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将星的摇篮黄埔军校
48892000000013

第13章 黄埔今昔

(一)军校史话

1926年,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同年10月,国民党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又改办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12月,黄埔第五期炮兵、工兵科也移到武昌。

1927年1月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黄埔军校本校迁至南京。1928年5月,李济深将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1929年9月,蒋介石将黄埔军校本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7年8月南京陷落后,黄埔军官学校迁至成都。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12月,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1950年3月,蒋介石宣布:陆军军官学校,早该恢复。于是,国民党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陆军军官学校重新建立,位于台湾高雄凤山市维武路1号,学校占地面积173公顷。到2004年,黄埔军校共举办73期。

(二)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1965年,进行了较大的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立。

199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对军校进行重建,同年11月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建筑。2005年,军校又进行一次全面修缮。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东征阵亡将士墓和北伐纪念碑

东征阵亡将士墓位于军校西南的平冈。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东征牺牲的将士而修建的。1926年6月落成,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墓中安葬了在两次东征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17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的建筑,上面写着“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

1936年,在墓园正门修建了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被称为小黄花岗。1984年,墓园经过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

北伐纪念碑是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而修建的,上书“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高10米,位于长洲岛平岗。军校校务何遂撰写了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写着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姓名。由于蒋介石背叛了革命,许多牺牲的共产党员的名字没有写在碑上。

(四)孙中山纪念碑

1928年11月,孙中山纪念碑开始奠基,位于校园南面八桂山。

1930年9月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铜像高2.6米,重达2000斤。纪念碑由孙中山身前友好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制作,筱原金铸造。碑座正面刻着军校校训“亲爱精诚”4个字。东侧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7个字。西侧刻着孙中山的训词。碑座底层为7级,上层为5级。其含义为:7级代表军校在此举办了7期,5级代表军校师生参加了五次战役。另一说为: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大陆共办了12期。

(五)分校介绍

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开始招收学生,何应钦任校长兼教育长。1926年4月,邓演达任教育长。6月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

同年12月停办。

武汉分校:

1926年10月,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组建,1927年7月分校结束。1929年4月,钱大钧于武汉建立分校,举办第七、第八两期。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黄埔本校。

洛阳—汉中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于河南洛阳。1938年夏,迁至汉中,抗战胜利后撤销。

长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位于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石醉六任校长,余范传任教育长,共产党员夏曦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1927年国民革命军第6军进驻该校,将部分学生迁往南京本校,其余学生于1928年5月毕业。

广州分校:

1927年成立,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1936年7月改称广东分校。

南宁分校:

1926年春建立,俞作柏任校长,萧越任教育长。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个科目。

抗日战争时期的分校: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阳分校迁往汉中,改称中央军校第一分校。1938年起至1944年共毕业20471名学员。

第二分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1938年至1944年,共毕业23487名学员。

第三分校:

成立于江西瑞金。

第四分校:

1936年7月,广州分校改称广东分校,1938年1月改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抗战爆发后该校多次迁移,最终迁至贵州独山。1936年到1945年,共毕业25212名学员。

第五分校:

黄埔军校五分校旧址为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五华山麓翠湖西畔。1938年改称中央军校第五分校。1935年到1946年,共毕业8837名学员。

第六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要求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国民党中央,南宁分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李家村。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军校撤至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凌云县城。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第六分校撤销。

第七分校:

校址设在甘肃天水,后迁往西安王曲,胡宗南兼任校长。1938年到1945年,共毕业37317名学员。

第八分校:

校址在湖北均县,后迁至房县,徐祖诒、康泽先后担任主任。1939年到1943年,共毕业6872名学员。

第九分校:

校址在新疆迪化,宋希濂兼任主任。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950名学员。

第十分校:

校址位于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并在此创办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建立凤山分校,直属成都本校。到2004年,共举办73期。

(六)历任校长

第一任蒋介石(1924年5月—1947年10月)

第二任关麟征(1947年10月—1949年9月)

第三任张耀明(1949年9月—1949年12月)

第四任罗友伦(1950年8月—1954年8月)

第五任谢肇齐(1954年9月—1957年3月)

第六任徐汝诚(1957年4月—1960年12月)

第七任艾叆(1961年1月—1965年3月)

第八任张立夫(1965年3月—1970年3月)

第九任林初耀(1970年4月—1973年2月)

第十任秦祖熙(1973年2月—1976年3月)

第十一任言百谦(1976年4月—1977年12月)

第十二任许历农(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第十三任朱致远(1979年12月—1981年6月)

第十四任卢光义(1981年7月—1983年6月)

第十五任黄幸强(1983年7月—1985年6月)

第十六任黄耀羽(1985年7月—1986年12月)

第十七任汤元普(1986年12月—1989年6月)

第十八任胡家麒(1989年7月—1991年6月)

第十九任杨德智(1991年7月—1993年9月)

第二十任马登鹤(1993年9月—1996年7月)

第廿一任童兆阳(1996年7月—1997年7月)

第廿二任丁渝洲(1997年7月—1998年1月)

第廿三任张岳衡(1998年1月—2002年2月)

第廿四任杨国强(2002年3月—2005年6月)

第廿五任王根林(2005年7月—2006年6月)

第廿六任陈良沛(2006年8月)

(七)黄埔同学会

1926年中山舰事变后,蒋介石不仅提出限制共产党的办法,排挤在军队中任党政工作的共产党员,而且还以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有违亲爱精诚的校训,破坏整个同学的团结为由,下令一律撤销,决定成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会(黄埔同学会),指派蒋先云、冷欣、贾伯涛、杨引之、余洒渡、曾扩情等为筹备委员会委员。5月中旬,黄埔同学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体育场成立,蒋介石任会长,曾扩情任秘书,胡静安为监察干事,杨引之任组织科长,余洒渡任宣传科长,李默庵任总务科长。黄埔同学会的会员包括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分校的学生;在大陆创办的一至二十三期中央军校学生;在台湾创办的二十四期,以及后来各期中央军校的学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各种训练班的学生。

学会规定:凡属黄埔军校学生,均为当然会员,由同学会负责登记考核之责。凡毕业同学的任免和升迁调补等,均须根据同学会的登记考核来决定。无论毕业与未毕业的同学,均须在同学会的监督指挥之下,效忠于国民党,奉行三民主义,绝对服从校长的领导,不得有任何其他的组织活动,尢其不准从事共产主义的宣传,如有违反者应受严厉的处分,或以叛逆论处。

1984年6月,黄埔军校同学会在纪念黄埔军校60周年的时候重新成立。李先念、徐向前、乌兰夫、习仲勋、杨静仁等出席了成立大会。叶剑英在贺词中祝愿广大同学“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邓颖超、聂荣臻为大会题词。徐向前任会长,他在贺词中深盼校友、同仁“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惟发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此后,侯镜如、李默庵、李运昌、林上元分别担任过黄埔同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