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北京石油化工史话
48898100000002

第2章 旧中国北京的石油及化工产品(1)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没有石油及石化工业,一些简单的民用化工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和洋人生产;国人用土法生产的化工产品主要有火硝、硝酸钠、平硝以及生活用碱、肥皂、染料和涂料等简单民用品。

一、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

中国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古代有四大发明,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先后发明了指南针、造纸、火药、活字印刷术,其中火药、造纸术蕴含着化工技术。

仅以火药而言,在没有化学知识,也不懂得化学工艺的华夏古代人,在实践中发明了火药与火器。有句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可能是一种巧合的意外收获,这要感谢汉武帝的长生炼丹术。

西汉时期的武帝刘彻晚年惧怕死亡,于是下令全国的方士(中国古代专门从事炼丹活动的人称方士,也称术士)为他炼长生不老丹,炼丹的方士们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整天守在炼丹炉旁,一心想炼出仙丹。一天傍晚,有个炼丹方士因疲劳过度,就靠在炼丹炉旁睡着了,突然一声巨响把他惊醒,他发现火光冲天,禁不住大叫一声:“不好,发生了火药事故!”于是,“火药”一词便传开了。原来,炼丹方士把医用的硫黄、硝石、朱砂混合在一起,再加上蜂蜜来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其中含有毒性很强的水银。在这次炼丹过程中偶然发生的爆炸事故,使方士们知道了点燃的硝石、硫黄、木炭粉混合物会引起燃烧和爆炸,从而掌握了以硝、硫、炭为原料配置火药的技术。火药也引起了军事家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硝石、硫黄和木炭控制在75%、10%、15%的比例进行炼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药。

公元10世纪火药就被用于制造军事武器和制作烟花爆竹之类的娱乐品,不仅在军事中显示了巨大威力,也给人们的娱乐生活带来丰富多彩的享受。公元13世纪,我国的火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等地。

中国也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易经》就有石油的文字记载,说湖沼中油气火苗自然燃烧是一种奇异的、互相矛盾的现象。《汉书》和《水经注》记载,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在今天陕西的延安、延长、延川等地区和甘肃的酒泉等地区发现了石油,并用它作燃料和润滑剂,从而开始了我国利用石油的历史。据唐朝的《北史》和《元和郡县图志》等书记载,北魏和唐朝时代,在今新疆库车和甘肃玉门地区发现了石油,并对石油的开采、性能及应用有了更多的研究。

石油还是中国人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我国早在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我们祖先就在陕北延安一带发现了石油,当时称可燃水(班固着:《汉书·地理志》)。到了北宋,古代杰出科学家沈括首先给石油命名,成为世界上最早给石油命名的人。

沈括(1031-1095年)是北宋钱塘人,博学多才。1080年,他奉旨到延州(今延安一带)做官。一天,他在回家路上走近泉水边,看见一种很像淳漆的黑色油状物,慢慢地从水向外渗出,一些人正往罐子里装,便问:“这有什么用?”人们回答说“点灯”。沈括感到新奇,也装了一罐子带回家立即做试验。人问是什么东西,他想了想脱口说出“石油”。他又把烧出的炱(t1i,烟尘)放在砚台上当墨用,写下了“石油”两个字。1091年,沈括在润州(今镇江一带)的梦溪园,把当年在延州的所见所闻及自己检验石油的情况,较为详细地写进了《梦溪笔谈》这部举世闻名的着作。比德国人乔治·拜耳1556年提出的“石油(petroleum)”一词早了近500年。

宋朝是我国利用石油的一个重要时期,已出现了最早的石油加工厂叫“猛火油作”,炼制出了第一批粗制的石油产品——“猛火油”,还加工制取了其他石油制品如炭黑、石蜡、沥青等。其中以沥青用作控制火药燃烧速度的原料和用石油制取炭黑的技术,对近代军事工业和炭黑工业有积极的贡献。元大德七年(1303年)的《大元一统志》里有开凿石油井的记载。

中国也是最早使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据北宋《吴越备史》记载,五代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后梁与淮人交战,曾使用火油进行火攻,所用火油得之海南阿拉伯帝国。此后一些国家曾以火油为贡品,向中国朝廷进贡。这里还有一个在战争期间用石油征服对方的一个小故事:

早在公元673年,阿拉伯舰队气势汹汹地开往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扬言要一举征服希腊人。阿拉伯舰队强悍善战,威镇海疆,一向都是旗开得胜,所向披靡。然而,这次却被希腊人的几只小船杀得一败涂地,整个舰队在达达尼尔海峡覆灭了。几个靠幸运抓了块木板游回去的阿拉伯水手,惊魂未定地向人们说:“不得了,希腊人太厉害啦!希腊人‘驯服了闪电’,叫闪电来烧舰队,那‘魔火’不光会把船舰烧着,甚至连水也烧起来了。”这“魔火”究竟怎么回事呢?它一直是个“军事秘密”。过了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这“魔火”只不过是一种生石灰与石油的混合物罢了。

二、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我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旧中国长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加之封建帝王腐朽和墨守成规,使丰富的石油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所以旧中国一直依靠“洋油”过日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煤油、石蜡和一些化学品等洋货随着洋枪、洋炮一起进入中国。“洋油”输入中国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不甘心使用洋人的东西,便积极鼓励洋务派开办民用工矿业,其中包括开办石油矿,但是他们得不到支持。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得知台湾苗栗产石油,主张停止私人开采,将油矿收为官办。清光绪三年(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发现官办苗栗油矿日出石油不过50斤时,于1878年采纳洋人建议,从美国购买了一台小机器,“并雇一熟悉洋匠前来钻试开办,庶可冀出油日多,获利日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使用新式机器钻凿油井,但是得不到支持,仅开钻两口即告中断。1885年,台湾改设行省,首任巡抚刘铭传上奏清廷继续开采苗栗石油,经勉强同意后于1887年起又相继钻井5口,虽然只有一口井出油,但他信心很大,没有灰心。正当他雄心勃勃的时候,当朝统治者却把刘铭传调离了,原设的矿油局也被撤销了,致使苗栗出矿坑的油井钻凿再次中断。在台湾苗栗的油井钻凿两起两落的十多年间,洋油开始大量输入中国。

由于外国煤油大量输入,中国自办石油开采业的呼声日增。清光绪年间,维新派人士陈炽在其所着《续富国策》中惊呼:“俄、美两国之油,销入中国,不胫而走,各埠风行,遂于洋药、洋布之外,多一无穷之罅漏。民贫矣,国困矣,何以堪之!中国台湾向出煤油之井,今则以川、滇为最多。闻金沙江两岸,流泉滴沥,半系煤油,华人不知取用。四川盐井熬盐之火井,即油井也。中国自有煤油,不知开采,而甘以白金2000万,岁舁(y%)诸异国之人,可谓智乎!”陕西巡抚曹鸿勋等提出“以延长煤油与外国煤油争衡”,延长油矿“非速自办,不能让外人之觊觎”。陕西绅商提出要设立“陕省商办石油公司”。“以中国之财力,开中国之利源”。这些仁人志士的呼声和建议都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以后虽然陆续开办了陕西延长油矿、新疆独山子油矿,但只是个萌芽。

三、北京早期的化工产品和化学工业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化学品主要以舶来品为主,品种除日常生活用品外,就是油漆类产品,以及一些消炎、镇痛药品,称之为西药。其次是国人用土法生产的简单橡胶制品,如水搋(chuai)子、瓶塞、胶鞋、车胎、润滑油等简单制品。北京人值得骄傲的是制药技术,北京旧时乐家家族经营的同仁堂就是一例。

(一)颜料、染料多为土制品或洋货

我们的祖先在2600多年以前开始使用植物和动物体内资源制作天然染料,其次是矿物原料如铁红等,主要用于毛皮、纺织物的染色。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染料的国家,靛蓝、茜素、五倍子、胭脂红等是北京最早应用的天然染料。这些染料主要来自植物的根、茎、皮、花、果实等,动物主要是虫(紫)胶、胭脂红虫等,两项合起来有4000~5000多种。北京在明朝就有颜料行经营天然染料,货源主要来自外省市。其中有广东产的红银朱、黄广丹、白铅粉、大绿、西绿等,有江苏产的大赤金,山东产的红土和本地产的水胶、大白和锅烟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