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北京石油化工史话
48898100000022

第22章 技术引进与补偿贸易(2)

二、补偿贸易让化学工业更上一层楼

1979年1月28日(正月初一),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在余秋里、康世恩等人陪同下,到燕山石化公司慰问、看望坚守岗位的职工,接见了总厂领导和各厂、院、公司主要负责人及先进生产者代表。华国锋谈到石化总厂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用补偿贸易方式来发展塑料和石蜡加工问题时,指出:以补偿贸易的方式来发展塑料和石蜡加工,这个办法好,国家计委、经委和北京市委都很赞成你们的方案。于是,燕山石化公司开始利用补偿贸易大规模进行技术引进和装备更新工作,不仅发展了北京的石油化学工业,还促进了品种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一)补偿贸易解决了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1979年8月,国家计委批准了燕山石化公司以补偿贸易形式组织出口剩余丙烯。同年12月,燕山石化公司在香港与日本丸红公司、美国菲利普兄弟公司、日本三井物产公司、日本伊藤忠商事会社四家公司签订了5项销售合同,从外商买进汽车槽车、减速机、泵等设备。

从1979年6月到1980年7月,燕山石化公司采用补偿贸易办法先后购进的主要设备有:与美国邓尼根公司签约购进乙烯球罐声发射监测装置;与日本合众汽车公司签约引进运输丙烯产品的五十铃汽车槽车40辆;与法国CMP公司签约购进乙烯球罐及配套器材;与日本东洋工程公司签约购进乙烷炉;与日本三菱重工签约购进开工锅炉。购进以上设备是通过剩余丙烯和碳五、裂化汽油等副产品进行补偿。

1979年11月,燕山石化公司又以补偿贸易方式建设聚丙烯地毯、聚丙烯编织袋、聚丙烯拉伸薄膜、增强聚丙烯、聚丙烯注射和热成型制品、蜡烛加工等6个项目。1979年底至1980年初,燕山石化公司就生产聚丙烯地毯、编织袋、拉伸薄膜、注射成型和增强塑料5项生产设备,采用补偿贸易形式广泛和外商进行洽谈。同时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赴西欧、美国等地进行考察,向英国西捷必(CJB)公司、法国阿加西-威洛(A-GACHE-WILLOT)公司、联邦德国鲁奇(LUIRGI-WILLOT)公司、美国老尔奇姆(LAURKIM)公司和达特(DART)公司及日本东京玻璃纸公司多方询价,并选择意大利斯梯普(CTIP)公司为主询价对象。1980年2月底开始与意大利斯梯普公司进行谈判,到6月中旬以后,双方就分别两次签订了5个项目的《补偿贸易总协议书》、《补偿贸易产品返销合同》、《贷款合同》和《工程合同》,合同总价为6977.5万美元。1981年1月8日,所有合同经双方政府批准正式生效。

1982年4月,燕山联贸公司与日本京连兴业公司用补偿贸易形式签约了乙烯丁烯改造工程。规定日方提供全部卖方信贷,年利率7.5%,用款1年半,3年内还清本息,总金额为7.3381亿日元。改造后生产的乙烯丁烯产品由日方京连兴业公司销售。

1983年9月,燕山石化公司又以补偿贸易方式从意大利引进年产2000吨的玻璃纤维增强无机充填改性聚丙烯装置,在改造原粉料聚丙烯造粒基础上,建设了第一条改性聚丙烯生产线,1984年就生产出改性聚丙烯679吨。1987年11月,又从美国引进了第二条改性聚丙烯生产线,并于1988年11月投产,到1990年年产能力达到了4000吨。现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给老宅实施“穿棉衣”工程使用的就是这种材料。

1988年10月,燕山联贸公司与意大利艾姆科(EMICO)公司签订的炼油厂酮苯脱蜡装置进口真空转鼓过滤机返销石蜡的补偿贸易合同,212万美元贷款由新加坡联美公司提供。1989年10月设备就到了位,并还清了贷款。

(二)补偿贸易使众多化工原料变废为宝

1976年,燕山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工程主体装置竣工投产后,原总体设计方案发生变化,计划供应北京化工二厂、北京助剂二厂、北京化工四厂等厂的外用乙烯多余1.5万吨,丙烯也多余6万吨,如果不能加以利用,这些宝贵原料就得打入液化气或利用火炬烧掉,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空气。另外,碳五中的异戊二烯、裂解轻柴油中的碳九等化工原料也未得到充分利用。

根据以上情况,决定增加配套加工装置建设,计划增建13个工程项目。后经过国家计委批准,决定增建乙醛(含醋酸)、8万吨苯酚丙酮、1.2万吨间甲酚3个引进项目。但因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以上项目被停建或者缓建,到90年代后期,终于恢复扩建,对化工原料变废为宝发挥巨大作用。从1980年至1985年,燕山石化公司仅出口丙烯一项就创汇2284万美元。从1979年至1985年,累计出口裂解汽油7.8万吨,碳五7758吨,创汇1746万美元。

(三)补偿贸易改变了北京化工生产的落后状态

1981年,北京油漆厂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年产4500吨的醇酸树脂生产装置,这是全国涂料行业引进的第一套具有国际70年代水平的树脂生产装置。此后,又引进乳胶漆、塑料印刷油墨、阴极电泳漆、汽车系列化配套漆、粉末涂料等生产装置或技术,初步改变了原来涂料生产陈旧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实现了全面更新改造。

从1979年至1998年,北京化学工业共利用外资4.4715.86亿美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近百项。其中以补偿贸易、租赁、贷款等方式引进技术、生产装置总计金额3.8603.37亿美元。这期间,北京化学工业还利用国内技术完成了一批重大的改造项目,其中百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65项。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使北京化学工业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三、引进技术是为了振兴民族工业

技术和生产装置引进,促进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但是,引进是为了借鉴,发展和提高国内的技术。为了振兴民族工业,必须积极吸收消化引进的技术和装备,加快石化工业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加快研制国产乙烯生产设备。

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短短几年间,我国乙烯装置国产化研制工作就取得了重大成果。1990年1月10日,被国务院列为“七五”期间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之一的国产化新型乙烯裂解炉,在辽宁化工厂建成,通过了国家级鉴定验收,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造价仅为进口同类型产品的1/2。1992年2月,第一套工业化国产乙烯裂解炉装置在齐鲁石化公司建成投产。

燕山石化公司最早研发的丁苯热塑性弹性体(SBS)技术转让西方国家,结束了中国成套石化工业技术只引进不输出的历史。燕山石化公司从1984年开始自行开发该项技术,1986年中试生产技术通过北京市科委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技术鉴定。同年3月,意大利埃尼集团技术专家专程到燕山石化公司考察,将样品送回意大利进行全面鉴定,意方认为该项技术在一些方面优于意大利专有技术。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了以140万美元将SBS中试生产技术转让意大利埃尼公司的协议。1988年,又以125万美元的价格补充签订了溶液丁苯技术转让合同。

20世纪70年代,燕山石化公司生产合成橡胶时,在凝聚环节所消耗的能量曾占总能耗的60%,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当时,国外已开始采用先进的吸收式热泵装置,回收这一环节所消耗的大量能源,燕山石化公司打算引进这项技术。但是,在与外商谈判时,人家一开口就要2000万元,燕山石化人受到了强烈刺激。他们凭着“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的豪迈气概,经过艰苦努力,研制出了中国顺丁橡胶的成套生产技术,一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特别奖。进入21世纪,燕化人又与大连理工大学密切合作,展开了吸收式热泵技术的联合攻关,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5000千瓦吸收式热泵装置,投用在SBS生产装置上,使生产过程中所挥发的大量蒸汽余热得到回收利用,一年即可获得经济效益300万元。之后,燕山石化公司又先后将两套自己研发的吸收式热泵装置用在顺丁橡胶生产线上,每年可为企业增收1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