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梦
48912300000020

第20章 构建社会新秩序(1)

一、稳定的民生

没有人民,哪来的国家;没有人民,哪来的社稷——所以,孟子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那么,执政者应该为人民做些什么?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这说的是,执政者要重视人民的温饱问题,敬重珍惜他们的生命。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汉·王符《潜夫论·务本》)这说的是,当权者要以让百姓过上富裕生活作为根本,以教人务实有用的学问作为基础。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慎言》)执政者一心为人民,生活富庶心情愉悦的人民也给国家带来太平瑞正稳定的景象。

总结起来一句话:“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稳定的民生成就国家的稳定。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以相当篇幅对改善民生进行了阐述,其中“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百姓勾勒出未来美好而具体的生活新图景。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现在通常所说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民生,具体来说,就是有关百姓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

教育一向是民生投入的重点。国家已经出台诸多举措支持发展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建设和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增加教育基本建设投入,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资助的政策,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进步。可是现在,教育体制和学校存在的不少问题仍然不容我们忽视。

教育的公平问题就很受百姓关心。我们知道,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民生,学校不能办成营利机构,更不应该分出三六九等,把孩子当做考试机器。只有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及育人为本的根本宗旨,才能真正创建“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也知道,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人,就是“不把学生当机器,不让老师成蜡烛”。可是,现在“小学大补课,中学忙考试,大学大膨胀”。义务教育虽说学费全免,可是大学学费让一般工薪家庭感觉负担沉重,颇难负荷;大城市大学录取本地生与外地生比例失调,录取分数有别;大学缺大师;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学论文抄袭不是个别现象。

更何况,大学生就业也并不再像以前那样光鲜,“北漂一族”、“南漂一族”触目皆是。许多大学生甚至一毕业就失业,即使就业了,有的也很快沦为“城市丛林”中渺小的“蚁族”。《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的608.2万大学毕业生中,有70万人“学非所用”,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另外,大学生就业工作并不稳定,2007届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2.2%的人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迁徙到其他地区就业。

2012年三季度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二季度末持平。这一数字已连续保持了九个季度。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结构性难题仍存,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据2012年10月26日《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表示,就业形势未来到底怎么样,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我们从现在的经济判断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工业生产很可能会从去库存化转向再库存化,而不是从去库存化向去产能化转变,如果说从去库存化向去产能化转变,就业问题马上会凸显。”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2%,这已是从4月份起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连续第5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了。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表现不佳必然会影响整体经济情况,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下,还可能对就业产生影响。

事实上,即使在一直以来经济加速增长的中西部地区,2012年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2012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29.6万人,规模为历年之最。

“东西南北中,工作茫茫中”,就业问题,的确令一个个家庭头疼,也令整个社会头疼。

头疼的还不仅是就业问题。很长时间,中国百姓不少人对医疗救治总是抱有怨气,医药费的单子总是叫人脸色惨白。

2012年11月19《人民日报》报道:“在江西省赣州市召开的全国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要进一步提高儿童白血病、终末期肾病、肺癌等20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2013年2月底前,新农合原则上对相关病种的实际补偿比例应达到本省份限定费用的70%左右。

陈竺提出,要继续推进全国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确保在2013年2月底前基本完成三项任务:一是全面巩固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水平工作;二是全面推开终末期肾病、妇女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耐多药肺结核6个病种的医疗保障工作;三是全面开展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12个病种的医疗保障试点工作。

同时,要做好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的衔接工作。将20种新农合重大疾病优先纳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范围,先由新农合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进行补偿,对补偿后个人自付超过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补偿标准的部分,再由大病保险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给予补偿。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民政部门的衔接,由医疗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再行补偿。”

重大疾病病种在医疗保障项目上的增加,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重病家庭看病难、没钱看病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除了教育、就业和医疗,养老也是民生工程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养老金缺口巨大、公平性不足、社保缴费比例高、体系发展不平衡。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陆家嘴论坛就“保险市场创新与养老保障机制的完善”,总结了对中国养老保障面临的四大问题。

当前首要的问题是基本养老保险存在比较大的养老金缺口。缺口到底有多大?很多机构都在研究,缺口数字说法不一,有的说大得惊人,有的说没有那么大。实际情况是,确实非常大,近10年来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

当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而且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到2011年末已经上升到122.23%。也就是说,一个中国人一生下来,他就注定要背负将来至少供养一个老人的负担。

第二个问题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公平性不足,覆盖面不全,保障力度参差不齐。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几个不同的制度在运行。

第三个问题是社保缴费比例比较高,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基本养老,现在企业缴费率20%,个人8%,远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10%,而国际警戒线是20%。这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有比较大的制约。

第四个问题是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不大平衡。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虽然保障水平低,但覆盖人群已经比较大,而作为补充养老的第二、第三支柱,如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保险,覆盖还非常低。

中国要建立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应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政府和市场在养老保障制度方面的职能和分工。其次,要真正落实广覆盖、保基本,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最后,要注重建机制,运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整个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效率。

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全国约有1000万70岁以上高龄老人需要照顾,其中大多数人需要依靠子女供养。在被调查的城市老人中,98%的老人目前依靠自我养老,不到2%由社区福利机构负担。由于中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数不到老年人总数的1%,无法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要。随着福利的增长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长寿人口会越来越多,中国人口老龄化会更加严重。

住房问题是民生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年,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和农村的危房改造,应该说进展的非常顺利,建设规模也非常大,老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房地产市场调控也是这几年中央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也取得了积极效果。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党组书记姜伟新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四场记者招待会上也发自肺腑地说,这几年我国的住房问题成就应该说还是很大的,当然工作上还有很多不足。

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有无住房,不仅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和婚姻的质量,也影响到了年轻人的择偶观。

2012年初,由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与婚恋网站“百合网”联合发布《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九成女性选择对方“有稳定收入”为结婚的必要条件,而近七成女性选择“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住房成为择偶的首选条件。现在,中国单身男女人口达1.8亿。没房,结婚还真困难了。

同时,住宅价格过高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面对房价过高这一问题,中国将继续贯彻调控政策,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2012年11月16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央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联合公告称,将控制地方政府土地储备总规模,规范土地储备融资行为。住建部官员介绍说,中央政府定下“十二五”期间要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2011年已经开工了1000万套,2012年开工了700多万套,2013年计划有可能在600万套左右。

我们也愿意看到一个房价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更愿意看到一个房地产市场承托的稳定的社会状态。要让人民有恒产,有底气,有干劲,有稳定的保障,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执政者应当夙夜在公,为民操劳。执政者只有深入民间,关注民生,广求民瘼,长解民忧,持续政策给力,谋求百姓福祉,让百姓安居乐业,共同富裕,让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让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节节高升,才是人间正道,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清明政治的构建

“上安下顺,弊绝风清。”——周敦颐。

“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拿破仑。

无论古今中外,但凡不是暴戾昏聩、智力低下的执政者,都会希望自己的执政目标是为了执政的持久,体现公正,最终赢得人民拥护。官清民淳,政通人和,当是正常执政者的合理追求。

放眼国外,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国内矛盾,使民怨载道,继而矛盾大爆发,引发社会动荡,导致政权垮台。其中,政治腐败、制度失灵、官场贪污成风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细察国内,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渐深入,市场交换原则由经济领域渗透到政治、文化及社会领域。贪污受贿、权力寻租等现象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屡禁不止,成为损害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突出问题之一。台上讲话敞亮、高调,私下行动上暗箱操作,如此“南辕北辙”的行为导致官风不正,民风颓败,世风日下。一旦强势利益集团摧毁了公平正义的社会底线,道德沦丧、职业操守损毁等社会现象就会频繁上演。而发生在执政者内部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增速之快,性质之恶劣,政治影响之负面,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在这样“内外交逼”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清明政治的构建显得尤其重要。《了望东方周刊》记者写道:“反腐是十八大期间最引人瞩目的字眼之一。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清’理念更被各界认定为未来反腐标杆。”

要构建清明政治,首先要靠反腐制度。