系统化总结,是法转型学说的一个科学化建构,是法转型思想的一个综合性概括,是法转型观念的一个学理性梳理和抽象。简单的说,法转型学就是关于法转型问题的学问,是关于法的形态、类型、结构、性质和特征等等的转化、变异和迁移或者演进的普遍原因和一般规律的知识。

从拓扑学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把法转型学理解为法拓扑学。众所周知,数学上的拓扑学是要确定各种变化的几何图形中的不变成分。通过对几何图形变化规律的分析,找出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因素[2]。法转型学或者法拓扑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法的各种形态、法的各种谱系及其演化原因和机制的考察和分析,发现和揭示法转型的一般规律。

转型的含义是什么,或者什么是转型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显然,转型这个概念,在事实上可以有多种含义或者解释。比如,经济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化学的,甚至哲学的,等等。单就此而言,关于转型问题的种种学说和观点,无疑可以做一个长长的文献性的综述或者评述。不过,这里我想只做一个简单的陈述和导引。

一般而论,转型意味着变革,是指在形态、外观、结构、性质、倾向、特征和背景等方面的变革[3]。据考察,在中国,转型概念是在1992年以后才开始流行的。它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含义,指的是经济体制转型,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拓展,这种转变逐渐渗透和扩展到了除经济之外的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甚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方面。或者,经济体制的这种转变及其影响远远的超出了人们当初的估计和预料。经济体制的这种转变给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外交、文化、科技、教育和整个社会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等都带来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这样,转型就具有了更加广泛、更加普遍和更加全面的含义或者意义,从而更多的具有了社会转型的整体的和哲学上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比较广泛和整体的社会转型的意义上,当然包含有法律的转型和法学本身的转型。法转型学及其意义,归纳起来,实际上提出的至少是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要探讨法转型学本身的意义或者规定性;一是要探讨法转型学的外部意义和影响。法转型学本身的意义,需要回答的是法转型学的内在规定性,法转型学的内涵与外延。法转型学的外部意义,需要回答的是法转型学的外部效应,外部影响及其社会意义。

法这个范畴,在法学意义上至少包含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法律和法学。因此,从逻辑上说,法转型学就当然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分支,这就是法律转型学和法学转型学。这就是说,法转型学同时也就意味着法律转型学和法学转型学两门学问。因此,法转型学实际上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个综合性范畴。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法转型学的含义,也可以考虑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进行划分和概括。比如,可以考虑将法律转型学理解为狭义的法转型学,而广义的法转型学则可以把法律转型学和法学转型学这两门学科都包括在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法转型学可能更多的是指狭义的法转型学,即法律转型学。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则应当做出严格的界定和区分。

什么是法律转型学简单的说,法律转型学就是研究法律形态的变迁和转型的科学。什么是法律转型法律转型意味着什么法律转型的原因是什么法律转型何以可能一种形态的法律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法律是如何发生的法律形态如何表征和甄别法律转型的动力机制是怎样的法律转型有没有规律可循法律转型可否有模式可以标识法律转型的绩效如何如何评估法律的转型如何改进和完善法律应当说,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法律转型学着力加以研究和讨论的。

什么是法学转型学法学是一套法律知识体系,法律理论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是一套方法体系和价值体系。事实上,法学理论也是不断变化的。法学理论本身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是变动不拘的。从理论、历史和逻辑上说,法学是可以变化的,是一定要变化的。唯其如此,法学领域才出现了法学的各种理论,各种学说,各种流派,各种体系和各种风格。

2005年10月,浙江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法律与人文”研讨会。据报道,这是继2005年5月北京大学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跨学科交流。据了解,这两次会议关注的都是中国法学知识传统的转型问题[5]。这则消息无疑成为法学转型学的一个新的脚注,并且进一步说明,法学的转型已经和正在进行中。

那么,法律转型学和法学转型学这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法律转型学和法学转型学固然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彼此排斥、互不相干的。在转型的时间上,两者既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在转型的功能上,法学的转型可以指导和引领法律的转型,法律的转型当然也会推动和加速法学的转型。两者之间,既相互推动和促进,又相互约束和限制。

四、法转型学含义的扩展

法转型学的外延问题,或者法转型学的边界问题,是法转型学含义的一个自然的逻辑延伸或者扩展。虽然转型概念是在1992年以后才开始在中国流行的,但是不管是法律的转型还是法学的转型,显然并不是自1992年始,也不是自1979年或者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也许有人会认为,中国法律的转型、中国法学的转型,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开始其行程了。但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演化进程以及历次变法尝试也许可以说明,法律的转型和变迁或许是早已有之,只是我们尚没有提升到法律转型学的高度,没有法律转型学的理性自觉罢了。与其说这是一个结论,还不如说是一个有待证明的假说。

不管怎样,中华法系和中国法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而且自成一体。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法律既有内在的连续性,又有因时因事而异的可变性或者转化性[6]。我理解,这也许就是法律形态的变异性或者法律制度的转型性。实际上,以晚清修律为开端的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经过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法律制度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一直仍在进行当中。在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过程中,整个法律制度就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法律制度的形式、结构、内涵和特征等各不相同。

不管是法律的转型还是法学的转型,显然并不局限于中国。不只是中国的法律制度在转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都在变化、发展和转型当中。应该说,不管是法律的转型还是法学的转型,都是一个国际现象,是一个世界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四种类型的法律制度,即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法律制度、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又可以划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等等。其他的法系还有诸如埃及法系、美索不达米亚法系、希伯来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希腊法系、罗马法系、斯拉夫法系、日尔曼法系和教会法系等等[7]。不同的法系,在法律形式、法律结构、法律内容等方面存在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不同类型的法律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相互发生影响,而且不同的法律制度和不同的法系之间还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融合。因此,不同的法律制度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既有不同点也有相似性。不管怎样,任何一种法律或者法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都经历过变革和变迁,都经历过转型。可以认为,法转型的实践源远流长,法转型学的思想亦源远流长。

不难看出,从学科性质上来说,法转型学可以归类在法史学的范畴。但是,法转型学和普通的或者一般的法史学,比如法律制度史学,法律思想史学,法学史学等等又有所不同。法转型学与国别法史学和地区法史学也不同。法转型学和转型法律学亦有根本的不同。从目前国内已有的著述来看,转型法律学着眼于对市场经济进行法律解释[8],或者更广而言之是对社会变迁或者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律解释[9]。显然,我们这里的法转型学与上面所说的转型法律学是截然不同的,从而把两者可以明确的区分开来。

法转型学,其实可以认为是法史学的一个另类,一种新的法史学。在对象上,法转型学以法律或者法学的形态及其演化和变迁为研究的对象。法律或者法学的形态及其变迁的原因或者动力机制、变迁的形态转化、变迁的模式及其转化规律、变迁的绩效、转型的影响及其评估等为法转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法转型学在知识形态、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知识体系等方面和普通的或者一般的法史学,也必然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一定意义上,法转型学还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是一个多学科的集合体。除了法律转型学和法学转型学的分类之外,也许还可以从通史学和断代史学、国别史学或者地区史学以及综合史学和部门史学等等角度进行划分。因此,我认为,法转型学可以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和广泛的研究领域。

五、一个简短的结语

法转型学的提出和研究,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除了前面已经分析和提到的之外,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比如,可以促进法学理论研究的细分和精确,澄清一些模糊和混乱;可以比较准确的描述法学理论发展的状况,深化和拓展对法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可以为法学理论研究的分化和综合提供经验和借鉴;可以为完善法学学科体系指示可能的领域和方向;可以集聚学术资源以推动法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还可能为法制的改革、法制的完备和法治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然而,法转型学在这里毕竟还只是一种假说,一种设想,或者不如说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这里顶多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已。这个问题在科学上能否成立,是否真有价值和意义,能否从可能性变成可行性最后变成现实性,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显然,这不只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我认为,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首先是一个科学实践的问题。

(2006年3月25日)

注释:

[1] 截止2006年2月23日,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百度网和Google网上,均未检索到法转型学一词。这一访问结果,说明法转型学可能是本文的一个贡献

[2] 参见 江怡:《如何把握思想的脉络:一种哲学拓扑学的视角》,《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 参见 (德)沃纳.普芬尼希:《政党转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变革》,刘鹏 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第78页

[4] 参见 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5] 参见 《“法律与人文”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1期第161页

[6] 参见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前言第1页

[7] 参见 虞云耀 杨春贵 主编:《关于当代世界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28页;(美)约翰.H.威格摩尔:《世界法系概览》,何勤华 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8] 参见 李曙光:《转型法律学------市场经济的法律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9] 参见 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商务印书馆2003年9月第1版;张树义:《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行政法学背景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主要参考文献:

1、虞云耀、杨春贵 主编:《关于当代世界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商务印书馆2003年9月第1版

4、李曙光:《转型法律学------市场经济的法律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