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利用外国技术和装备,建设和发展自己的化学工业。但那时只是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简单装置,生产简单化学制品而已。20世纪70年代初,在燕山石化公司建设的关键时刻,中央作出了重大决策,开始大规模地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这不仅促进了全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燕化工业的迅猛发展。
一、装置引进与化学工业发展
北京化学工业局(后改称化学工业总公司、化学工业集团,简称北京化工)和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成立以来,先后从国外引进各种生产装置和技术近200项。利用补偿贸易和外汇等资金,采取成套装置引进、关键设备引进、技术引进和联合设计开发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工作。
(一)彪炳千秋的决策为百姓温饱奠定基础
1971年8、9月间,毛主席在上海巡视考察期间,让跟随他一起考察的工作人员逛逛市场买点东西,搞些社会调查。有一位工作人员回来后说,他排了半天队买到了一条的确良裤子,国家为什么不多生产一些的确良呢?这句话引起了毛主席的深入思考。回京后,毛主席向周恩来谈起这件事,商量购买国外的设备和技术生产的确良,毛主席还提出了“先从国外买一个厂”的建议,并责成李先念、余秋里落实进口成套大型化纤、化肥设备进口问题。
1972年1月22日,由国务院三位领导同志署名的一份引进世界石油化纤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请示报告送到总理办公室。2月5日,毛主席亲自签阅了引进四套化纤和两套化肥装置约合4亿美元的方案。后来在此方案基础上,以利用油气资源生产化肥、化纤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引进项目规模,形成了共计26个项目约合43亿美元的成套引进方案。并提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引进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依托老厂、减少投资,当前与长远兼顾,大部分项目在沿海建设等六条原则。在包含26个项目的方案中,用于解决人民群众吃穿用问题的石油化工项目有18个,占全部投资的63.83%,这些项目生产的原料都离不开石油。当时43亿美元加利息折合人民币214亿元,而1972年全国基建总投资也只有412亿元。当时,党中央要求要像“一五”期间抓156项建设那样,狠抓进度,尽快投产。这些项目于1976年至1981年相继建成投产,建设周期平均缩短3年半到4年。其中13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年产48万~52万吨尿素装置建成投产后,使我国尿素产量年增640万吨。按农业部测算,最多可增产稻谷3200万吨,为解决人们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北京化学工业技术更新和项目引进
北京化学工业主要是1958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工艺老化,设备陈旧、落后,成为制约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方面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的1978年做了个统计,北京化工系统主要生产装置中,役龄超过20年的占1/4,技术性能属于国际水平的只占1.09%,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的占58.3%;145种大宗产品中,工艺水平相当于国外五六十年代水平的有112种,占77.3%,有16种只相当于国外三四十年代的水平,占11%。
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化学工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对设备进行改造、引进和技术更新工作。1978年至1990年,北京化学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达100余项,合同金额1.9亿美元(其中国家外汇0.9亿美元,吸收外资1亿美元)。这一时期还利用国内技术完成了一批重大的改革项目,其中百万元以上的项目有65个。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使北京化学工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为北京化学工业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东方化工厂引进的丙烯酸及脂类产品的成套设备生产装置,1984年5月建成投产,成为国内第一个丙烯酸类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科研基地,投产当年就创利润349万元,除归还贷款外,还出口创汇50.2万美元,到1989年国家就收回建厂的全部投资。
1981年以后,北京化学工业进入以全行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为特点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时期,至1990年,10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269亿元。为前32年北京化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2.6倍,新增固定资产22.1151亿元,是1980年北京化学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的4.2倍。
(三)燕山石化公司工业技术引进和装备更新
燕山石化公司从1972年12月开始进行技术和装备引进工作,到1997年先后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澳大利亚、瑞士、荷兰等国家引进各种成套设备达25套、46项。这些项目的引进,主要采取成套装置引进、关键设备引进、技术引进和联合设计开发4种形式。1972年至1980年引进的主要项目(对二甲苯装置除外)均采用成套引进、部分分交的方式进行,即购买专利技术、设备和材料、设计和技术资料、高效催化剂、主要备品配件、技术服务,由承包公司和专利公司保证考核指标,在安装和开车期间遣技术人员指导。
70年代后期,燕山石化公司开始增加合成纤维类产品生产,主要生产涤纶树脂,其主要原料是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其中对苯二甲酸是聚酯生产的重要原料,其生产装置是从联邦德国引进的,采用美国UOP公司专利阿莫科生产工艺生产,1998年年产量达到了35.40万吨。原间苯二甲酸生产规模小,产量低,后经过试验、改造,到1998年年产量也达到了2121吨。
1975年9月,燕山石化公司与美国环球油品有限公司工艺部签订的对二甲苯装置合同,采取只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方式,直接同专利公司签订合同,没有中间商,外商按工程合同负责设计、设备选型、安装和开车技术指导,只花外汇710万美元。其中设备分交预留250万~300万美元,并采取单机进货。该项目中国产工艺设备占75%、仪表占60%。采用此方法引进的还有烷基化、苯乙烯、聚苯乙烯等项目。
到1995年,建设银行共提供64亿元贷款支持燕山石化公司建设,图为用建设银行贷款引进的裂解炉装置。
燕山化工研究院和燕山树脂所等科研单位也分别从美国联碳公司、联邦德国伍德公司、瑞士汽巴·嘉基公司成套引进了银催化剂制造技术、乙醛装置和色母粒装置等。其中乙醛装置是1978年6月从联邦德国伍德公司成套引进的,合同总价1089.5万美元。色母粒装置是1985年7月从瑞士引进汽巴·嘉基公司引进专利和技术装备,由意大利斯梯普公司承包建设的,合同总价9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